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金融收紧的心理准备!5000字解读430国常会

导读

430国常会,党中央对宏观大势的定调会。

会议肯定全球及中国的经济复苏态势,但认为复苏动能并不稳定,且国内复苏结构不很均衡。未来更希望加速第三产业复苏,促进就业扩张,追求内循环环境下的国内经济稳定循环。会议对当前低压力窗口期有定性判断,隐含了稳宏观、紧金融、调结构的战略规划,并对社会关注的通胀压力、复苏潜力、战略动能略有涉及。


正文


中华五千年,从来都是政治第一、战略先行。

特别强调,此处“讲政治”不是搞关系,更不是“拉帮结伙”,也不是不尊重社会经济规律,而是强调高层干部需要政治视野,国家需要政治内涵的一致。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经济工作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孤立的,在大国复杂经济局面下,只有从政治高度才能理解经济本质,只有善用政治眼光观察分析经济社会问题才能真正把问题看透。党中央始终追求保持国家政治方向的正确,高层干部必须讲政治才能理解国家战略,才能做好落实与执行。政治站位就是全局视野,思考问题的视角。
顺周期容易,企业个人的常态,基本围绕利益驱动做资源配置;而雨伞晴舟才是国家所为,社会顺周期与国家逆周期才是更平衡的中国,但逆周期战略很困难,需要极大的信心与定力,大国纷繁尤其需要,只有逆周期才能避免社会惯性的过度,削峰填谷,可以更平顺的跨越社会坎坷,最终达至战略目标。
逆周期在变局中常见,需要政治视野,需要前瞻思维。
当前百年不遇大变局,中美对峙迫在眉睫,全球危机漫漫熊途。如何团结14亿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非敲锣打鼓就可以做到,而是需要克服无数的艰难险阻,普通居民做好本职工作,高层领导需要高瞻远瞩,需要政治站位,需要精诚团结,以制度驱使尽可能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战略竞争领域,决胜未来,大时代的逆周期战略绝不可少。
所谓:一步不争,但,步步争先。逆周期讲究的是前瞻、协同、层次。中华文明五千年孕育着丰富的政治战略经验,隐含了当代的国家资本主义精神,在大国争霸中极有用。
430会议彰显国家战略的思维变化与调整
政治视野,非简单的利益驱动,更多大局势的取舍,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以发展来覆盖伴生问题。(比如:在中国,货币政策从来都不是央行自定,甚至国务院都没权,而是国常会定调下的经济组合政策之一。所以,以西方经济逻辑框架来分析430货币政策会有大的偏差,须政治视野)。
基于此,基于政治,我们再品430国常会,揣摩文本,体味内涵。
图1:上证指数走势(周线)
我们认为:2021年全球经济呈复苏态势,内强外弱的格局可持续,中国有条件主动求变,政策不转急弯但需要积极,以长期战略目标来反视眼下,斧正相关政策。
2-4季度,稳宏观、紧金融、调产业是我们的理解。
稳宏观就是加速第三产业复苏,促进就业稳定社会,适度降温地产基建,使得经济复苏更均衡更持续,储备需求防范透支以备未来;紧金融就是保持眼下整体宽松,对科技与服务更友好,对地产基建偏收紧;调结构,以高质量国际竞争为目标,以供给侧与碳中和为抓手,制定政策倾向与步骤,倒逼国内的产业升级,辅助以社会公平与持续发展。
大通胀的背景,结合430国常会精神,我们来修正股市投资的逻辑,再认识商品涨势的内外逻辑与节奏,以便更好的把握未来。

全球经济2021年呈复苏态势


全球经济复苏中但动能不足,国内复苏较快但结构不均衡,出口很强势但受制于海外刺激而不确定,国内第三产业复苏缓慢,就业存在压力,21年继续维持6%的目标(1季度已超18%,也就是说年内无需再刺激,甚至可能收紧),追求长期可持续的内循环自我均衡。

欧美大刺激,低效,直面大通胀。感觉欧美花钱买时间的策略有困难,但好不容易才走到复苏边缘,不太可能会放弃刺激,只能提高通胀容忍度与强推复苏,纠结的2-3季度。
图2:标普走势(周线)
我们预期,在欧美经济惯性复苏前不可能贸然加息或撤回刺激,这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外环境良好依旧,特定时期有不确定性但暂时无需担心,中国可充分利用海外大刺激。正因眼下的恶劣,欧美政府顾不上中国,更多言语骚扰,一旦全球经济复苏,拜登的反华联盟很可能打压中国,要有心理准备。
反思,欧美更难,复苏未起而通胀先至(海外通胀更厉害),但临近复苏,刺激至少两季度内绝不能放手,这就是中国的最佳主动调整时机。与过往不同,眼下是长周期恶劣国际环境下的短暂低压力窗口期,千万别浪费,中国可借机主动调整自己,推动战略资源的优化配置。退一万步讲,即使政策有瑕疵,拖累全球再危机,欧美更需要刺激,而中国依旧较好国家,越危机越优势,不担心。

