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为何不愿接班?这部豆瓣9.3的电影有答案!

疫情之后,一部名叫《信条》的电影刷屏了朋友圈。朋友圈大呼烧脑、好看。


电影中世界存亡危在旦夕,“信条”一词是唯一的线索与武器。主人公穿梭于全球各地,开展特工活动,力求揭示“信条”之谜,并完成一项超越了真实时间的神秘任务。结果发现,这项任务并非时间之旅,而是【时空逆转】。


这位玩转时空逆转的导演,就是克里斯托佛·诺兰;这位享誉全球的导演,拍过无数文艺青年们奉为经典的电影;其中以“烧脑”称神的《盗梦空间》,更是令人赞叹。



电影《盗梦空间》通过“睡眠入梦”作为线索,讲述了主角通过入梦改变他人意识、达成任务的故事。

而在过程中,最动人的部分,则是改变意识的同时,也逆转了他人的遗憾。电影中就有这样一个经典片段:

富三代男子正在机舱睡觉,梦中对于富二代父亲离世前的遗言耿耿于怀——即将离世的父亲对他摇头叹气:“失望!”富三代非常委屈地流着泪说:“父亲,我知道自己无能,始终不能满足您的要求”。



然而通过主角们在梦中的所作所为,结尾的梦里却有了惊天大逆转。

父亲在听到富三代的这句话后,继续摇了摇头:“不,儿子,我失望的是……你想成为第二个我”,“我小时候,父亲就让我学这学那、做这做那,我不能玩自己心爱的风筝,不能和自己心爱的姑娘结婚”,“儿子,你做好你自己就够了!”



似乎从来“做好自己”,才是一句祝福。而“接班人”三个字,则更像是一具枷锁。


宗庆后家族

接班难题


传承,到底是枷锁还是顺势而为?宗庆后家族交接班一直是大众热议的话题。

2004年,23岁的宗馥莉进入娃哈哈集团就有媒体问宗庆后“什么时候让女儿接班?”,59岁的的宗庆后笑眯眯地说:“等70岁吧,把女儿扶上马送一程,我也可以轻松一下。”

时过境迁,2014年宗庆后69岁,媒体再问及退休的事情,宗庆后已改口,“70岁还是壮年,我还能再干20年”。

18岁的宗庆后为谋生晒海盐、挖沟渠、修大坝、挑大粪、杀猪,苦日子挺到42岁才艰难创业,农场生活让宗庆后磨砺出坚毅的个性以及不断向命运抗争的勇气,当然从底层摸爬滚打缔造娃哈哈帝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改革红利(制度红利,税收红利,人口红利);

而宗馥莉初中便留学海外,长期受西方世界经济运行和文化理念的影响,显然缺乏生活的磨炼,直接管理如此庞大的销售体系绝非易事,而且她更尊崇严格的规章制度,喜欢直来直往。



宗馥莉一直竭力为32岁的娃哈哈贴上年轻的标签,而宗庆后给出的评价是:“做得很热闹,但没有在销量上直接体现。”

宗馥莉也坦言,“父亲在集团是神一样的存在,任何事情都要问他行不行,任何麻烦都要他来解决,其他部门的任务就是请示、汇报、执行。”

另一方面,两人也多多少少因接班事宜无不影响着他们的家庭及个人生活,宗馥莉直言:“我爸在家里经常说,富不过三代,主要是二代败了。”

可见,宗庆后在接班问题上的审慎和担忧。而今38岁的宗馥莉关于婚姻这件事情一直保持着低调,不愿意多谈,外界也不知道目前她到底有没有男友。

在娃哈哈30周年庆典上,宗庆后一改此前多年“娃哈哈不差钱坚决不上市”的老调,表态:“上市以后能加快企业发展,在适当时候娃哈哈也会考虑上市。”

外界对此解读认为,娃哈哈突然要上市有两大原因:一是娃哈哈业绩持续下滑,需要通过上市提振信心;二是家族企业通过上市变革管理模式接班能避免企业震荡。



如今宗庆后虚岁75,宗馥莉也已经38岁,就连娃哈哈也32岁了。

据报道,宗庆后依旧一年有200天在跑市场,每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一周7天常年不休,有时候还住在办公室。

传承接力像是一具传承枷锁,又似乎成了一场马拉松,终点变得遥遥无期,究其原因,到底是他“家长式独裁管理决策思维”?还是两人在成长环境、行事风格、文化理念的不同?才造成的传承瓶颈,令人深思。


看牢财富放飞二代

让梦想更广域


宗庆后家族所遇到的瓶颈,已经算是中国无数财富家族,交接班时遇到问题中比较顺遂的一员。

吴晓波研究家族企业接班案例发现,二代接班成功常发生在这两种情境之下:

  1. 行业处于持续增长的通道里,二代追随一代进行长期的观摩和历练,磨合中自然接班;

  2. 二代独立创业,做增量式试验从而积累经验与资历,在适当的时候完成与父辈事业的承接。


而在实际传承企业中,成功接力的少之又少,实际情况往往是两代人都焦头烂额,很多企业主不懂得运用财富保护传承工具保全家族资产,不懂得通过专业方式隔离婚姻、继承、败家、倾轧、税负、债务等家事风险。

把风险是否发生寄托于遇到“Mr. Right”,盲人骑瞎马走夜路,这就是中国富人目前面对家族财富风险的普遍状态。



商界有句古训:“商者无域”。意思是对于商人来说,经营什么、怎么经营,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有利可图,不必拘泥于形式。从这层意义上说,没有任何一个家族产业,或者说某一种生意,是需要永远传承的。

21世纪的家族传承新逻辑,应当是“传家为本,传财为要,传业为空”。

十分著名的李嘉诚家族,是“传财为要”最佳案例。

从要考虑传承问题开始,李嘉诚不但善于使用各种财富工具,确保财富隔离于家族各种风险之外,而且还将巨额现金用于支持李泽楷创业,直接放弃“传业”的旧思维。

从公开资料中透露出来的冰山一角就已经看到,通过层层控制和交叉关系,李嘉诚构建了一张融合了遗嘱、信托、慈善基金会的家族资产传承结构网。



结合李嘉诚在各种场合对保险的推崇,我们可以确定地说,所有的财富传承工具,都可能纳入这位商业教父的法眼之中。


传承之道:

一把新“椅子”的诞生


正常情况下,我们在一家保险公司购买产品,同我们在其他平台买东西一样,我们只是消费者,与该公司没有其他关系,分享不到它的成长。公司的主人是股东。

而在相互保险组织中,如果我们购买了该组织的会员产品,那我们就是会员,同时会员也是这家保险组织的所有者,是真正的主人。会员是相互保险组织的所有者,所以同时拥有共享盈余的权利。



拿股份制公司比较,企业会定期向股东分红;同理相互保险组织在盈利后也会将盈余分配给所有会员。

与股份制企业“股东大会”相应的,在相互保险组织,是“会员(代表)大会”,会员具有“投票权”与“选举权”,且采用一人一票制。当相互保险组织的相关制度需要决议时,会通过“会员(代表)大会”进行决议。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相互制保险机构是“属于你的公司”这一说法:

  • 会员和相互保险组织利益一致;

  • 能够较好地实现以会员利益为中心;

  • 大家一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保险既是锁住财富的底层资产,又是伴随二代成长的“隐形”产业,以目前保险行业的发展势头,这样的「相互制保单」无疑是一把传承之道的新“椅子”。


X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