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少的特别国债,这次发了7500亿,特别在哪儿?


近期,利好重磅信息相继出台,形成此起彼伏的浪潮,一起大家的信心。


昨天我们介绍都前几天公布的11月社融数据显示,


投资和消费走弱的背后,其实是信心问题,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的信心和预期。这才是稳增长的核心。


这不,相关的大动作已经来了。


12月12日,12日财政部以2.48%利率发行7500亿元特别国债。


国债大家都知道,就是老百姓把钱借给国家,到期后国家还本付息。


但特别国债,很特别而且稀少。新中国史上,一共就发了三次特别国债,续作了一次。


那么,这次发行特别国债是为了什么?将会有什么影响?



“特别国债”,特别在哪儿?


所谓特别国债,是有特别用途、服务于特定政策和项目的国债。因其用途特殊、发行规模弹性大、发行流程简单灵活等特点,成为特殊时期财政开源的重要手段。


有哪些特别用途?


最近的一次特别国债是在2020年,为了应对新冠疫情、抗疫保民生,财政部公开发行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募集的部分资金通过特殊转移支付方式直达市县基层,主要用于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


这1万亿的抗疫特别国债,其中3000亿元转入中央一般预算收入,被中央统筹使用,而7000亿分配到地方,由地方负责偿还。


有了新的资金来源,地方财政就有机会增加开支,有机会直接给中小微企业补贴发钱。


更早一些两次特别国债,则分别是在1997年和2007年。


1997年的那次,是用在银行业,解决钱荒、坏账的困境。


当时,资本金不足、不良资产庞大等问题困扰着中国的商业银行。按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应不低于8%的业务指标要求来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远未达标。资本充足率过低,银行无法安全开展业务,补充资本金迫在眉睫。


于是,1997年的特别国债就在这个背景下发行了,四大行得到注资,清偿能力增强,资产质量改善,资金流动性也提高了。可以说,四大行能有今天的成就,特别国债功不可没。


2007年的特别国债,则与如今全球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之一“中投公司”有直接的关系。


彼时,我国外汇储备不断攀升,为了建立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管理外汇资金投资业务,发行了一次特别国债,用于专门的合理的资产置换,最终实现由财政部“出任”中投公司大股东。


综合这三次特别国债发行的背景,可以看到,特别国债发行时都是出于大事件。当然,并不是被动应急那么简单。从这三次来看,其实每一次的背后,也都体现了政府的前瞻性判断和主动出击,并对经济的持续繁荣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


但前三次的特别国债之间也有不同,例如,1997年、2007年的特别国债则面向特定对象。而2020年特别国债,金融机构和老百姓都可以买。



那今年的特别国债有什么特别吗?


有观点认为,本次刚刚发行的特别国债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次续发。


上面说到的1998年、2007年和2020年为新发,2017年为针对2007年到期特别国债的续发。而本次2022年发行的属于2007年那次发行的特别国债的“发新偿旧”,是等额滚动发行,主要用于偿还2007年特别国债的到期本金。


因此,本次特别国仍与原有资产负债相对应,不会增加财政赤字。有望减少特别国债到期兑付引发的债市、汇市、股市波动,维护市场货币流动性的总量充裕和结构稳定,将有助于更好稳增长。


光大证券首席分析师观点,特别国债是由央行在二级市场将其买入并成为持有人,因此并没有对银行的正常经营、银行体系流动性、债券市场的利率水平形成影响,且不会扩大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我国的赤字规模和政府债务规模。


同时,考虑到当下正是疫情防控放开的特别时刻,也是经济修复的重要时期,也可以看出,这个时间发行特别国债背后也是国家在释放出对于经济增长的强预期和信心。


这7500亿特别国债发型的同时期,一系列其他重磅政策都正在引起各个方面的变化,例如房地产市场的16条、疫情防控政策优化、日前官方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


我们的确到了需要“全力拼经济”的时刻。这7500亿的特别国债在这个时点发行,很大程度上也是在释放正面影响。


浙商证券分析师认为,当期7500亿特别国债的迅速落地,一方面符合中央对财政政策积极加力的总体表述,另一方面符合年中对于全年经济承压背景下,国家对稳增长增量资金诉求的预判。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特别国债的快速续发有利于释放2023年积极财政发力力度,尤其是对缓解地方政府债券总量压力将起到积极作用,预期将对2023年初的宏观经济稳增长起到显著支撑作用。


X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