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向我吐槽:
“最近熊孩子放暑假,我居家办公,本来以为能工作带娃两不误,母慈子孝,岁月静好。
没想到才半天,我俩就相看两生厌了。”
仔细想想还真是,理想中的陪娃学习画面:我工作来他写字,我做饭来他读书。
实际画面:写作业,不催着,就不动;玩手机,不骂着,就不关……
陪娃学习前,老母亲内心:“不发火,不骂娃,多尊重,多理解。”
陪娃十分钟后:“算了,我先去读会《活着》。”
有时候网上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不用父母催,自己每天定闹钟早读,到点写作业,父母平时啥都不操心。
每次看到这些,老母亲都羡慕到流泪:“这样自律自觉的孩子,能不能给我来一打。”
确实,自律性强的孩子,不需要父母太过督促,自己就能管好自己。
不自律的孩子,时时刻刻要父母在旁监督,少唠叨一句,他立马能“摆烂”给你看。
但其实,孩子身上的问题,往往都是父母教育的镜像。
孩子身上的区别,也大多和父母的引导有关。
网上曾有人列出如何逼孩子自律的十条方法,然而评论区的家长们却纷纷留言:
“内容不错,但让娃做到太难了。”
“别说十条,我娃能做到第一条就不错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这还真是很多父母的切身感受:培养孩子自律,实在是太难了!
网上看到一个很有趣的视频,儿子拿着手机玩游戏,爸爸在旁边敲桌子提醒时间。
儿子却完全沉迷在游戏中,哪怕旁边的老父亲提醒到把手都“砸出血”,孩子也两耳不闻身边声。
评论区的父母们纷纷诉苦:“这不就是我家孩子嘛,一样一样的。”
是啊,这个孩子表现的,不就是我们身边大多数孩子的真实情况吗:
只要父母管得不够严,他就能一直玩下去,别说主动学习了,能听父母的话放下手机都不错了。
《清华学霸教子经》里写道:
父母要明白,孩子小时候缺乏自制力,对学习等艰苦的事情,不主动是常态,主动是非常态。
所以,身为父母,不要指望孩子能主动自律。
而且,培养孩子自律的过程,不仅要克服孩子的惰性,有时候还得克服父母的惰性。
很多父母应该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每次假期,和孩子一起制作了各种自律表格,想着努力一假期,开学惊艳所有人,结果坚持了不到一周,大家都心照不宣不再提表格的事;
每次陪孩子参加各种打卡活动,一开始,朋友圈整得热火朝天,可不到一个月,就偃旗息鼓了;
报了一学期培训课,实际到课时间不足一半,有时候是孩子不想去,有时候是老母亲不想去。
间歇性努力,持续性放弃。
自律,本身就是反人性的,我们做父母的都做不到,更何况孩子呢?
大多数孩子,天生喜欢的是安逸享受,能做到自律自觉,而且一直坚持下去的,毕竟是少数。
我朋友教过一个学生,作文写得非常差。
因为他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直到年底家长会才能见到他母亲。
和孩子母亲沟通他的学习问题时,朋友提了很多建议和方法,还宽慰她不用着急,一点一点补起来,哪怕进步速度慢,只要有进步就是好事。
没想到不到两个月,这个孩子的作文水平突飞猛进,速度快到让很多人惊讶。
之后在一次分享活动中,朋友专门邀请孩子妈妈分享方法。
站在台上的她特别局促:
“其实,我也不懂怎么教孩子写作文,就觉得跟着作文书上的学肯定没错。
我只是每周给孩子定一个主题,每天早上让他读一篇这个主题的文章,读完一周再换下一个主题。
孩子读得多了,自己也就慢慢咂摸出滋味了。
我现在就希望孩子能一直把这个习惯坚持下去就行了。”
后来,朋友也有继续了解过,他妈妈外出后,每天早上,仍然会坚持远程陪孩子读作文,风雨无阻。
果然,这个男孩之后一路向前,不但作文水平提升了,整体成绩也提高不少。
心理学中提到,人有“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我们因为喜欢,才去做一件事;
外在动机,则是我们会因为某个外在原因,而去做出某个行为。
就像这个母亲,她的引导、陪读都是外在动机,孩子成绩提升后获得正向回馈,最终因为热爱而去学习,是内在动机。
年幼时,我们容易受外在动机驱使;而越长大,越容易受内在动机的影响。
从外在到内在,其实就是一个循序渐进地培养习惯的过程。
所以说,培养孩子自律,实际上是培养孩子养成习惯。
李玫瑾教授曾说:
自律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
播种一个行为,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
文章来源:樊登读书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