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长期的印象中,总是默认上海是经济中心,北京是政治和文化中心。但显然,这种印象正在变化。
此前我们在介绍了中国TOP10大省洗牌,安徽凭什么赶超上海?有读者同时提出,北京上海GDP你追我赶的焦灼态势很值得关注。
2022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上海半年度GDP一度被北京赶超。最终2022年度GDP,上海得以反超北京,最终守住了中国经济第一大市之位。不过,二者的差距较小,且双双超过4万亿,是国内仅有的两座GDP“4万亿之城”。
北京上海两个一线城市的追赶态势为什么值得关注?因为北京的增速太快了。
从历史上看,1978年时,上海GDP是北京的2.5倍。直到1982年以前,上海的经济总量一直维持在北京的2倍以上。即使进入21世纪后,上海GDP也仍是北京的1倍以上。
但在过去五年,北京实现了经济总量从2.8万亿元到4万亿元的历史性跨越,与上海同成为国内仅有的两座GDP“4万亿之城”之一。
同时,2021年,北京的人均GDP就已经超过2.8万美元,居各(省、区)市首位。
2022年一季度,北京经济增速4.8%,在国内经济总量排名前四的城市中位居第一,也是国内前四个城市中唯一一个增速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城市。
虽然历史上依靠首都的政治优势,而发展成为经济中心,这是全世界各国的通例。但增速如此快,背后的推动力是非常值得探究的。从中可以窥见,中国的城市经济版图,正在发生百年未有的大变局。而且,这与区域、包括个人的财富增长都密切相关。
01
经济增长的“秘密武器”
说到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都会把改革开放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点。但从1978年到2020年,我们国家面积并无增加,人口增长不到一半(9.6亿到14亿),经济总量却从3679亿元增长到100万亿左右。
一样天地,却迸发出了惊人的新能量,力量是从哪里来的?而且,既要稳定,又要创新,是如何做到的?
也许我们可以把目光放到中国的园区这个重要的载体。
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各种“区”层出不穷。
改革开放伊始,国家设立了深圳等“经济特区”,区内实行特殊政策;
80年代中期,又先后建立多个“沿海开放城市”和设定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和沿海开放城市所辖县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不断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全国范围内陆续成立,能够进入“开发区”的企业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
90年代初期,又陆续出现了十多个“国家级新区”,近些年又设立了“自贸区”等等。
这些园区在中国经济建设、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和创新引领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从荒芜起步,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新的图景,创造新的经济活力。然后由点到面,迭代更新,带动整个中国经济向上超越。
比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开发区。在发展初期需要政府给予扶植加以培育,科技部对于“高新区”的介入甚至都细化到了产业的指导目录,哪个地方的高新区应重点发展何种产业,都有着明确的规定。
2019年,我们国家高新区实现的GDP和税收分别占全国的12.3%和11.8%,高新区的企业研发支出占全国企业的50%,国家高新企业数量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占全国的35.9%和33.6%,科创板的高新区企业占比高达75.7%……
园区是中国增长的“秘密武器”,也是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引领的最前沿。
无论是看经济、看产业、看社会、看政府运作,中国的园区都有着宝贵的标杆价值。
02
从园区看北京的经济潜力
以园区为样本,可以看到北京的经济和产业优势在快速凸显。
无论从经济增速还是增量上,北京都属全国之首。这与北京在生物科技等高新科技产业布局密不可分。
据北京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北京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各城市首位。
越是政治和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越聚集信息和人才。北京作为我国的超一线城市,首都经济是独特、稀缺资源的叠加,整个北京区域的产业实力是不容小觑的。
以北京昌平为例,作为北京重点发展的平原新城,昌平享有首都北部创新产业带、先进智造产业聚集区等新的发展定位,也是高精尖产业发展的主阵地。
昌平三大主导产业为医药健康、先进能源和智能制造。而三大主导产业中,医药健康产业是昌平全区成长性最好、科技含量最高的产业。
据报道,围绕发挥创新优势,昌平区已制定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倍增行动计划,到“十四五”末要实现产业收入翻一番的目标,也就是全区医药健康产业收入要超过1500个亿。
为什么有这个底气?因为昌平区的医药健康产业具有极强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力。
以位于昌平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例,这是昌平区一张重要的高新产业名片。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是国家级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高科技专业园区和创新基地,也是北京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重要支撑载体。
目前,围绕新药创制、生物技术、精准医疗、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作为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医药健康一站式创新产业生态园区,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药健康产业化高地,是中国北方最著名的生物医药园区之一。
北京拥有全国最多的世界500强企业、最多的央企总部、最多的双一流大学、最多的一流科研院所、最多的大型金融机构、最多的互联网企业、最多的高学历人口……在医疗健康领域,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浓缩了这一景象。
据报道,就在几天前,又有总价值100亿的19个医药健康产业重大项目在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签约落地。其中,既有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头部基金和重要机构,也有知名科学家领衔、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原创医药企业。
昌平区还发布了以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核心的生命科学创新走廊空间布局方案。未来3至5年可新供应高品质医药健康产业空间约450万平方米。
03
为什么是中关村生命科学园?
由昌发展运营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从一开始就走上了高起点、高能级、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筹建于2000年,2006年被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它具备三大国家功能区的政策优势:
一是建设初期便成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2020年纳入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
三是生命科学园及其周边共10.26个平方公里纳入中国(北京)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形成了三大国家级功能区政策叠加的发展优势。
通过持续的全链条、平台化、生态化建设,如今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创新要素集中、产业链条完整、创新服务体系全面。
例如,这里已经汇聚了近百位院士学者、600多家前沿创企;已经形成了以基础研究为核心,研发中试、生产流通、临床应用的全产业链资源;搭建了我国唯一一家坐落园区的海关保税库,专门为园区企业提供专项审批、检疫清关、保税物流等服务,大大缩短了园区企业生物物料进出口通关时间。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现在已成为中国新药研发和生物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经过多年培育,一批战略性、关键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引领作用。例如:
第一款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在美国获准上市的抗癌新药“泽布替尼”;
全国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基因编辑细胞治疗产品“地贫精准基因编辑治疗”;
全球首张心脏冠脉狭窄AI辅助诊断领域医疗器械注册证“数坤心血管AI”;
首个国产双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HPV疫苗)“馨可宁”;
基于李文辉研究员全球首创乙肝病毒受体机理开发的治疗药物已进入临床阶段,有望彻底治愈乙肝。
园区内一大批原创新药陆续推出、走向世界。例如,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抗癌药实现了中国创新药出海“零的突破”,目前已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市。
同时,紧扣重大疾病防治、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重点前沿领域,园区内多个创新疗法的临床试验和商业落地正在进行中。
有了高质量、高协同的综合环境,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竞争优势变得更加深厚。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生命谷”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医药健康产业实现收入717亿元、产值281亿元,同比增长22%、31.5%。2021年,园区带动昌平区医药健康产业收入达到717.1亿元,同比增长22%,跑出了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加速度。
从生命科学园看过去,可以看到,依托于这些新兴战略产业,我们看到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活力,上限可以无限高。
推荐阅读:点击可阅读
近百位院士学者、600多家前沿创企,为何都聚集在这里?
数据来源:
https://m.163.com/dy/article/HUU68KCJ0552VDZX.htm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9560729383125907&wfr=spider&for=pc
https://finance.sina.cn/2023-03-04/detail-imyiszxw1301070.d.html
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ID:maizicyan) 直播预告 《2023中国医疗产业新生态——北京昌发展新坐标机遇解读》 依托产业集群做投资,往往事半功倍 如何把握医疗产业布局新趋势?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