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一个8岁的男孩因写作业时的一些小动作,常被父母训斥,导致精神压力过大,产生怪诞行为,最后被确诊为抽动症。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若惩罚方式不当,不仅起不到警示的作用,还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甚至把他推向黑暗的深渊。
下面是人民日报推荐的9种科学惩罚孩子的方式,建议每个父母都该读读。
因此,规劝孩子时,尽量不伤害孩子的自尊,避免以己度人或有外人在场。
家长可以顺着孩子的意思,表达出孩子此刻的内心感受,让孩子打开心扉。
比如,可以对孩子说“我知道你很委屈”,“我也感觉这太不公平”等。
孩子情绪稳定后,试图让他自己说出事情前因后果及内心想法。
然后,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帮他分析事情的经过,引导他换位思考,并提出改正的方法。
排豆子
这个阶段的孩子耐心不足,喜欢乱丢东西,排豆子能很好地训练孩子的耐心和物归原处的习惯。
孩子来回把豆子放到指定的位置,无形中锻炼了专注力、手部的灵活准确性和手眼协调。
大一点的幼儿把豆子排成具体的图案,这样顺便锻炼思维发散和推理能力。
孩子排豆子时,只需陪着他但不要说话,让孩子一个人按要求完成。
罚坐
嘟嘟是一个被惯坏了的问题小孩,不开心了就打妈妈,甚至咬妈妈,兰海就让嘟嘟靠着墙罚坐,反思自己。
嘟嘟一开始极力反抗,后来逐渐冷静下来,接受惩罚并认错。
罚坐的位置,可以是墙根或门后,只要能够打断孩子之前活动的地方即可。
孩子被罚坐时,尽量减少交流,让孩子自己安静下来。
等他安静下来了,再去和他沟通,让他明白被罚坐的原因。
家务的琐碎繁杂犹如生活的一地鸡毛,罚孩子做家务是让孩子直面并解决问题。
这期间孩子需要手眼协调、合理安排顺序,不断地学习、反思、实践。
既锻炼了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升了孩子的认知和思维。
同时,孩子在家务中培养出来的习惯会内化精神力量,让他更有责任感。
通过做家务,孩子还能体会到父母辛劳,促进亲子感情的融洽。
画画
画画是一个创作的过程,需要手、眼、脑在线,通过具体形象的观察、记忆、分析和取舍。
这个过程既锻炼了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对世界的感知能力。
孩子犯错时,可以让孩子把自己事情的前因后果画出来。
然后再把画出来的内容讲给我们听,这样家长也能更好了解孩子的想法。
罚站,是通过隔离的形式给孩子立规矩,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做错了事,并静下心来反思。
看过一个短片,女儿做错了事,父亲陪着女儿一起罚站,看到爸爸自己罚自己,女儿哭成了泪人。
父亲用最简单的举动,既起到了惩罚的效果,又让女儿感受到了尊重与关爱。
罚站时要设置一个时间点,如果时间到了,问题得到了解决,效果便达到。
如果行为没有得到改善,可以阶段性设置时间直到达到惩罚的效果。
看书、写字
林肯做总统时,曾受到了一位少将的羞辱。作为回敬,他写了一封尖酸刻薄的回信。
写完之后,林肯顺手把信给烧了。身边人不解,林肯却说,自己写信的时候已经解气了。
写字能梳理内心历程,化解心中愤懑,达到磨砺心性的效果。
对有暴力倾向、说谎的孩子,可以采用写字的方式,让孩子抒发自己的情绪。
如果说写字是磨砺心性,锤炼品行,那么读书则是向智者学习,开阔眼界。
通过书本的滋养,孩子会逐渐打破自己的认知思维的误区,让内心归于平静。
没收孩子心爱的东西,是让孩子通过尝试失去来改正乱丢东西的习惯。
没收孩子心爱的东西之前一定为孩子打好预防针,稳住孩子情绪,以防适得其反激怒孩子。
然后,给孩子一些时间冷静,让孩子知道他的行为已经惹你生气了,并让他说出自己犯错的原因。
要注意的是,使用这招时,家长需要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防激怒孩子。
禁止某些权力、要求
孩子更是如此。直接说禁止某些权利,会让孩子有挫败感,觉得自己不被允许。
因此,禁止前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该如何应对,而不只是单单告诉孩子不能做。
当然,如果孩子的行为影响到健康或安全时,则需要直接禁止某些要求。
写在最后
很认同一句话:惩罚所有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自我学习。
惩罚的最后一定是鼓励。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得让孩子明白惩罚的是具体的错误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
文章来源:樊登读书育儿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