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就请跟随《得到案例课·华为的选择》主理人、得到App研究员陆音老师的脚步,看看我们能从华为的创业之路中获得什么样的经验。
别说创业了,就算你只是想做成一件事,第一个考虑因素恐怕也是行业。
“非典型”创业
华为的创业是一次“非典型”的创业,它太特殊了。我们都知道,想创业,有三样东西很难绕过去,分别是技术、资本,和关系资源。那华为创业的时候,拥有其中的哪几样呢?
先看技术。华为1987年创业,最早的生意,是买卖电话交换机,也就是说,他是一个通信制造商。和华为同时期崛起的,还有中兴、大唐、巨龙。他们四个,当时被称为“巨大中华”。
如果单看技术,“巨大”的起步要好过“中华”。巨龙是生产中国第一台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几家企业联合组建的,而大唐则是邮电部下属的电信科技研究院组建的。
他俩出生时就含着金钥匙。哪怕是中兴,他的创始人侯为贵也属于技术专家出身,而任正非创业时刚刚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所以说,华为的技术条件最差。
再看资本。任正非创业的全部资本是2万1千块钱。之后由于坚持员工持股,所以外部融资非常困难。账上没钱发不出工资,那是常有的事。
田涛老师告诉我一件事。任正非曾经亲口说,他最绝望的时候,有一次站在阳台上,说如果产品研发失败了,自己就只能跳下去。
在“巨大中华”里,大唐是国企,资本条件最好。巨龙的发展一直伴随着资产重组、股权融资,条件也不错。中兴则是引入了“国有民营”的机制,并且在1997年上市。和他们相比,华为的资本条件最差。
最后再看关系资源。对当时的通信制造商来说,和各个城市电信局之间的关系最重要,因为人家是大客户。
华为掌握这个关系网么?不掌握。通信行业用“七国八制”来形容90年代初市场的状况。来自七个国家的八家企业,瓜分了当时的中国市场。也就是说,外企掌握着最重要的关系资源。
就算在“巨大中华”里比较,华为的情况也最差。他缺少国资背景,是一家彻头彻尾的民营企业。
为什么说华为的创业是一次“非典型”的创业,就是因为技术、资本、关系资源,华为一样都没有。现在我们总说华为钱多、技术硬、销售强。倒退回创业初期,这都不是他的优势。
行业的加持
好,再看技术。
借力技术革命
当时中国企业想获得技术,有三条路可以走。第一是自研;第二是做代工,边做边学;第三是用市场去置换。国企一般会走第三条路,而大部分民营企业会选第二条,比如联想。华为是极少数选择自主研发路线的企业。
那自研路线的挑战,说穿了就是技术壁垒。思科、高通等市场上已经存在的大玩家,是不会把技术开放给华为看的。
相反,他们会用知识产权等手段,打造一层又一层的壁垒。后来者想要和他们竞争,就要从头学起。
但有一种可能会帮助后来者弯道超车,那就是整个行业发生了底层的技术革命。你看,在汽油车时代,创业公司很难打败丰田、宝马,但新能源来了就不一样了;智能手机的兴起也是一样,苹果打败诺基亚的故事我们都知道。
那90年代的通信行业是否发生了这样的技术革命呢?发生了。
现在我们熟悉的2G、3G、4G、CDMA等概念,就是90年代蜂窝网络技术普及的结果,它让通信从有线变成了无线,从地点与地点的连接,变成了人与人的连接。
如果我们把时间再扩大一点,就会发现更大的技术革命会在21世纪初到来,那就是数据通信与计算机通信的历史性融合。
以前的技术在短时间内被迅速淘汰,面对新赛道,大家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华为最早开发的是模拟交换机,叫JK1000。这个产品天生有些缺陷,和国外成熟产品的差距非常大,生产出来后一直拿不到订单,仓库都被堆满了。
但是华为在新赛道上生产的数字交换机C&C08,却很快获得了成功,一下子缩短了自己和大企业之间的差距。
后来华为又在短时间内把C&C08可接入的线路从2千门扩充到1万门,成为中国极少数能生产万门数字交换机的企业。网上很多人说是C&C08让华为咸鱼翻身,虽然是调侃,但说得其实不错。
我们都知道,华为极其重视研发。之后公司的发展,也紧紧踩住了技术革命的步点,利用每一次洗牌的机会,不断缩短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华为的老师告诉我,他们是2G落后、3G追赶、4G领先、5G独步青云。正是一次又一次的技术革命,给华为的爆发创造了底层的机会。
好,最后再来看市场资源。
需求多样化的市场
当时外企把持了中国几乎所有城市通信市场。但是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当时还很低,大量乡镇、农村市场还没有得到覆盖。
为什么外企不能拿下这片市场呢?这是因为,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不同。
作为C端用户,我们感知到的通信服务是标准化的。不同地方的人,享受的是同样的通话质量、通信速度。
但正是为了保证我们的这种标准化体验,运营商对设备供应商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需求。
比如说农村,它对通信设备就有一个特殊的需求:防雷。农村的避雷设施很简陋。外企的设备拿到农村去,可能下一次雷阵雨就不能用了。
再比如说鼠患。当时在小乡镇里,老鼠啃电线是常有的事。这个需求在欧洲是一个很边缘的需求,但在中国就不一样。欧洲的产品拿过来,就是不适应。
那为什么外企不能满足这种定制化的需求呢?首先是因为他们很难了解这个需求。
住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里,穿着西服打着领带的老外,不可能下乡镇、走基层;其次是他们也没有意愿去做这样难搞的市场。
华为就抓住了这个机会,去做农村、乡镇市场,专门搞防雷、防老鼠的设备。这种需求多样化的现象,到现在也是一样。
在采访中,华为的技术专家告诉我们,在欧洲的一些小镇里,运营商发现民众特别讨厌基站塔的样子,觉得那个东西光秃秃的,和上千年的教堂放在一起比,丑死了。运营商就问,你们能不能给设备套一个大树样子的模型啊。
你看,通信行业在生产端的特点,就是需求多样化。由于多样化,大企业很难用单一的、同质的产品去覆盖所有市场,这就给华为留下了可用的资源。
启示:向前看
好,到这里,我们就搞明白了华为能够克服技术、资本、资源劣势的外部行业因素。那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其实特别简单。三个字:向前看。
当你决定要做一件事,想考查一下这个行业会不会给你加持的时候,你需要的,可能恰恰不是低头看现在发生了什么,而是向前看。
1)一看行业的发展空间,以及可能持续的时长。这对你是否能兑现给伙伴的利益很重要;
2)二看行业底层技术是否会不断创新,这对你打破原有玩家的垄断很重要;
3)三看市场需求是否多样,这决定了你能否避开主战场、开辟新战场。
其实如果你翻开2020年的“世界五百强”榜单,会发现上榜的中国民营企业,除极少数涉及基建,大部分行业都符合以上这四条特征。
我们熟知的那些商界传奇,他们做对的第一件事,也许就是选对了行业。了解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洞悉行业红利,懂得顺势而为,这是我们能从华为那里得到的第一条智慧。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