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必读| 揭秘“便利店奇迹”7-11的成功之道

来源:“活法”微信公众号

作者:井上达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放在商业社会里,也是同样的道理,对手或者伙伴的优点都可以拿来学习,若是他人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我们也要引以为戒,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正如《从1到100:模仿与创新的经营学》中所说的那样:“创新的本质在于通过新组合创造价值。”


5.png


模仿,是吸取他人优点的过程


日本7-11便利店的诞生背后,也有这样的经历。


从7-11创业不久即进行密集采访的绪方知行,在他的《7-11零售圣经》一书中记载了当时的情况。


1973年,作为伊藤洋华堂的子公司—7-1·Japan成立了。


1970年前后,正值大型超市蓬勃发展的时期,不断开业的大型超市与当地的零售商之间渐生嫌隙。


之后,作为伊藤洋华堂的代表之一,7-11·Japa之父铃木敏文亲自前往准备开店的当地,希望说服小卖店的店主能够“与大型超市共存”,结果被当地人说成“强词夺理”。


5.jpg


正愁怎样才能向零售商展示共存共荣的可能性时,他恰好遇到了在美国本土不断发展的7-11。当时为了推进与美国家庭餐厅Denny's的合作,他有很多到美国出差的机会。


当铃木看到7-11时,直觉告诉他:就是“这个”了。


据说,铃木当时确信:如果能够顺利导入这类商业结构,不仅可以复苏日本的零售店,也能够向人们证明其与大型超市共存的可能性。


美国7-11便利店的这种零售模式,由美国的桑斯兰德(Southland)公司发明,具有以下特点:


(1)相比超市需要准备数万种商品,便利店只需要准备1300种左右,进行小型店铺经营。


(2)选址靠近住宅区,可以省去顾客为购物而花费的开车时间。


(3)一般零售店的营业时间是朝10晚5,而7-1则将营业时间延长至朝7晚11。


(4)超市的自助服务比较乏味,这里则追求一种亲切的便利感。


“万物皆可师”


铃木与桑斯兰德合作,开始动员公司引入这种零售模式。当时伊藤洋华堂的总经理是伊藤雅俊,他认为“万物皆可为师”,而且其本人十分擅长并积极模仿其他公司,然后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在他看来,“他人的经验只能为我所有”。所以伊藤十分希望模仿美国的各种零售模式并将其引进日本。为学习7-11在美国成功的经验。


伊藤洋华堂与桑斯兰德签订条约,向其支付营业额0.5%的知识产权使用费。比起与桑斯兰德合资,伊藤更期待的是技术层面的合作。


不过,尽管基本操作都沿袭美国模式,7-11却并没有完全照搬。


为了在日本普及便利店的概念,他们着实下了不少功夫。“即便情况大致相同,在零售业的现实中还是存在许多差异。因此,我们是把对方的技术完全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实现了日式的脱胎换骨之后才引进的。


完全从美国照搬的主要有三点:


(1)7-11的商标;


(2)知识产权使用费,并非根据营业额毛利率进行计算;


(3)便利店的概念。


除此之外,也有其他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比如根据地域特点提高开店密度的最优算法,以及指导加盟店经营的区域咨询顾问,这些虽然都是来自美国,却要根据日本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而且,要实现生活便利,让日本的顾客感受到“方便”。


如此,仅准备1300种商品是不够的,伊藤认为至少需要300种左右才可能办到。要准备3000种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仅与特定的业主批发商或者1家生产销售公司合作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当1976年加盟店超过100家时,7-11提出了“共同配送体系”新提案:分区域设置配送中心,在那里集中厂商的商品,然后向加盟店进行配送。


模仿之余,要立足实情


如此,日本以日本7-11便利店为首,零售店则一改之前由生产商进行分别配送的形式,而是共同运输多家厂商的商品,可以说此举是一项划时代的提案。


关于下单方式,为减轻下单店铺和接单厂家的负担,也开始实行电子化下单。给每件商品都贴上条形码,这样店铺的下单责任人就可以按商品的排列顺序,逐个检查商品并决定下单量。


此后,7-11也不断改进物流与信息系统,最终成就了其他公司无法比拟的事业版图。


在谦虚地学习便利店这种经营模式的根本原理与原则之外,7-11也不断根据日本市场的具体情况做出改进。


关于这一点,还有一件奇闻。在美国的7-11,店里会卖汉堡与三明治。而当时日本还没有这样的快餐文化,那么引入7-11时应该怎么做呢?


有人说就按美国的做好了,然而铃木却说:“不,在日本我们应该做豆沙包、肉包子、寿司和饭团。”这话让周围的人大吃一惊。但结果证明,铃木的做法在日本大获全胜,7-11便利店很快风靡全球。


而这些结果也正常,在立足市场环境的模仿,足够让一家公司获得飞快的成长。


本文摘自《从1到100:模仿与创新的经济学》


井上达彦 著


X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