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父母而言,教育孩子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父母的每一个决定都有可能改变孩子的人生。买几本好一些的辅导书就没了好几百,报几个好一点的补习班就没了好几千。可如果你不陪孩子,买再好的练习册孩子也不会做,报再好的补习班孩子也不会学。哈佛学霸詹青云,去年《奇葩说》的冠军,小时候成绩并不好。妈妈为了鼓励她,每年都说她下一年一定会逆袭,尽管一直落空。爸爸很开明,给她看各种各样的书,带她去出差,去看世界。在父母的陪伴下,詹青云像太阳下的幼苗一样茁壮成长,不仅学习越来越好,整个人也越来越自信,优秀。父母的教育是有“有效期”的,一旦你不珍惜,错过了这个有效期,就会耽误孩子的成长。有些父母陪是陪了,但不是做自己的事,就是玩手机、看电视、打麻将、只是“陪”在孩子身边而已。粗线条的孩子可能觉得手机有趣,连爸爸妈妈都舍不得放下,所以他们也迷上了手机。敏感的孩子却察觉到父母的忽视,认为自己不重要,与父母的距离也越来越远。这样的陪伴没有引导,没有教育,更给不了孩子安全感和幸福感。陪伴不一定要时时守在身边,只要用心了,就是高质量的陪伴。有一位老师天天早出晚归,无法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儿子把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写下来放在茶几上,等他回家再一一解答、回复。虽然父亲不能常常陪伴儿子,但儿子学习生活中的开心、烦恼、疑惑、迷茫,他都参与其中。这对父子在纸短情长之中对话,教育也在一来一回中发生。在“父母”这个角色还有效的时间里,一定要给他们最用心的陪伴。
第二道关:做好榜样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会无意识地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可能察觉不了,但会改变孩子一生的模样。比如有的孩子学说话时,会模仿父母的发音、语气、用词;哪天你不小心说了一句脏话,过几天你会发现,这句话居然从孩子嘴里说出来了。吸收性心智最强的关键期,即在孩子0-6岁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接触到的任何事物、语言,都将在他的大脑中留下印记。蒙台梭利博士将“吸收性心智”做了一个比喻:海绵吸水。儿童如同海绵汲水般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各种信息,并以此建立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形成了自己的个性。放弃说教,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习惯教育。曾国藩是清代著名的大臣,然而哪怕公事繁忙,他也会抽时间出来教育孩子。不仅时时过问孩子的读书学习情况,还亲自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督促孩子执行。正因为曾国藩的严格管教,以身作则,曾氏一族才培养出很多卓有成就者。培养孩子的习惯,不能高高在上地指点,必须身临其境地示范。你和孩子的距离越近,孩子就越愿意亲近你,向你学习;你对孩子的态度越恰当,孩子就越愿意尊重你,信任你的教育。孩子未来能走多远,我们都不知道,但父母的教育格局,决定了孩子未来的高度。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先做一个那样的人给他看。
第三道关:负责到位教育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每一个父母都要担负起对孩子的责任。人生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天所有的收获都源于昨天的积累。请告诉孩子,没有天生的优秀,背后都是日积月累的努力。作为父母,只有给孩子提供了肥沃的土地,每天悉心浇灌;并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了适合的培养方式后,才有资格去静待花开。工作固然重要,但是长远来看,给孩子完整的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发展成为更好的自己。1. 妈妈通常感情细腻,一定要情绪稳定,要给孩子安全感,用丰富的情感陪伴他成长。2. 妈妈善于观察,能察觉到孩子的情绪变动,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认可孩子的情绪,通过适当方式引导孩子表达情绪。3. 当孩子遇到烦恼、遇到挫折的时候,妈妈要及时解读孩子的心灵密码,给予孩子精神力量的支持,安慰他、鼓励他走出困境。1. 爸爸要做孩子人生的指导师,给予孩子人生方向的指引。帮助孩子建立各种学习与成长目标,建立人生的志向,帮助孩子找到成长的内生动力。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修理坏了的椅子、电器,做科学小实验,爸爸的动手和示范作用,会带动孩子的兴趣,也能激发孩子的探索欲和创造力。3. 爸爸要多给孩子读书、讲故事、逛图书馆,爸爸的声音和妈妈的声音不同,更低沉、更有磁性,多元的体验可以丰富孩子的感受。4. 爸爸多带孩子一起运动,男性的运动天赋一般比女性更出众。妈妈总是担心孩子会受伤,怕他不小心磕到碰到,但爸爸通常会更加淡定一点,他们更加愿意教孩子规则意识、竞争意识。无数父母希望把孩子送去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拼尽全力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教育环境。为了孩子,我们可以勇往直前,不知疲惫,因为我们在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