低压力窗口期

压力较小的窗口期,特殊语境,值得玩味,可以干些事。
利用国际复苏刺激,在防通胀前提下,依托长期战略目标,积极调结构。因为当前中国复苏态势良好,欧美刺激还可以利用,即使有一定的改革代价,相信良性复苏的惯性可覆盖(1季度18%的GDP,有冗余对冲,毕竟21年GDP目标仅6%)
十九大战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路径就是科创超越。
此时此刻,国际国内,局面纷繁复杂,我们需政治高度来看待大局,清晰战略目标,不忘初心,聚焦眼下,灵活调整而持续奋斗。
十九大后,两个100年规划,其中18-20年三大事:扶贫、环保、金融去杠杆,前两者很壮观,后者差点意思,因大环境太恶劣,窗口期未至而难展开,2018年尝试强推金融去杠杆好险诱发危机,这次窗口期来了,别浪费。
例:16-17年国内经济复苏,依托供给侧扭转局面,17-18年国家强推金融去杠杆,但发力过猛,诱发金融紧缩,叠加18年3月特朗普贸易恐吓,加剧市场恐慌而股市暴跌、低等级信用债近危机烂市,双重压力下的18年,被迫从去杠杆到稳杠杆,好不容易才避免了自我触发危机。
所以,窗口期很重要,尤其是战略调整,进度时间要紧盯窗口期,不得妄为,毕竟全球经济一体化,节奏不好很可能带来社会动荡而市场反杀。
图3:2014-2018年上证指数(上股灾、下债灾)
从投资驱动到科创驱动,国家发展漫长征程
430国常会认定低压力窗口期,可理解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已超潜力,包含部分刺激的迟滞释放(18-20年因艰难而持续刺激,其实就是透支未来防止衰退,这是国家调剂的宝贵资源,大危机没办法才施用,现在进入窗口期,压力低多了,该回收了。不担心对宏观有大影响,因为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相对强势的国内复苏态势,积极回收刺激,储备市场需求,未来中美冲突麻烦多着呢,以备不时之需。
但,也不能动作太大,不能急转弯,时刻做好环境动态跟踪与可能调整。

稳宏观、紧金融、调产业

六稳没有了,调结构更重要。
说明当前局面国家感觉良好,数据与国际对比也能支持,当前全球复苏不稳固,但中国复苏很强势,且海外需求旺盛,国际环境可控;国内复苏不均衡,前期刺激的地产与基建很强(刺激过度,钢铁连续三年近20%的超预期需求扩张,有诱发通胀的嫌疑),出口超预期,最好能加速第三产业复苏,就业需要加码,内循环的自我均衡才更彻底。
2-3季度,加快全民疫苗计划,强推第三产业复苏,可能会阶段性收紧基建地产,鼓励生产企业的顺周期投资,才能从宏观上平稳而不过热,而且避免投资储备需求,未雨绸缪对中美对峙很有意义。
图4:2015-2021年螺纹钢走势(月线)
宏观稳
以就业为首要目标,加速第三产业复苏,继续聚焦高科技,从长远视角来要求基建与地产,可能阶段回收刺激或收紧,有序调整出口节奏,降低人民币升值压力,弱化通胀冲击。
金融紧
守住系统安全的底线,维持稳定局面,不再追加宽松,加强产业金融的分类管理,从持续宽松到维持局面,实体更可能感受是金融收紧,尤其是地产基建的行业,长远看,碳中和的反向倒逼威力极为巨大。
产业调整
依托战略目标,积极调整眼下政策,尤其是社会影响大的政策变化,要充分利用低压力窗口期,加速试点或推出,以免贻误战机。比如:房地产税、延迟退休、中央地方财税分配、金融系统风险、出口退税…,非根本性错误,窗口期市场环境良好可覆盖风险。

金融收紧的心理准备

长期持续宽松的金融环境,一旦增量不再,就是收紧,对部分行业就是收缩,更遑论市场本身可能反应过度。不一定会加息,但央行手段很多很多的。
图5:10年期国债走势(周线图)
流动性增速减缓,金融收紧可能加大,部分行业要做准备,预期最先体现的就是债券市场的弱势,随国家政策而逐渐清晰,地方债有大变数,政治站位下地方政府高层与债务挂钩,未来冲击估计不小。

