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资本市场有条大消息:
12月22日,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易会满主持召开党委会和党委(扩大)会,传达学习会议精神。会议强调,着力加强资本市场投资端建设,增强财富管理功能,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助力扩大内需。
证监会发声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话题引起热议。实际上银保监会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就曾经发文要鼓励长期资金入市,鼓励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
很想弱弱地问上一句:没储蓄,咋投资?
今天定金人,明天尾款人,后天打工人。
哪里还能存下钱转化做投资?
因为,他们喜欢用“买买买”来为生活减压
在老一辈人看来,现在的90后年轻人崇尚“伪精致主义”,1000元的收入总想过上10000元的生活。在他们的眼里,年轻人们的生活简直就是活生生的“巴士底狱文学”——眼高手低:
人在国内,刚下拖拉机,吃惯了瑞士的饮食,有点不习惯国内的餐品呢,只有达利园瑞士卷让我回忆起了瑞士的味道……
夜里华灯闪烁,我站在高档酒店的99层上,俯视着这座流光溢彩的城市,身边的男人戴着金丝眼镜,矜持又冷静,眼底温柔快要溢出来了,他轻声对我说:打扫完了就赶快下班吧,李阿姨……
其实,年轻人喜欢的并不是消费,他们的生活压力往往都很大,大家不停地买买买,只是因为这是获得短暂满足的捷径。被老板骂了想要买买买,被同事酸了想要买买买,被男友挤兑了还想买买买,总之,生活、工作上一切的烦恼都能用“买”来得到短暂的安慰。
德波顿在《哲学的慰藉》中说,快乐依赖于一些复杂的、与心理有关的事物,而对物质的东西的依赖相对少一些。他所想表达的意思是人们在购物时所得到的快乐更多来自于心理层面,而非商品本身。
举例来说:当支付宝推出虚拟庄园游戏时,很多人觉得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喂鸡上很可笑,但对于那些要照料孩子而疲惫不堪的主妇、上班偷偷摸鱼的上班族、排队等待时无聊透顶的人们来说,这个游戏能让他们获得难得的安宁。
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如今借钱越来越方便。现在很多互联网平台,只需要手机号,平台大数据查询信用情况,达到条件马上就可以借到钱,借钱更方便,使得很多人管不住手,产生冲动消费。
一个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个月的消费要增加一倍实在是太容易、太过瘾了,但赚钱的能力要增加一倍则非常难。当习惯了超过自身经济水平的消费加杠杆后,大多数人就会和染上鸦片是一样的,即消费加杠杆的过程从人性来看是不可逆的。
央行在2019年的《金融稳定报告》中有一组数据很有意思,数据的结论是收入越低的家庭,杠杆率越高:年收入6万元以下的家庭的平均杠杆率(286.9%)是年收入36万元以上家庭平均杠杆率(89.0%)的三倍还多,同时也显著高于其他收入水平组。
报告中还提及,年收入低于6万元的有负债家庭中,有0.8%的家庭债务超过50万元,意味着这部分家庭在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需要用近10年的全部收入偿还债务。低收入家庭金融资产有限,却有着刚性的消费支出需求,很可能因为意外支出需求导致财务状况恶化。
这并非孤证。今年4月,央行还发布了《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杠杆的使用在我们城市的居民中更为普遍。在接受调查的家庭中,负债家庭的比例为56.5%。
其中,工薪阶层的债务偿还压力明显。分职业看,户主为企业一般员工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家庭月偿债收入比相对高,分别为22.5%和19.9%,均高于平均偿债收入比。
对于高负债和低收入的人来说,他们大多数的自由现金流都被消费给吃掉了,其结果就是:他们没有更多资金去积累和配置资产。在国家政策支持和资本市场发展愈加成熟的背景下,不去投资就意味着错失新一轮资产价值上涨的红利。
用基金定投分享未来红利
银保监会和证监会分别强调资本市场的投资端建设,这并不寻常。要知道,2018年4月27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管局等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一行两会前脚刚用《资管新规》强调了去刚兑,意味着保本型理财没了,过去躺赚的好日子没有了......后脚就相继提出要鼓励储蓄做投资。
我国经济正处于关键换档时期,过去保本保息的产品吸引了大量资金的投入,不利于实体经济的扩张。如果未来能将储蓄资金向投资转化,可以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助力,同时资本市场也可以进一步做大做强。
很多人不愿投资股市,主要是因为赚钱难。但是,人民币长期利率走低已成为共识,以余额宝为首的各种货币基金年化利率都在走低;买房也难以再像过去那样稳赚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不选择权益类市场还能有什么选择呢?
但是,选择权益类产品为主的资本市场投资难度太大了,特别是对于很多生活压力较大的年轻人来说。
投资股市,一是赚钱太难,股票强制需要购买一手(100股,假设每股20元,就至少要买2000元),即使每股20元涨了10%,最终也只赚到了200元钱,赚钱的体验不高;
二是风险太大,动不动可能就会亏钱,亏掉10%就是蒸发掉了200元钱,亏钱的体验过于强烈。
虽然,今年公募基金凭借着专业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能力,给投资者带来了长期可持续的回报。
但是,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投资的情绪管理比投资本身更重要。很多人会顾虑是不是赚多了,所以害怕卖早了;而有的是亏多了受不了了,但是又怕卖早了。尤其在市场底部区域的时间越久,投资者亏损额、亏损比例、心理压力都会相应增大。
对于一般人来说,我们duck不必去趟股市这条深深的河水。我们可以选择基金做定投。基金定投的核心逻辑,其实非常简单:放弃择时,持续小额买入,降低成本。
定投作为定期定额长期投资的策略,市场底部时间越久,亏损额、亏损比例反而会不断减少,内心的煎熬相对容易克服,主要难点在于坚持。
我们之前简单计算过,
假设星火村的村长现年30岁,离退休还有35年(延迟退休后),当前工资是10000元,每月定投工资的10%即1000元,一年就是12000元来做指数基金定投。
如果股市的长期投资回报率为8%(这是指数基金定投的增长波动,从上证指数1990-2017年收盘走势来看,这27年的股市年复合收益率在14%,近5年复合收益率为7.8%,而保险的年复利仅为3.5%),我们按照年金复利公式F=A{[(1+i)^n-1]÷i}=12000{[(1+0.08)^35-1]÷0.08}来计算,那么在连续定投35年后,村长可以拿到约206万元。
等到退休后,此时我们追求的不再是资金增值而是保值,因此我们可以把基金定投的收益全部转化为稳健型的债券基金或者货币基金,再按月或者按年分批提取养老金即可。
大量的数据支持,对于不具备择时能力的绝大多数普通人者,通过基金定投,往往有可能获得真正的超额收益。这种超额收益赚钱的归因分析,概率因素大于运气因素。
近年来,A股市场有诸多利好:
一是监管环境逐步完善,庄家短线炒作行为受到打击;
二是股票市场投资者结构发生变化;
三是优秀企业上市数量越来越多;
四是大量外资涌入A股市场;
五是当前A股市场正呈现“结构牛”,权益类资产的机遇大
在以上制度支持、环境培育及行业共同努力下,选择公募基金和公募基金的定投将是未来的主流发展趋势。
而对于很多生活压力较大的“月光族”来说,选择基金定投的门槛也不是很高,每月、每周只要100元就能投资,而且投入之后就有专业的基金管理人去打理,是对于工薪阶层、月光族、“懒人投资”的最佳选择之一。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