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财经早报 | 美计划将30多家中企列入贸易黑名单;消费主题基金“回血”进行时

为你读财经



国内

■ 中共中央、国务院:展望2035年 消费和投资规模再上新台阶 完整内需体系全面建立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展望2035年,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远景目标是:消费和投资规模再上新台阶,完整内需体系全面建立;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强大国内市场建设取得更大成就,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以创新驱动、内需拉动的国内大循环更加高效畅通;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再迈上新的大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改革对内需发展的支撑作用大幅提升,高标准市场体系更加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全面建成;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持续增强,国内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 央行:未经批准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设立或者以任何形式运营金融基础设施

央行就《金融基础设施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中国证监会负责涉及证券、期货及其相关活动的新设金融基础设施准入管理;央行负责新设支付系统、基础征信系统以及银行间市场金融基础设施的准入管理;其他新设金融基础设施由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其他相关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负责准入管理。涉及或可能涉及对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或相关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认为确有必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应当报经国务院同意后批准。对于其中影响或可能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外商投资,依法进行外商投资安全审查。未经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设立或者以任何形式运营金融基础设施,不得使用“金融”“交易所”、“交易中心”、“登记结算”、“清算”、“交易报告”等涉及金融基础设施服务或近似的名称。


■ 美计划将30多家中企列入贸易黑名单,外交部:科技霸凌

美方计划将30多家中企列入贸易黑名单,这些公司将无法购买某些美国零部件。在获得美国政府的特别出口许可证之前,这些公司无法从美国供应商那里获得技术。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美方一再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出口管制措施,对他国企业采取歧视性不公平做法,将科技问题政治化、武器化,这是赤裸裸的经济胁迫和科技霸凌行径。


■ 中国疾控中心:近期各地出现报告数据下降,主要原因有两点

据中国疾控中心消息,近期,各地出现报告数据下降,和群众的感受不一致,主要原因:一是防控措施进一步调整优化后,不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除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外,其他人员以“愿检尽检”为主,全国核酸筛查人数总量下降,医疗机构报告感染者数据相应减少。二是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患者及疑似病例,特别是自测抗原阳性人员居家治疗,无需去医疗机构就诊,相关信息无法纳入医疗机构填报数据中。



国外

■ 德国智库研究称德国经济仍在陷入“冬季衰退”

根据德国智库伊弗经济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报告,德国经济仍在陷入“冬季衰退”,但衰退的程度可能比之前预计的要更为温和。报告显示,德国经济在2023年将萎缩0.1%,2022年经济增长的预测由1.6%上调至1.8%。报告预测,明年德国的通货膨胀率将从今年的7.8%下降到6.4%。


■ 瑞典11月年度通货膨胀率创41年来新高

瑞典11月份的年度通货膨胀率为11.5%,高于10月份的10.9%,创下1981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该国统计局周三还宣布,11月份的月通胀率为1%,高于上月的0.2%。按年计算,食品和非酒精饮料的价格涨幅最大,涨幅为18.6%。


■ 中国经济前景获外资看好 大摩上调中国2023年GDP增速预期

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上调了对中国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的预期。他们预计,随着中国逐步优化防疫政策,中国经济增速有望进一步提高。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团队在报告中写道,该行将中国明年经济增长预期从5%上调至5.4%,预计到明年第一季度末,中国经济流动性和经济活动将反弹至今年6月和7月的水平;在2023年剩余的三个季度,中国经济将继续回升至疫情前的水平之上。


■ 债券指数创4个月新低,11月份以来累计跌逾1%

12月13日,债券市场指数小幅下跌,综合反映银行间债券市场和沪深交易所债券市场的中证全债指数下跌0.13%,收报224.21,创下近4个月新低。自11月以来,债市持续下跌,目前仍未见企稳迹象,截至12月13日累计下跌幅度高达1.17%,这样的下挫幅度对于以“稳健”见长的债券来说,居然跌去了3个月的累计收益,着实让人意外。债市下跌对以债券为底层资产的银行理财和纯债基金的净值造成极大冲击,不少产品的净值回到7月底。(证券时报)


■ 进场速度加快 外资摩拳擦掌布局明年A股市场

临近年末,海外资金正加速流入中国市场。据统计,截至12月11日,北向资金已连续5周呈现净流入,其中,11月净流入额超过600亿元人民币。此外,多家外资巨头也在近日纷纷表明其“看多中国”的态度。从投资方向来看,11月以来,外资流向主要集中在消费和金融板块。兴业证券研报显示,11月10日至12月7日,北向资金整体主要加仓食品饮料、家用电器、非银金融和银行。其中,配置盘加仓较多的行业是食品饮料、家用电器和有色金属等行业;交易盘主要流入食品饮料、非银金融和银行等行业。(上海证券报)


