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车企引进中国车企技术?时代真的在变了

欧洲头部车企可能要从中国同行手里引进技术了。


去年下半年开始,就有消息流传说大众汽车集团可能会和比亚迪合作,以引入后者的DM-i技术(Dual Mode intelligent,智能双模)。


01

中国车企教德国著名车企造车?


这个还未经证实的信息之所以能流传开来,有两大基础:


第一, 我们正处在一个汽车技术变革的时代。


第二, 零碳时代背景加强了这种可能性。


先看两组数据:


2022年,大众全球销量830万辆,下降7%,创11年来新低。


而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大众旗下多个品牌的最大单一市场,大众2022年在华销量318万辆,同比下降3.6%,市占率降至15.1%。


另外,大众在华销售的318万辆车中,电动车销量为14.3万台,而混动车型在其多个披露新闻中并未出现。


与之对比的是,比亚迪在2022年就卖出了接近95万台混动新车。


比亚迪的法宝是DM-i技术——一种以电为主、发动机为辅的混动技术,在短途可使用纯电驱动,高速场景发动机介入,进行辅助驱动。


据比亚迪方介绍,搭载这种技术的紧凑级轿车,百公里亏电油耗仅为3.8L。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公布信息,比亚迪早在2008年就申请了关于混合动力的相关专利。这让比亚迪可以构建专利优势。


以上的数据对比则说明,对仍然依赖于燃油车的大众来说,比亚迪的混动技术已经在构成威胁。而大众等燃油车阵营,目前还没有可以与之竞争的混动技术。


对于大众等燃油车来说,还面临另一个即将到来的危机。


去年底,“欧7标准”公布,这对燃油车来说就像戴上了更紧的紧箍咒。


这项标准里,甚至将刹车产生的轮胎碎屑也列入排放监管范围,并将在2035年禁售燃油车。


欧7标准的另一个要求是,从2030年开始直到2034年,新车必须要比2021年减少55%的二氧化碳排放。


欧盟将自2025年7月1日起要求所有乘用汽车适用欧7标准,自2027年7月2日起要求所有卡车、客车适用欧7标准,并计划在2035年后只允许零排放汽车销售。欧7标准将适用于所有汽油、柴油和电力汽车,不同于以往,欧7标准对刹车排放物和轮胎微塑料进行了限制,对新车达标的时限也有所收紧(10年,里程2万英里)。

倒计时开始,欧洲汽车产业只能积极想办法,否则在欧盟严苛的环保法规下很难继续留在牌桌上。


一些德国车企寄希望于使用“E-fuel电子燃料”的燃油车应该获得“豁免”,在2035年后继续销售。


所谓“电子燃料”,就是将水电解生成的氢气H2和二氧化碳CO2通过催化反应进而合成的一种液体碳氢链燃料。


上个月,据外媒报道,欧盟委员会起草了一项计划,允许在2035年后销售以电子燃料为基础的内燃机新车,以试图解决德国与欧盟在逐步淘汰内燃机汽车方面的争端。


但问题是,这种电子燃料生产工艺相对较为复杂,合成成本非常高,毕竟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根据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ICCT)的说法,目前电子燃料的成本达到7美元/升。而且,它在能量转化效率方面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


这种情况下,比亚迪的DM-i技术或许可以帮助大众汽车缓解“排放焦虑”, 是一个在短期内扭转颓势的快捷解决方案。赶在全面电动化之前维持市场竞争力,是比亚迪的现实需求。


02

碳中和,将把汽车产业带向何方?


