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掘金(ID:gold1849)| 张威廉、震谷子
2021,生肖牛年。新年伊始,所有人都在问一个问题:经济啥时候会好?
如今的世界就像一个三明治,疫苗和人们适应新常态的努力是两大好消息。但是夹在它们之间的,是一大堆令人头疼的问题。花旗银行在12月初的一份报告中表示:“疫苗是一剂强心针,但许多人要等到2022年才能打上。”尽管如此,他们认为全球经济在2021年仍将“明显改善”,一部分是因为“好于2020年并不困难”。但是,我们在最近一个月阅读了近百份研究机构和市场调查组织的报告,看得越多越悲观:2021年还会比2020年更难。新冠疫苗的最新进展提振了经济前景,但一些经济学家表示,发展中经济体推出疫苗的速度可能很慢,很难迅速恢复到新冠流行前的水平。即使是在发达经济体中,为了阻止疫情再度爆发,也许会出台新的封锁措施,经济复苏只能先给疫情防控让位了。与此同时,政府的债务还在狂飙,各国央行还在“努力”配合政府的疯狂举债,全球放水创下纪录、一年印出美元总量五分之一的2020年,或许才是这场危机的开始。2021年的世界经济蕴藏着哪些玄机?从以下五大指标来看,我们或许能够窥知一二。
谁先触底反弹
新冠迫使很多国家在2020年封锁了好几个月,许多国家GDP暴跌至历史低点。各国受疫情冲击有较大差异,反映到GDP增速上,中国跌得最少,恢复得最快,迅速和严格的防疫举措大显奇效。不同研究机构对未来几年的经济预期有所差别,而且也在随着事态发展不断作出调整,但总体来看,它们认为2021和2022年全球经济都将持续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可能萎缩4.4%,但会在2021年反弹5.2%。到2020年第四季度,世界经济已经出现复苏迹象,但IMF警告说经济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将是“长期、参差不齐和不确定的。”摩根斯坦利对全球经济的预测更加乐观,但他们认为发达市场国家未来两年的经济增速将小于新兴市场国家。各国经济恢复步调不一致,那必然带来的是一场国际经济格局大洗牌。英国智库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CEBR)报告称,中国将于2028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比此前的预估早了五年。CEBR同时表示,在2025年前,印度将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到2030年,印度会成为世界第三。如果把目光放的更长远,我们能看到21世纪上半叶,出现了一些明显的赢家和输家。CEBR对193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排名做了整理和预测,下表摘出了排名噌噌往上走的前十位国家,以及排名下滑最严重的十个国家。在列表左侧的十个国家,是未来10~15年的经济明星。大家可以感受感受。
亚太抱团取暖
在2020年以前的全球化时代,没人会把这个因素当回事;现在,它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经济的预判。这就是人员的自由流动。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资料显示,截至11月1日,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放宽了旅行限制,但是仍然还存在很多繁琐的限制措施,比如:深蓝:完全封锁;浅蓝:部分封锁;红:特定目的地限制;黄:阴性核酸检测;灰:其他限制措施;绿:解除所有旅行限制.世界各国边境的完全或部分封锁阻止了国际旅行,打击了许多国家的旅游业。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东南亚诸国,一方面在挖掘国内旅游的潜力,另一方面也在期待外国游客的到来。比如,泰国今年的国际旅客较去年下降了8成,于是在今年三季度出台了许多旅游刺激措施。但是可以想见,在本国公民消费能力不足的国家,国内旅行对旅游业只是杯水车薪。普吉岛酒店协会就曾表示,如果2020年没有国际游客,将造成该地5万名旅游业工作者失业。因为防疫效果参差不齐,各国的边境必定是在强管控下的有序开放,所有政策可能都需要随机应变。解除封锁必定是个渐进的过程:先国内,后区域,再国际。从最近的一些消息中,我们能窥见2021年的各国入境政策的动向:区域性的自由流动将成为主流。这正好印证了我们此前推测的“碎片式全球化”。疫情控制较为不错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两国,在12月中旬达成协议,将进一步相互开放边境,将在2021年一季度实现“旅游泡泡”,免除14天的强制隔离。它们率先实现了区域范围内人员的自由流动。而日本政府最近也宣布,从12月28日至1月末,日本将暂停来自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外国人入境,但来自11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和商务人士并不受此影响,其中就包括中国。这相当于是对防疫较好的国家的奖励。当然,在这些不那么好的消息之外,不要忘了,在人不能到的地方,信息、资本和货物可以到。那些被疫情激活的科技手段,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而且,这种改变不会是短期的。在人不能大量聚集的前提下,企业会更多地考虑突破地域的束缚,以另一种思维设想企业和工作的存在形式。团队协作软件Slack的调查报告称,大多数脑力劳动者都不想回到原来的工作方式:只有12%的人希望返回全职办公室工作,而72%的人希望继续使用混合远程办公室模式。连加州的硅谷巨头都搬到德州、从头开始了,你还觉得远程协作是天方夜谭吗?