政策调整步幅加快


财税体制

央地财税分配制度、债务与政治挂钩、房地产税推出、延迟退休推出、出口退税降低、人民币升值宽容、强化碳中和约束倒逼、鼓励基础原材料进口、鼓励企业走出去……巨大变化,系列调整,比想象的快得多,就是低压力的窗口期。
钢铁行业出口退税调整(新闻)
加大科技投入
房住不炒、平台反垄断、演艺整风、金融整肃……引导与驱动社会资本与人才的优化配置,压缩享乐服务等存量分配行业的资源耗费,驱使更多资本趋向增量竞争的科创企业。
这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战略调整,利用难得的低压力窗口期,落地将非常艰难,因涉及面太广,很难从利益角度来说服大家。必须政治站位才能理解国家战略,才能理解低压力窗口期的难得,肯定有产业会出乎意料的受损,但没办法,到时再补救。
战略视角与产业视角会有巨大理解差异
战略窗口期,430之后储备政策将鱼贯而出,比大家想象的要快得多,即使有试错成本,也可利用窗口期的经济惯性来对冲。战略前瞻、步步争先、点滴积累、聚焦科创,在中美对峙的僵持期,以量变累积,争取局面的一丝一毫的改变,希望质变时期能提前到来。
中国不想超越美国,但必须做最好的自己,每一天,每一刻,持续主动的自我调整,永葆发展竞争。
图6:文华商品指数(周线

国内商品可能有强冲击

通胀时代
欧美大刺激,面临复苏,但隐含大通胀。
但只要不滞涨,欧美没理由在此关键时刻会放弃刺激,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啊,好不容易才刺激到今天临近复苏的时刻,欧美咬着牙也要将刺激延续下去,直至复苏,阶段性忽视通胀是没办法的办法。
海外市场的强刺激,国际需求的旺盛,为中国出口提供了强劲动能,这就是短暂的低压力窗口期,好好干活做调整,别担心需求。
与欧美纠结有差,国内貌似过热,海外刺激叠加国内刺激的滞后影响,以美元贬值为标志的国际通胀在酝酿中,商品牛市尽情展现,外盘更加厉害(人民币升值,内盘商品涨幅大打折扣),430之后,估计国内政策调整(预期压制需求,紧金融,压基建地产),人民币升值下的商品调整空间不会小。国际市场更牛些,且资本深入介入,做到一半不可能放弃,所以外盘会更疯狂。但内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调整幅度有一定杀伤力,尤其是内盘定价商品,2-3季度可能构筑大顶(黑色、化工、农产品)。
但全球通胀大势不改,内盘暂时调整只是长期上涨的阶段休整,只不过内盘调整幅度更大些罢了,等待市场分化的演绎(化工类3-4月第一轮调整、个人认为农产品第二波调整、黑色有色要更迟点)。
外盘小调整,但国内商品可能强冲击而中级调整,部分品类可参与。

股市蓄势


金融收紧不利股指,尤其是高估抱团。

长牛慢牛不变,阶段指数调整,个股机会多多。
受制金融收紧,指数有调整,但估值不高,调整时间与空间并不很大,且经济复苏提供更多业绩爆发可能。个人认为,资本21年会追逐通胀复苏收益股,而抛弃高估抱团大消费,可能压制股指(19-20年大消费被动高估,潜在逻辑是看空宏观,财富效应下被动高估抱团;21年复苏预期良好,通胀收益叠加高成长,使得高估抱团缺乏增量价值,更可能被动瓦解。2-3季度,通胀收益板块加速,爆炸性业绩支持,通胀基金肯定大幅跑赢抱团,心理上也诱导抱团自解)。
国家强推第三产业复苏,可能带来新一波超预期的估值修正(餐饮、旅游、航空、演艺等……有不确定性),加上特定行业的高科技突破(电动汽车、智能驾驶、车规级芯片的国产替代……),经济复苏越好,成长股票就越好,抱团股对比下而被动拆解,折射出市场从宏观看空想宏观看多的思维切换。
大消费从高估向平估甚至低估(一路上都是抛散筹码,难博弈,高估后的技术低估很合理,但外资还是喜欢买抱团,估计也难深跌,只是长期休整罢了)。
指数因此长牛慢牛,现阶段,牛不重要,节奏更快乐。

大通胀


通胀正盛,积极参与,看远点,做近点。

2-3季度商品可能有调整,尤其内盘商品,虽不转势,但要做好保护准备。
高科技、补短板、高成长,内循环的进口替代机会多(IDM模式很看好,在功率半导体上很合适,戴维斯双击开始体现)。另需关注下半年强复苏的第三产业(旅游航空餐饮电影等),估值修复与资本冲击。
人民币升值,鼓励原材料进口,取消基础产品出口退税,碳中和倒逼产品升级……内循环主导下的高质量经济发展会有持续压力,比较看好国内资源类企业的海外投资,看好高科技产品的国产替代,细分机会太多,但有点远,还需要时间,再看。
430国常会,调整窗口期,短期抓通胀顺周期,中线布局新方向。
稳宏观,紧金融,调产业,细分机会远大于风险,淡化指数,积极个股,畅游大通胀的慢牛长牛。
文章来源:济恒投资

X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