要实现零碳,从源头上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减碳:减少碳的排放;二是负碳:增加碳的吸收。


碳排放的来源决定减碳路线。从全球来看,电热力部门、工业部门、以及包括机动车在内的交通运输部门都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部门。所以,机动车自然成了低碳减排的重点关照对象。


低碳减排的趋势下,各国都推出了相应的约束政策,如前面提到的欧7标准就是其一。


进入2021年,全球汽车产业真正迎来了全面电动化时代。例如,奔驰、宝马、奥迪、通用、日产等多家传统老牌车企都纷纷推出全新的电动化车型。同时,在欧洲市场,更为严苛的排放法规和碳中和计划让新能源汽车成为新的增长点。


而在不存在充电基础设施的市场,混合动力汽车则是当下一个可以为实现“碳中和”做出贡献的选项。油电混动技术使得车辆具备燃油车的使用便利性,又能降低城市行驶时消耗的燃油。


当然,电动化技术只是汽车节能减排的一个手段。


首先,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并不仅限于 “电池+电机”。除了可以插枪充电的电动汽车外,只要不是使用化石燃料,其他多种能源形式大多也是被政策认可的方案。


另外,汽车的碳中和所需要的不只是新能源汽车。无论是用电,还是氢能,新能源车所消耗的能量都需要能量生产。目前,我国火力发电占全国发电总量的 70%以上;部分氢气的制造还来源于分解化石燃料的情况下,但依然需要消耗的石油、煤炭。也就是说,新能源车所需的电能或氢能还是需要消耗化石能源,仍然会产生碳排放。


此外,碳中和并非完全摒弃化石燃料,零碳的本质是人类生活所产生的碳排放可以被自然重新吸收,从而达到动态平衡。所以,燃油车尾气还可以通过节能减排来“中和”,达到零碳的目标。


还有,在汽车产业里,汽车尾气排放、制造工艺及工厂设施和材料等供应链都是高碳排放的环节。例如,和尾气一样,汽车作为轻/重工业的结合,工业生产的过程其实也是碳排放的“大户”,且不可能像纯电汽车那样完全实现“零排放”。从材料上看,作为汽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铁+铝的冶金工艺流程必然伴随海量的能耗(碳消耗)。


所以,汽车行业的碳中和,需要做的不只是用新能源车代替燃油车,更需要把低碳减排贯穿在汽车生产、使用,甚至回收处理的整个产业链中。在这个过程中,新的汽车制造技术、新材料、工业生产改造、碳回收等技术都是急需的。


而在这次汽车产业变迁的过程中,中国公司处于有利的地位。


不同于上一个时代,中国以市场换技术,在新的时代变革背景下,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新产品的开发,中国汽车企业已走在前列,甚至有超越的可能。

一是中国在汽车的供应链配套体系非常全,二是在产品的开发方面逐渐跟上甚至在逐渐超越世界的水平。汽车市场在进行产品迭代,在大的产业变迁过程中,中国公司有非常好的机会。同时,汽车行业作为最大的耐用消费品,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在此背景下,汽车产业以及整个交通运输领域的变革会带来巨大的价值量的转移、创造和重新分配的过程。基于此,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产业的变迁和机会。


例如,氢能汽车和电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机会多。


在新能源车产业链上,新能源车的新技术、新材料和制造相关、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车联网都是关键创新机遇。


在氢能汽车领域,氢燃料电池汽车及产业链国产化也有创新机遇。这里面的关键创新机遇,就在车用氢能产业链相关、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关键零部件膜电极领域等方面。


由于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技术路线之一,交通运输领域低碳发展的另一大趋势。作为能源技术革命的重要方向,氢燃料电池汽车得到了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高度重视。


除此之外,如前面所述,碳回收、碳交易等相关方面也有多种创新机遇,例如碳测量、碳信用、碳核算、碳资产管理等。


而从汽车产业看开去,随着整个经济系统、科技创新系统全面向绿色转型的新时代开启,围绕着电力、交通、工业、农业、建筑等多个产业的绿色转型,和新能源、新材料、负碳排放、信息通信与数字化等多方面,必将催生一系列新的高成长性业务领域和投资机会。



END



推荐阅读:(点击可查阅)

再投中国一票!又一个“海外第一”被马斯克带到中国

芯片法案之后,美国的下一个目标是新能源?


X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