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信私募股权母基金社会影响力评估报告》是母基金行业内的第一份社会影响力评估报告,通过首次系统全面地探讨宜信私募股权母基金在社会影响力上的绩效,并披露相关结果,希望能够对从业人员及更广泛的社会大众深层次了解影响力评估的意义有所帮助,助推影响力因素纳入更多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策略。
全球正处于低碳经济转型进程中,包括美国、中国、日本和欧盟在内的许多政府都承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净零排放。在2021年11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之后,约有100个国家承诺停止砍伐森林,23个国家承诺停止对煤炭生产的资助,109个国家同意到2030年将碳排放减少30%。
此外,能源、工业和交通部门的脱碳将取决于全面的政策举措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发展。其所需的大规模资本支出将颠覆众多行业的供需关系,并推动新兴行业的原材料增长。
本篇将解释为什么脱碳是我们一生中最大的资本周期,以及投资者将如何受益。
实现脱碳需要大量支出
要实现脱碳,全球每年可能需要1万亿至2万亿美元的支出,按实际价值计算,约占全球GDP的1%至2%(图1)。这一数额将使过去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刺激计划相形见绌。脱碳过程也将持续更长的时间,持续的资本支出至少需要保持到未来20年。
庞大的支出、政策的利好以及消费者和投资者态度的转变,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将启动一个新的资本周期。
图1:2040年实现净零排放所需支出
每年需要1万亿至2万亿美元的增量资本支出
*仅供说明使用
数据来源:国际能源组织(IEA)、威灵顿管理
政策推动低碳资本支出
政府的脱碳承诺,如拜登基建法案和欧洲绿色协议,将有助于加速这种绿色资本支出周期并使其合法化:
·政府将低碳转型中的投资定位为经济复苏的杠杆。
· 消费者越来越担心气候变化带来的实际风险和经济成本,并要求政策制定者对此采取措施。
·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正推动各国政府追求能源安全和独立、气候技术领导地位和供应链弹性。
·电动汽车、电池和关键原材料的区域供应链建设将翻倍,增加资本支出的规模。
脱碳资本去向
威灵顿预计,大部分以脱碳为重点的资本支出将集中在:
·大规模部署成本已具竞争力的绿色技术。其中包括可再生能源、电网和电动汽车。
·降低未来几十年需要大规模部署的昂贵的碳减排解决方案的成本。其中包括CCUS(碳捕获、利用和储存)、纯净钢和绿色氢能。
在钢铁、水泥和航空等难以减排的行业中,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也就有了更大的潜在投资机会。这些促成因素包括碳补偿和碳捕获。目前还不清楚这种去碳技术将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应用,但可以确定的是它们都没有得到足够的投资,因此之后将会吸引更多的资金。
此外,天然气将成为期间重要的过渡燃料,并且天然气市场供不应求的时间可能比市场升值的时间更长。另外,考虑到核能可提供可靠的零碳基载电力,核能可能也将会被视为实现净零排放的必要手段。
关注供需错位
为低碳转型而进行的资本支出正在打乱许多行业的供求关系。在威灵顿看来,最有吸引力的机会组合是在电力公用事业、电池制造商、金属和矿业,以及碳市场。
1、被低估的电力公共事业
市场低估了公用事业作为能源转型的关键受益者和驱动力的作用。电力公司享有垄断地位,可以在其费率基础上增加资本支出增长,以维持经通胀调整后的、受监管的回报。并且公用事业的相对估值也很有吸引力。
2、金属和矿业:供应渠道稀少和资本约束导致资源强度增加
能源转型将是资源密集型的。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和电池存储都使用大量的原材料和工业金属。随着这些终端市场的增长,对材料的需求也将相应地增长。但作为低碳转型的关键推动者,矿业公司却被低估了。所以,虽然近期宏观经济具有不确定性,但对矿业公司的长期前景持乐观态度。
3、电池制造商:预计价值链将持续增长
电池对于低碳转型也是必不可少的。预计未来几年电池需求将远远超过现有容量,导致价格上涨(图2)。
图2:电池的需求量可能远超现有容量
*仅供说明使用
数据来源:威灵顿管理
发现空头机会
投资者可以利用低碳转型产生资产错误定价的机会进行投资。例如,氢燃料、电动汽车和充电站将迎来大量资本流入,这将增加竞争关系,并降低准入门槛。这些动态可能会对这些行业的盈利能力造成压力,从而造成与当前高盈利预期和高估值的不匹配。
小结
能源转型将带来我们一生中最大的资本周期。这种“绿色”资本支出周期的规模和持续时间受到政府政策举措、地缘政治驱动因素、资本市场准备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在电力公用事业、金属和矿业、电池制造和碳市场有大量的投资机会。在那些吸引了大量资本流入、面临日益激烈竞争的行业,投资者也有做空的机会。威灵顿认为,以资本周期为重点的方法可以识别出有可能从低碳转型中受益的行业和企业,并避免那些长期回报可能受到挑战的行业和企业。
-------
版权声明:本文由瑞承国际整理发布,原文版权由威灵顿拥有。未经威灵顿事先书面准许,任何机构或人士不得转发、修改、刊发、复制、用于创建衍生作品或以其他方式将原文内容作公共或商业用途。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本文仅作为信息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内容的准确与完整性不做承诺与保障。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业绩,投资可能带来本金损失,任何人依据本文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信息发布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09 by Creditease Corp.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10222285号-8 版权所有 宜信惠民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宜信普惠全国服务热线:
400-811-2288
瑞承全国服务热线:
95183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