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一向稳健的银行理财竟然会跌。
今年11月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大面积跌破净值(净值小于1元),出现亏损。数据显示,今年11月以来的跌幅创下了近年来的单月最大值。
事实上,这已经是今年年内第二次银行理财大面积亏损。今年3月,全市场有3600只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为负,破净银行理财产品达到1200只,占比超过13%。
但这些大面积亏损的银行理财,并不是高风险产品,其中有上千支是风险级别为R1、R2的低风险理财。为什么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也会出现亏损呢?
超过3000只银行理财产品“破净”,发生了什么?
按照风险等级来划分,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通常分为R1到R5,一共5个级别,大致对应为保守型、稳健型、平衡型、成长型和进取型。其中R1主要投资方向是存款、国债、货币基金、央票等等。
R2产品主要是在R1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企业债券。R2级别的低风险产品跌破净值,主要就是由于大部分银行理财的底层资产——债市的下跌引发。
债券为什么会出现下跌?
直接原因是利率。
一方面,11月,无论是利率债还是信用债、企业债等,其利率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
而利率和债券价格是相反的。因为债券的价格是票面利率、是固定的,它的计算方法是用债券到期后按照票面利率能拿回的收益去比当下的市场价格。而市场利率相当于资金的价格。市场利率越高,意味着现在能以越低的价格从市场买到债券。所以,当市场利率提高,大家就更愿意购买高利率资产,而卖出手中已购买的旧债券,导致旧债券的价格下跌。
另一方面,11月以来央行连续数日净回笼资金,使流动性收紧,抬升了市场资金利率。
自11月初以来,央行就持续大规模通过公开市场回笼资金。这么做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市场上的钱变少了,资金面变得紧张,反映到市场上就是利率的抬升。
另外,债券下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预期变化了。
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房地产“金融16条”、疫情防控措施优化等重磅政策的密集出台,多重利空因素叠加,导致债券市场出现大跌。
所以最近不光是银行理财破净,债券基金、同业存单基金等等其实都在下跌。
咦?这些政策明明都是利好因素,为什么说是债券市场的利空因素呢?
这就要说到股票和债券的跷跷板效应。
简单地说,当市场对经济的预期比较悲观时,为了避险,投资者往往更倾向于买入债市而抛弃股市,进而推高债券的价格。而市场预期经济向好时,则风险偏好会提升,此时比较愿意去追逐股市。所以,对股市利好的因素,往往到债券市场就恰恰成了利空,此消彼长。
房地产“金融16条”、优化疫情防控措施20条的出台,显然使得投资者对政策以及长期经济的预期转好,投资者看好权益市场复苏,主动调仓,导致资金流出债市、进入股市,就会引发债券价格下跌,体现到债券基金上就是亏损。
而且,机构赎回造成的踩踏进一步加剧了债券下跌。
因为现在银行理财和基金都是净值化,投资人每天能看到所投资产品的净值变化,追涨杀跌心理下就会发生大量赎回行为。而机构为了维护净值,就会在债券大跌时赎回止损。一般来说,理财机构赎回产品所对应的债券数额都比较大,这会进一步放大债券的下跌幅度,加速债券产品净值下跌。从而形成“客户赎回—机构赎回—跌破净值—新一轮赎回”的恶性循环。
虽然央行很快出手救场,在公开市场净投放资金,但很明显央行这轮救场的目的主要是降温和安抚市场情绪,而上面说到的几大政策趋势和逻辑并没有发生变化,而且还都只是开了个头。例如,基本面和政策面上,经济复苏的趋势。
因此,未来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如何管理市场大幅波动给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带来的风险,依旧是个考验。
资管新规之下,银行理财,保本不容易
为什么现在银行理财产品会出现净值波动,而以前较少出现?
据统计,目前30万亿的理财产品市场,九成以上为固收类产品,其资产投向(底层资产)七成以上为债券类以及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
截至2022年6月末各类理财产品占比
债券估值有两个主要方法,一是成本法,二是市价法。
两者有什么不同?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成本法的优点是净值波动小,心理感受好,缺点是未能真实反映债券市场的真实价格波动;而市价法的优点则是真实反映了投资组合的变现价值,但缺点是,债券市场变化时,有时候净值波动会比较剧烈。
过去,银行理财产品对于债券大多采用摊余成本法进行估值。但2018年资管新规颁布后,银行理财产品逐渐向净值化转型,绝大部分产品必须采用市价法来估值。
2018年4月份,央行等监管部门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业界称之为资管新规。这份指导意见的核心内容,是“明确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银行理财产品逐渐向净值化转型。
这就意味着银行不再有保本产品,理财产品的收益要随行就市,市场波动会直接反映在理财产品收益率上,有涨有跌将是常态,所有的银行理财都是有可能会亏的。
资管新规至2021年底完成过渡,今年是过渡期结束后正式实行的第一年。今年1月,资管新规正式实行。今年2月,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组织发布报告称,截至2021年底,保本理财产品的规模已经压降至零。一个月后,理财市场便迎来了一次真刀真枪的检验,因股票市场的回撤,3月份,理财产品遭遇破净潮。到了11月,受债市波动影响,理财产品再次迎来破净潮。
银行理财净值化才刚开始,银行理财“稳赚不亏”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还能怎么做好财富的保值增值?
“躲过了股市大跌,却没躲过债市大跌,到底该怎么做?”不少人感到困惑.
银行理财大面积亏损之后,对于投资者的资产配置方式可能会带来明显影响,很多人可能会转向更稳妥的存款类产品。尤其是想要获取相对高收益,只能选择更长期期限的存款类产品,目前市场上可供选择的无风险产品主要是大额存单和国债。
但如我们在《存款5年利息不如3年!有银行长期存款的注意了》中说到的,近几年,存款利率也一再降低。甚至钱在银行存得越久,利息却越少。
目前的市场状况下,究竟要怎么做好财富的保值增值,还有什么方法?
不同的投资者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即便是同一投资者,也有配置不同风险产品的需求;明确定位后,再适配相应的投研能力、风险管控能力,购买适合自身经济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的理财产品。
这种时候,做好资产配置规划就很重要。
打个比方,资产配置就像摆宴席,得先确认凉菜多少,热菜多少,蔬菜多少,荤菜多少,再有汤和饭后甜点。
实际的资产配置中,股票、债券、银行存款、私募股权等等,就是凉菜、热菜等。在做配置时,要确定哪些年份多配股票少配债券等,哪些年份主配私募股权等等,每样资产配置比例是多少。
不同的人配置比例是不一样的,专业的基金经理就像是宴席主管,会根据客人的特征定好菜品方向。
也就是说,根据个人投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将资金在不同资产类别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在保证资产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用相对较小的风险获取较大的收益。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