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千亿行业浮出水面,他一天接到一千个电话


爆单!宜信生态圈企业“碳阻迹”的创始人兼CEO晏路辉进入到一种极度忙碌的工作状态。


就在上个月,碳阻迹逆势获得B轮亿元融资。由红杉中国领投、老股东高瓴创投和经纬创投继续加码。


一年前,2021年5月,当高瓴、经纬投资碳阻迹的消息公开披露后,晏路辉当天就收到了一千多个未接电话;甚至有投资机构、公司高管直接带上公司公章登门拜访。


高瓴张磊介绍它,“碳阻迹已形成了可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因子数据库”。


蛰伏十年,碳阻迹走到台前。


2022年初,晏路辉预计,碳阻迹2021年收入比前年翻了五倍,营收从千万级到达破亿的门槛。如今,碳阻迹已经是百度、阿里、腾讯、字节、美团、京东在内1000多家客户的碳中和服务商。



一个千亿行业浮出水面


“二氧化碳还能买卖?”、“当煤老板?”这恐怕是十年前进入碳圈行业的人最常听到的话。


2009年,宴路辉牛津大学计算机硕士毕业,进入英国的Best Foot Forward公司做研发和咨询,这是世界上第一家从事碳足迹咨询业务的公司。


什么是碳足迹?就是一种产品或活动在其生命周期内,直接及间接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第一次宣布了碳减排承诺。宴路辉觉得这是一个时代机遇。要知道,中国的碳排放量在2006年就成为世界第一,目前占世界的28%左右。


尽管中国碳排放量很大,但当时国内的碳排放管理还像白纸一样。2011年,宴路辉回国创办了碳阻迹。意思就是,阻止碳足迹。


差不多有一笔左右,一笔生意也没有。创业前3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中途合伙人也另谋生路去了。


转机发生在2013年,随着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陆续启动,越多越多的企业有了碳排放管理的迫切需求。碳阻迹开始陆续接到常态化项目,比如帮企业做软件、网站、咨询和报告等,也正是在这一年,公司终于实现了盈亏平衡。


2021年,在投资碳阻迹之后,高瓴张磊这样向外界介绍碳阻迹:


“它的一个核心特点就是依靠技术的方式,帮助企业去管理和减少碳排放,它们积累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0万条的排放数据,形成了中国也可能是全球最大的一个碳排放因子的数据库,成为科学指导各个行业做碳排放计算的一个基础设施。”


目前前来寻求碳阻迹的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对于那些已经被纳入地方碳试点、或者已经/即将被纳入的全国碳交易的八大行业公司(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钢铁、造纸、电力、航空);


另一类则是为了争取大品牌订单的供应商。例如,苹果此前提出要2030年实现全面碳中和的目标;微软甚至提出了“历史碳中和”的概念,到2050年,要把公司成立75年来排放的碳一把子消灭。这些品牌自身的碳中和压力,层层传导到背后的供应商体系。


2018年以来,碳阻迹收入开始呈倍数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2020年收入超千万元。2022年上半年,碳阻迹的业务同比增长了近3倍。



做碳排放管理服务为什么如此赚钱?


碳排放计算和管理作为碳中和目标下的基础设施,正成为新的蓝海市场。在这背后,得益于企业对脱碳的需求显著提高。


碳排放管理是企业避不开的事情,做不好,可能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做得好,还可能从中获利。


以汽车行业为例,国内对汽车行业实行双积分制度,指标分别为燃油消耗量和新能源汽车售出积分。简单来说,就是汽车企业生产汽车油耗低于国家排放标准为正分,否则为负分;且新能源汽车售出占比高于国家标准为正分,否则为负分。


若企业积分为负,将会停止该车企生产高油耗车或停止新车型申报,只能生产老款车型。


自从碳交易政策发布以来,没有转型的车企就成了碳积分消耗大户,需要海量的资金去购买碳积分,而转型成功的车企则又多了一层碳积分赚取的利润。


2020年,特斯拉全年出售碳积分收入达到了102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了220%。若没有碳积分交易的支持,特斯拉2020年不仅无法盈利反而会亏损55.7亿元。


同时,一汽大众向特斯拉购买碳排放积分,按照每个新能源积分3000元/分的价格购买,2020年,仅仅一汽旗下的大众汽车购买碳积分就花了35.6亿元。


碳积分交易是一个明确的激励信号,给了每一个车企加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减少碳排放的动力和压力。


未来几十年也许国家的很多政策都可能改变,但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那就是在2060之前必须要实现碳中和。在此背景下,未来几年,中国碳市场会从电力企业扩展到建材、钢铁、有色、石化、化工、造纸、民航等行业,最终覆盖8000多家企业。


对于企业发展和创新来说,进行低碳转型,短期来看,是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是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的政策风险或市场风险。未来,碳排放总量将成为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成功的标志。碳中和就是“基建”,几乎所有行业会因此重做一遍。而碳中和的重要前提,是把碳算清楚。碳管理几乎会成为每个企业的标配。



碳管理、碳交易对普通人未来会有什么影响?


碳中和也不光与企业有关。从个人角度,未来人人都有机会参与其中。碳排放权登记管理规则(试行)第四条明文规定,重点排放单位以及符合规定的机构和个人,是全国碳排放权登记主体。


个人如何参与?目前看,有这样几个主要途径:


一,投身碳中和行业。

有预测,未来10年碳中和的人才需求保守估计要在100万人以上。像碳市场、碳金融、碳会计、碳审计、碳信贷、碳保险、碳债券等工作非常缺乏专业方面的人才。


2021年3月,人社部增列碳排放管理员作为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第四大类新职业。目前,主管部门已开始推动碳排放管理员职业建设相关工作,例如推进职业培训教材编制工作,在多家高校设立相关专业等。碳排放管理员作为一个新兴职业,四十年的发展周期,也是收入稳健增值的一个强有力的背景。


二、投资碳资产。

在一级或二级市场参与投资,进而投资核证减排优质企业(核证减排,是在国家温室气体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减排量企业),与企业共同分享碳中和带来的红利。


当然,这里面有一定的专业门槛,那么,投资碳中和相关基金也是可行的。


三、申请碳汇补贴。

碳汇,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包括陆地碳汇和海洋碳汇。


碳汇市场十分广阔,仅就林业碳汇而言,根据华宝证券测算的数据,到2030年,我国森林蓄积量有望超过184亿立方米,若核证自愿减排(CCER)价格为30元/吨,则市场规模将达到2802-4691亿元。


近两年,全国出台了超过30项碳汇相关政策,其中就包括对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给予补贴。


所以,如果家里有林地,可以申请碳汇补贴,评估通过后,可以生成自愿减排凭证拿到各大交易所去交易。


X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