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到你家的餐桌安全,地球人首次,中国做到了!


国际首次!中国空间站种出的水稻种子回家了。


12月5日凌晨,圆满完成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的三位航天员平安抵达北京。随着航天员平安归来,经历120天的载人空间站培育生长的水稻和拟南芥种子,也一起从太空归来。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完成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空间培养实验。


上天入地,攥紧“中国种”,意义深远。



今天,你家的餐桌安全了吗?


你家餐桌上的“土特产”,很可能其实是洋品种。


2001年中国入世后,外资先长期用低廉的转基因大豆,逼倒了大片国内豆企;同时,用高于国家保护价的价格,大笔收购农民的非转基因大豆,进一步控制国内大豆市场。


悲哀的是,大豆其实原产于中国,1995年之前,中国手握全球90%以上的野生大豆豆种,但因为缺乏品种保护、专利保护意识,欧美国家早年获取中国大豆后,抢先研发出高产、多油、抗虫害的新品种,用专利控制大豆产业链。如今我国90%的大豆依赖进口。


外资在大豆农业领域得手之后,反过来开始操控食用油定价权。


有数据显示,四大跨国粮商已经控制了中国75%以上的油脂市场原料与加工及食用油供应。

【国际四大粮商是指美国ADM、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法国路易·达孚(LouisDreyfus)四大跨国公司,根据英文名字首字母,人们将其简称为“ABCD”。】


标志性事件之一就是ADM与新加坡丰益国际共同控制的益海嘉里,在国内食用油市场已经占有60%-70%的份额,金龙鱼、胡姬花、鲤鱼等食用油品牌同属益海嘉里所有。


从粮食安全来讲,进口权和定价权皆操之人手,以大豆市场的教训最为惨痛。而发生在大豆上的战事,也在向其他作物转移。


2021年9月,中国商人高浩宇(Haoyu Gao,音译)被新西兰高等法院判处赔偿全球奇异果生产巨头佳沛约5500万人民币。


这场官司的源头,是一株果树藤条。高浩宇夫妇曾在新西兰种植猕猴桃,回国时拿走了几株新西兰猕猴桃藤本,然后在中国开始种植猕猴桃。于是,佳沛公司以侵犯其知识产权向新西兰高等法院起诉,要求赔偿。


让人痛心的是,猕猴桃种子其实原产我国。一百多年前,一位新西兰老师从中国湖北带走了一粒猕猴桃种子,他回国后把种子交给了当地园艺专家,培育出味道更好的黄心猕猴桃,也就是奇异果。


如今,奇异果不但统治全球1/3的市场,还返销中国,价格也比国产猕猴桃高10倍。


原产我国的猕猴桃,如今却成了新西兰的赚钱工具。这件事还反映出另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当中国人在超市买水果蔬菜的时候,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国外提供种子和优良品种。


“中国马铃薯之乡”的克山县,有一半的马铃薯是来自美国的“大西洋”品种;辣椒,很多种子则来自以色列,不仅品相好,还能比国内辣椒品种多收一茬;西兰花,2017年中国自主育成西兰花品种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不到5%,到了2021年才提升到20%。


总之,胡萝卜、西兰花、菠菜等消费量大的蔬菜,种子进口依赖度仍然很高。


不止如此,猪、奶牛、肉牛⋯⋯目前大规模饲养的品种几乎都需要从国外进口。从1994年到2007年,我国本土猪种的市场占有率从90%暴跌到只有2%。如今,外国猪种几乎完全占领了中国老百姓的餐桌。


很多人会说,有钱能买就行,但其实并不那么简单。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就像农业的芯片。种源做不到自主可控,相关作物生产就无法做到自主可控。即使可以买到,但价格是人家说了算,何况就像在2020年,俄罗斯、越南等国突然宣布暂停粮食出口,这就是被人家“卡了脖子”。


虽然我国小麦、水稻等口粮完全能够自给,但在食物消费中,口粮只是一部分。国际巨头掌握专利权的洋种子已经取得了很多品种的“中国第一”。虽然中国约占全球商品种子市场规模的1/3,但庞大的消费需求并不和话语权画等号。尤其是在粮食领域,从来都是垄断者掌握话语权。


“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袁隆平曾在采访里,提到自己研究水稻的初心。



没有一粒种子属于农民自己!种业难题新解法


种子攻坚、独立育种会是一场持久战。


发达国家立法加强保护技术专利权,并运用技术优势,开发出了“基因利用限制技术”,即“生物锁”技术。


种子被上了两种锁:一种是不育技术,农民自然无法留种;一种是控制技术,让下一代的种子在很多功能上不如上一代。


对农民而言,再没有一粒种子属于自己,要种地就不得不每年购种。


农业才是最需要科技改造的领域。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认为,“如果靠传统育种,要赶上国外种业的技术水平需要很多年,但新的育种技术可以让我们更快做到。”


例如,生物育种,就有望推动现代种业跨越式发展,被认为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重要武器。


生物育种就是利用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等方法原理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其中基因编辑技术在这一方面应用广泛。


这一新型育种技术融合了新型生命科学技术,图像识别、机器学习等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还有农业技术。


近些年,我国在生物育种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在水稻分子模块设计育种技术方面优势明显,引领了国际育种发展方向。


之所以被认为是中国种业弯道超车的重要机会,主要因为当前生物育种技术的几大特点:


首先,使得资金投入和产品上市周期大幅降低。


例如,转基因技术开发单一品种通常需要10+年,以及1.36亿美金的投入;而基因编辑只需要3+年,以及20+万美元的投入,因此更多企业能够参与到基因编辑赛道中来。


另外,有望打开更多应用空间。


目前,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众多新品种和产品,如抗白粉病小麦、杂交稻无融合生殖体系、高油酸大豆上市等。


此外,新技术使得巨头之外更多的新玩家有了上牌桌的新机会。


例如,基因编辑技术打破了成本和周期的限制,并且产业链更加细分,产品应用场景更加广泛和多元,这就使得其可以容纳更多不同细分领域创新企业。


因此,新型生物育种技术被认为将承载市场未来十年的新增量。


据IDTechEx Research,2031年植物生物技术育种整体有望达443亿美元。下游应用的无限创新需求和种子经济价值的增加将使市场持续强势扩张。


在国内,2022年被称为是中国生物育种产业化的元年。目前,生物育种产业化政策确定性进一步提升,高行业景气期、强政策支持期、新技术升级期“三期叠加”,驱动种业行业升级发展。


作为重要交叉创新领域,医疗VC成为敏锐地进入生物育种领域的第一波投资人。


例如,今年10月,武汉的基因编辑育种公司「艾迪晶生物」获得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就是由宜信生态圈伙伴、专注于医疗健康投资的济峰资本领投。


艾迪晶生物坐落于湖北武汉,是当地生物育种科技的“小巨人”企业。据报道,这家公司曾在一个月内先后吸引了多家投资机构前来调研,场面火爆。


IDG资本、经纬创投、红杉资本、高瓴等一众投资机构都在纷纷布局生物育种领域。


“未来五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医疗健康领域能产生指数级回报的公司,一定在交叉创新领域。”钧山私募股权基金合伙人游思彤认为。


发展生物农业,打好种业翻身仗,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目前已是农业农村部的重要工作之一。


从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到新修改的种子法全票审议通过,再到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全面推进,相关政策已经基本配套到位。在政策端的强支撑下,生物育种行业有望加速发展,相关优质龙头公司有望率先受益于生物育种商业化落地。

X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