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父母绝不会对孩子说的5句话,你说了几条?

《小王子》中有一句话:


“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语言,一句话可以让一个人心情跌入谷底,一句话也可以让一个人重振力量。”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中。

有一些话,父母不一定是在很激动的情绪下说的,也不一定算得上是语言暴力,但它们却在无形中,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较为负面的影响:

微信图片_20221115181146.png


“做这些有什么用?”


上学的时候,我常听到朋友说起,她喜欢看漫画、画漫画,而且自己在这方面也确实很有天赋,可是她妈妈总是批评她“不好好学习,成天就做这些没用的……”似乎在很多父母眼中,只有跟学习有关的事情,才是有用的。


然而,这样不经意的唠叨,事实上会给孩子带来很消极的影响:破坏孩子主动学习探索的动力、增加无力感,逐渐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眼光变得狭隘,不管干什么都讲求“实用性”。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人的一生中,大部分有意义的事情看上去都像是徒劳无功的。”


事实上,很多看似徒劳无功的东西,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成长。


微信图片_20221115181201.jpg


微信图片_20221115181206.png


“这么点小事儿你都做不好”



有一位妈妈总是对孩子说这句话,比如孩子小时候盛饭的时候,不小心被锅烫到;又或者让孩子去买东西,结果她漏买一样东西时,她总是生气又无奈地埋怨孩子“这么点小事儿都做不好,你还能干什么?”


久而久之,孩子很多事情都不敢尝试,做什么都缺乏自信。


父母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其实往往没想太多,就是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思。往往内心还是心疼孩子:如果他(她)做不好,那不如帮忙代办好了。


可有时,孩子是需要通过“犯错”去学习的,在错误中,逐渐锻炼、获得技能。


这句话虽易脱口而出,但它的杀伤力却是巨大的,最容易磨灭孩子的自信心。


微信图片_20221115181210.jpg



微信图片_20221115181215.png


“我都是为你好”



“我都是为你好”,所以天冷就得穿秋裤;不能和学习不好的同学交朋友;结婚一定要选择门当户对的……似乎只要最后加上这句话,那么不管是多么不合理、甚至不可理喻的要求,都该被理解和执行。


但父母常常忘了,孩子其实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会有自己的感受、想法,做出自己的选择。


以爱之名,一味地去控制和干涉,孩子往往学不会独立思考、变得没有主见;他们也会习惯了压抑自己的感受,不懂得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这种压抑的情绪,很容易有心理隐患。


因此,可以提出建议,但最后的选择权还是交给孩子更好。


微信图片_20221115181222.jpg


微信图片_20221115181228.png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和你爸离婚了”、“要不是为了你,我早不干这工作了”……这样的说法我也常常听到许多父母们说起。把这句话“翻译”一下,其实就是“正是因为你,所以我才付出这么多,没有过上想要的生活”。


很显然,深层的意思是一个因果关系。而这因果关系是否正确暂且不说,它很容易让孩子感到深深的自责:都怪我,我的爸爸(妈妈)才会不开心、感到痛苦。


长此以往,孩子会内化这样的归因方式,不管发生什么情况都觉得是自己的问题,很难从内心接纳自己、喜欢自己,也容易忽略自己的价值。


微信图片_20221115181233.jpg


微信图片_20221115181237.png


“看看别人多优秀,不像你……”


如果问一些孩子,谁是你最痛恨的人,也许最佳答案就是“别人家孩子”了。

父母们一般说这句话的时候,其实也不是为了比较,更多的是希望让自己孩子,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但结果却很容易适得其反:一方面孩子因为逆反心理,而更不愿改变;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因此产生强烈的“竞争”心态,做事的目的不再是“为自己好”,而是“比别人强”。

孩子确实需要有榜样的作用,才能更有动力和方向感。因此,父母不妨先肯定孩子的优点,接着再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别人的优点、主动地学习,这样的做法会比被动地听别人多么多么好来的更有效。

如果你在生活中,总是有意无意地说出以上的话,那么可以从现在开始,努力地避免再去说起。

我们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种子,会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最后是荆棘还是鲜花,也许只在于父母一开始,这小小的变化。

学做高情商父母,从不说这5句话开始。

微信图片_20221115181244.jpg



X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