工作一去不返
经合组织(OECD)指出,在一些国家,疫情对就业的早期影响“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头几个月的影响大十倍。”到目前为止,欧元区、OECD国家、日本和美国的失业率虽然已经过了峰值,但劳动力市场还没有完全恢复。对各国来说,2021年的就业问题,仍是一场硬仗。中国的城市调查失业率一直低于许多发达国家,今年2月虽出现了一个小高峰,一度达到6.2%,但很快就被强劲的经济复苏压了下来。到11月,失业率已经降到疫情前的水平。如果不出什么意外,2021年中国无需担心城市失业的问题。当然,新增毕业生就业还存在一些困难。关于失业,有一个问题,值得一讲再讲:在经济危机和技术更新的双重作用下,今年的失业与往年的失业大不相同,它对阶层差距的影响会更大!疫情危机对穷人和富人并非一视同仁。OECD指出:“在失业潮中,弱势工人首当其冲。低薪工人是确保封锁期间基本服务存续的关键,在工作时感染病毒的风险很大,但他们面临的工作和收入损失更多。”一时找不到工作还是小事,如果你要找的这个工作都不存在了,那你就不得不考虑转行,重新规划职业生涯了。这就是所谓的永久性失业。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都极大地改变了工作面貌。想一想,计算机提高了商业和社会的运行效率,但它也让无数种工作不复存在,许多人被新的时代甩下。2020的疫情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也造成了历史性的影响。麻省理工大学经济学家Elisabeth Reynolds指出,大约有4成美国工人可以开展远程办公。他们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他们的工作更加稳定。而剩下6成的美国人的工作已经受到了严重冲击,这正是危机所在。他们很多是交通、食品、零售、个护等行业的劳动者,需要在城市中集聚才能经营下去。因为对技能要求不够高,这些工作本来就受到自动化的威胁;现在,疫情让这一进程加速。很明显,能学习或适应最新科技的人,是最容易度过就业危机的人。
债务危机酝酿
政府增加了支出以保护工作和支持工人。IMF在去年10月表示,各国政府为了救市采取的各种政策总计达12万亿美元。IMF称,如此惊人的支出水平将全球公共债务推至历史最高水平,但各国政府不应过早撤回财政支持。“由于许多工人仍处于失业状态,小企业陷入困境,并且由于疫情,即使有额外的社会援助,现在仍有8~9千万人陷入极度贫困。对于政府来说,取消补助为时过早。”IMF说。事实证明,相比于各国政府更多地依赖货币政策的08金融危机,财政政策才是2020新冠疫情冲击的关键。未来几个月各国政府仍然可能出台更多的财政刺激措施。2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了9000亿美元的疫情纾困法案和1.4万亿美元的政府综合支出法案,让数百万美国人领到失业救济,也避免了政府停摆。但是,《纽约时报》认为,纾困法案的规模小于许多经济学家的建议值,对受灾严重的行业复兴作用有限,也无法弥补许多家庭数月的收入损失。因此,我们预计美国政府在2021年上半年仍然努力推出第三轮财政刺激,金额接近2万亿美元,包括1万亿美元和其他措施。经济产出的缺口不会马上被弥补,增税也会主要针对财富更多的人群。于是,各国政府的赤字和债务还会继续上升。IMF甚至呼吁发达国家主动降低利率,帮助企业持续大量举债,还建议政府增加公共支出和投资来促进经济复苏。