《宜信私募股权母基金社会影响力评估报告》是母基金行业内的第一份社会影响力评估报告,通过首次系统全面地探讨宜信私募股权母基金在社会影响力上的绩效,并披露相关结果,希望能够对从业人员及更广泛的社会大众深层次了解影响力评估的意义有所帮助,助推影响力因素纳入更多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策略。
“新十条”后的这一周,央行公布了11月社融数据。 据央行公布的数据,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64.7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创下6年以来的新高。 在当下,大家都在积极应对“第一波冲击”,讲这样冷冰冰的数据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但社融是关于老百姓的数据,非常直观地体现出老百姓心里的感受。 什么是社融?为什么是老百姓的数据?
每个月的10-15日之间,央行都会公布一组上一个月的金融数据,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是体现实体融资需求的社会融资规模(简称“社融”)与信贷规模;二是代表实体经济流动性的货币供应量,M0、M1和M2。 社融数据之所以备受关注,主要原因在于: 那具体怎么看社融数据呢? 一般来说,大家会主要观察:①社融增量的绝对值、②社融存量的同比增速、③社融结构的变化。 因为由于社融的月度增加的量受到当时多重因素影响,这个因素每个月可能都不同。例如,容易受到银行信贷投放进度的影响,比如年初开门红高增、季度末为了考核冲量和年底额度不足等。 因此,社融增量存在季节性的较高波动,所以对这个数据不看同比,主要看绝对规模的变化,分析实际值与市场预期的差异,与前期进行对比。而社融存量的同比增速相对来说更具参考性。 那什么是社融的结构性变化数据?主要指社融重要支柱的人民币贷款的构成。 但人民币贷款里还有短期贷款、票据融资等,这些数据对看实体经济的发展则参考意义不大,因为很难推动实体经济出现持续性的扩张发展。
因此,简单地说,社融就是指一段时间内,实体经济(境内的非金融企业和住户)从整个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
其一,社融反映的是实体经济对于资金的需求;
其二,社融通常被视为GDP的先行指标,可以预测接下来的经济走势;
其三,社融是股票市场最为关键的资金面,社融同比增长与股票市场的估值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非常明显。(来源:国元证券)
央行发布社融数据,会分别公布存量和增量(当月新增规模)这两个口径的数据。
为什么增量要看绝对值?
例如,企业的中长期贷款,体现了市场信心。如果企业的中长期贷款明显增多,说明对经济预期良好,投资生产的积极性较高,这就是一个经济向好的信号。
把钱存银行是好事吗?
那11月的社融数据表现究竟怎么样?M2创下6年新高,是好还是不好? 总得来说,可以看到,大家的心态,呈现出短期信心还不足,长期信心已恢复。 首先,从这次M2创下6年以来的新高来看,说明居民存款大增。 M1,指的是狭义货币供应量,是流通中的货币加上企业的活期存款; M2,指的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它是在M1的基础上加上企业定期存款和居民存款。 根据央行披露,11月M1增加了仅仅4.6%,甚至比上月还低了1.2%。那么就不难看出,M2增长的部分主要来自居民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 M2创下6年以来的新高,可见居民和企业存款增加的幅度有多大。 而这其中居民存款新增要远远大于企业存款新增。央行披露,居民存款新增了2.25万亿,企业存款新增了1976亿。 居民存款大增,这不是11月的孤例。在今年的前三季度,央行公布的数据也体现了这样的事实:居民存款总额增加13.21万亿,远远高出前几年的水平 在大家的预想里,自从进入疫情时代以后,居民的赚钱难度上升,存款能力应该同步下降才对。可如今的事实证明,居民的存款能力反倒出现了明显上升。 有些人可能会说,怎么疫情之下老百姓还越来越有钱了?其实是这两年大家有钱不敢花,更倾向于选择稳健性的投资理财方案。 当然,从个体来看,在疫情还未完全过去的当下,老百姓的这个选择是可以理解的。 但从整体来看,理想状态下,全体居民加大消费对经济的良性循环和繁荣事更好的。 居民花钱消费,企业赚到钱给员工发工资,员工再花钱消费,这样循环起来,经济才能良性运转。但现在居民把钱存银行不敢消费了,自然是不利于这个循环的。 同时,不得不说的是,M2的升高,可能也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 一是,可能与债市大跌有关系。 今年11月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大面积跌破净值(净值小于1元),出现亏损。数据显示,今年11月以来的跌幅创下了近年来的单月最大值。 债券下跌,一些银行理财和偏债基金也会跟着跌。有些投资者受净值波动影响,如果选择把原先持有的理财和债基取出来转换成银行存款。这就会增加M2。 关于债市和银行理财大跌,我们在《银行理财大跌逾33%?发生了什么?》和《买低风险银行理财竟然也亏钱了,怎么办?》有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往查阅。 二是,可能一些企业债没发出去,对社融数据也会有影响。 总之,M2大增,说明有一些因素在影响着大家的信心。 但也有好消息。 但11月社融数据里也有好消息。那就是中长期贷款数据。 据央行公布的数据,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1万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增加7367亿元;住户中长期贷款增加2103亿元,环比10月份涨了332亿。 这都说明老百姓、企业的远期信心有所恢复了。 近期,国际、国内权威机构对2023年宏观经济预测,也体现了对明年中国经济的信心。 疫情防控措施进一步优化,虽然距离疫情的真正结束还有一段距离,但放开是一件好事。既然国家决定全面放开,说明对当前的形势已经有了一个全面的衡量和把握,相信经历了三年的历练之后,如今的我们一定能够打赢全新的防疫之战。 在这个阶段,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祝大家都能身体健康,安心渡过“第一波冲击”。
Copyright 2009 by Creditease Corp.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10222285号-8 版权所有 宜信惠民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宜信普惠全国服务热线:
400-811-2288
瑞承全国服务热线:
95183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