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
每个人生活都是自己选择的,快乐与否,取决于个人的智慧。今天,与大家分享《人民日报》推荐的提高生活幸福感的8个方法,养成受益一生。“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有一副好身体、一份好心情、一个好心态。”
贝拉·麦凯是英国《卫报》的撰稿人,受离婚和精神健康的困扰,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和焦虑症。在《跑步拯救了我的生活》一书中,结合亲身经历、心理学知识,以及有同样经历的人的访谈,她发现运动可以战胜焦虑和抑郁。运动,比如说跑步,有分心的作用,当你的身体在经受痛苦,就会缓解大脑某些部分的运作。在因为失恋、失去亲人或者生活压力过大等事情而烦躁不堪时,迈开脚步,转移注意力,或许可以把生活带回正轨。要想把事情做好,就要遵循“礼”,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在不清醒的状态下,不但事情做不好,甚至可能伤及自身。《三国演义》里的猛将张飞,为了给关羽报仇,下令三天内赶制五千套白旗白甲,部将范疆、张达直言无能为力。二人得知如果不能完成就要被斩首示众,无奈之下潜入账中,杀了张飞,拿着首级投奔孙权。可怜张飞一世英雄,与其说他死在部将手下,不如说死在不清醒的状态下。但我们可以在清醒的状态下用心去做,即使不周全,至少不会伤害自己,获得的结果也能接受。哈佛大学实验室曾经对人的焦虑进行过科学的量化、统计和分析,结果令人吃惊。统计中发现,有40%的忧虑是源于对未来的担忧,有30%的忧虑是源于过去的事情,只有很小一部分来自于当下的问题。与其纠结于无法掌握的过去和未来,不如鼓起勇气直面还能改变的现状。“如果想征服生命中的焦虑,活在当下,活在每一个呼吸里。”
我们不能为无法改变的事情焦虑,也不要为现存的难题驻足不前,遇到问题,一定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辛弃疾在《贺新郎》中写道:“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她作为国民党高层的子女,难逃跟着父亲为政治和战争而颠沛流离的命运,因此几乎没有安静读书的时候。但齐邦媛从不为命运坎坷而黯然神伤,而是坦然面对失意,抛开内心杂念和外界影响,一心扑入英美文学中。晚年遭遇车祸,重伤住在医院时,齐邦媛在心里默念但丁的《神曲》:正是这样平心静气、不怨不艾的态度,才使她写出了《巨流河》这样的经典巨著。失败和磨难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它们打倒而一蹶不振。失意是苦闷的,坦然待之的人却总能苦中作乐,坚强面对,从而获得精彩的人生。但很少有人能在荣誉和利益面前保持淡定,殊不知得意时淡然才是生活智慧。名篇《伤仲永》中的方仲永家境贫寒,不识字。某天却突然写了首好诗,展现出了神童的资质。可是父亲却借着仲永的名头获取利益,天天带着他到城里各处人家显摆,不让他学习。反观那些成名时淡然处之的人,他们不把名利作为唯一追求,反而更容易初心不改。这个世界上,只有对一时的成功淡然处之,人才能走得更远。“我发现书的确有很大的魔力,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或者烦忧,通过读书都可以轻柔地化解。”
碰巧,他读了一本有关幸福的书,这本书让他顿时开悟了。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会有迷茫的时候,与其一直纠结,不如静下心来读一本书。读书可以疗愈身心,让一个人变得眼明心亮,不再与鸡毛蒜皮的小事较劲,不再执着于无关紧要的困扰。傅雷在给儿子的家书中写道:“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因为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让自己安静下来,聆听内心的声音。通过这样的思考,我们能对之前发生的一切事情,做一个总结,有错则改之,无错则加勉。同时还能结合现实情况,对明天的工作和生活,做一个合理的规划。“真正的修行,不是在喧嚣的交往中辨认自我,而是在安静的独处中反思人生。”
人在孤独的时候,因为没有人打扰我们,往往更敏锐和更具有创造力。豆瓣上有个热门话题:“有哪些是你步入中年,才开始明白的道理?”“我年轻时侥幸躲过去的每一天,中年以后都在加倍奉还。”
晚清重臣曾国藩年轻时在翰林院工作,当时比较清闲,于是他每天跟人吃吃喝喝。曾国藩仔细一想,觉得这样的日子就是在混吃等死。于是他痛定思痛,决心找点正事做。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有价值的,闲暇的时光里,藏着你未来的样子悠闲时,不妨学习一个新技能或者培养一个兴趣爱好。2022年,愿你学会这8种高级生活方式,提升人生幸福感,满怀希望地继续前进。
文章来源:樊登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