在新兴市场中,政府支出也在增加。在经济学理论中,有三种减轻债务负担的方法:实际增长产生的高名义增长,用多出来的钱直接还掉债务。如何处理这些债务,会在2021年至少前三季度成为宏观政策的最大影响因素。最后还值得关注的一点是,气候变化开始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美国当选总统拜登承诺一上台就要回到巴黎气候协议,欧盟也达成了《绿色协议》,而中国更是提出了2035年碳排放达到顶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些事件表明,气候政策会影响全球经济的整体结构。一个例子可能是调整更高的碳价格,因为到2030年全球需要在清洁能源上投资数万亿美元。2021年6月,英格兰银行将首发金融系统与气候的相关压力测试结果,这将为其他央行提供一些更准确的实操框架。
世界级大通胀
财政政策已经all in,货币政策自然也要创造更宽松的环境。各个经济体央行降低利率,既有助于缩小政府债务,形成政策合力,又能直接刺激经济发展。于是我们看到许多国家的利率已经降至创纪录的水平。美联储作为影响全球经济的央行,它也将利率削减至接近零,并承诺在通胀率没超过2%之前,不提高利率。包括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在内的发达经济体的中央银行也增加了资产购买量,自2020年初以来已经向金融系统注入了超过7万亿美元,约占发达国家GDP的15%。越来越多新兴经济体的中央银行也采取了这一举措,他们正在探索各种方法来支持受疫情重创的经济。2021年,美国经济增长前景仍然乐观。根据经济复苏的强劲程度,我们甚至可能会看到美联储在2021年放缓甚至停止购买资产。欧洲、英国和日本央行,2021年的动作基本跟2020年一致。至于中国人民银行,2020年早早地停止了降息,并自去年2月以来就再没有降准。我们预计直到2021年底之前货币政策都不会有大的改变。并且,中国央行更愿意关注的,是推进利率和汇率的自由化。央行敦促银行采用政策利率并将其跟金融产品挂钩,还开始逐步淘汰每日公布的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当中的逆周期因子,这意味着汇率会继续开放,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影响。“新常态”不仅仅是指未来五年我们会看到更高的通胀,而是一种新的范式——债券收益率将保持稳定,即通胀会自由地存在,不会因为经济一过热就立马加息,抑制通胀。这是因为,现在真不怕经济过热啊!怕的是通缩,消费下降,投资减少,贸易迟缓的共同衰退。除了央行对通胀上升放松管制以外,全球供应链的重组也会提高商品生产的成本。另外,随着全球经济触底反弹,需求也会随之上升,影响商品价格。根据国信宏观的统计,当全球经济增长时,油、铜价格趋于上涨;而在美国经济弱于全球经济表现时,美元趋于贬值,进一步推高油、铜的价格,进而形成大通胀。当通胀开始的时候,投资者总是后知后觉。所以我以前也提到两种应对:主动迎接大通胀,去投资那些价格会上涨的资产类别,比如债券、大宗商品等原材料;或者是主动防御通胀,去投资优质的不动产和股票。2020年的疫情大潮,淹没了你我。在溺水的无助和被拯救的恍惚之间,有多少人会意识到,潮水改变你我的同时,也在被改变。世界再也回不去了,谁能率先适应后疫情时代的新常态,就能最先度过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