■ 把握住市场大势、看对投资方向!“红盘私募”透露投资秘笈

A股市场2022年的运行当前已进入收官阶段。在全年市场相对较弱的背景下,仍然有不少私募机构在全年取得正收益。今年前11个月,共计有706家股票策略私募取得正收益,占比为21.32%。在多家业绩逆势飘红的私募机构中,把握住市场大势、看对投资方向,成为相关“红盘私募”的两大投资利器。展望明年市场,受访“红盘私募”相关人士普遍表示对明年A股行今年前11个月,共计有706家股票策略私募取得正收益,占比为21.32%。情持乐观态度。(中证报)


■ 德勤:预计A股全年融资额达5818亿元

德勤中国发布《中国内地及香港IPO市场2022年回顾与2023年前景展望》报告。德勤预计,2022年全年A股市场将会录得413只新股融资5,818亿元人民币,相比去年为492只新股融资额为5,372亿元人民币,代表新股数量下跌16%,但新股融资总额将增加8%。预测2023年,科创板将有120至140只新股融资3,050至3,400亿元人民币;创业板可以有150至170只新股融资1,850至2,100亿元人民币;上海和深圳主板有大约60至80只新股融资1,100至1,250亿元人民币;而北交所会有大约100至120只新股融资200至240亿元人民币。


■ 消费板块现暖意 主题基金“回血”进行时

近日,受多重利好因素刺激,沉寂许久的消费板块开启“奋起直追”模式,在板块效应的带动下,消费主题基金也随之跑出加速度。截至12月13日,超九成消费主题基金11月以来实现正收益,多位知名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净值涨幅超20%。机构认为,考虑预期和基本面变化,当下消费品投资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聚焦于服务业,第二阶段以主题投资和成长股为主,第三阶段关注超跌价值股。(中国证券报)


机构说市


中信证券:酒类估值修复完成第一步 静待春节反馈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2022年11月初以来,受益于防疫政策优化带来的情绪反转,白酒、啤酒板块均上涨显著,估值得以修复。当前,我们认为短期疫情放松带来的估值修复基本兑现,关注点将逐步从政策博弈向春节打款、动销情况、疫情放开对正常生产生活影响、渠道库存变化等方面聚焦。白酒建议关注低库存和动销改善两条主线。啤酒淡季中龙头公司持续推动价格调整,望加速行业高端化节奏。

国海证券:市场轮动加快,规避短期涨幅过高的板块

国海证券指出,这几日市场表现,明显能感觉到市场轮动加快,热点开始在抗疫和经济复苏之间轮动,成长方向也有一定参与。在前期大涨过后,市场上攻乏力更催化了获利资金的兑现需求,资金的高低切换将持续进行。短期来看,可多加关注美国CPI数据以及接下来的议息决议,操作上尽量规避短期涨幅过高的板块。

中信建投:明年指数整体大概率是小牛市

中信建投指出,迈向后疫情时代,经济走向修复,A股二次见底后处于中期上升趋势,战略上乐观,同时预计2023盈利小幅增长,风险偏好有所提振,市场逐步从存量环境中走向增量,指数整体大概率是小牛市。战术上逢调整布局,把握节奏与结构。23年行业景气分为两大条线索,一是存在更多预期差机会的低估值低景气板块;二是对于实现2~3年业绩高增的成长板块,以产业周期视角看,更值得关注的方向落于未来2年(23-24年)需求稳定向上且需求复合增速有望维持30%+,仍处于高速增长期的细分行业。

中原证券:建议投资者保持六成仓位,短线关注消费、物流等行业的投资机会

中原证券指出,未来股指总体预计将维持震荡格局,同时仍需密切关注政策面、资金面以及外部因素的变化情况。我们建议投资者保持六成仓位,短线关注消费、物流、有色金属、医药以及半导体等行业的投资机会。


■ 百度地图行业首发城市“复苏”排行榜

百度地图行业首发城市“复苏”排行榜,百度地图大数据显示,相比两周前,重点交通枢纽客运量上升达三成,重点旅游景区和购物中心客流量上升超四成。城市“复苏”排行榜中,乌鲁木齐、西安、南京、太原、郑州位列Top 5。过去两周中,乌鲁木齐、阳泉、太原位列市内出行排行榜Top 3。( e公司 )


■ 稳楼市“三支箭”效力初显 投行开足马力筛选客户备项目

半个月以来,稳楼市“三支箭”效力初显,房地产市场暖风频吹。截至12月12日,已有近20家上市房企发布再融资计划,其中,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还成为首个宣布进行资产重组的房企。不仅上市房企融资心情迫切,作为重要参与方的券商投行也主动与房企接洽,开展尽调工作。有券商投行人士表示,房企再融资时隔多年重新放开,预计会给券商投行带来显著的业务增量。对于投行而言,要借助政策春风,积极从项目承揽端发力,为优质房企引入融资“活水”。(上海证券报)

X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