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即将演示“三只小猪”新故事,交叉创新潜力大


10月24日,据国外媒体报道,特斯拉CEO马斯克在推特上宣布,旗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的技术演示活动将安排在当地时间11月30日。


他是否将再次改变世界?



马斯克眼中的脑机接口


2019年,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公司 Neuralink 发布脑机接口系统。


2020年8月末,马斯克向世界展示Neuralink的脑机交互设备,一款名为Link V0.9的芯片。


马斯克现场展示了他们最新的脑机实验——「三只小猪」。


该设备仅硬币大小,植入猪脑后可以探测小猪神经元的活动,还能通过神经元活动预测猪的四肢运动。


目前,脑机接口主要分为两类:侵入式和非侵入式。后者已经有比较广泛、成熟的应用,例如脑电图(EEG)、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通过多重保障触点紧密接触头皮的脑电帽,间接获取大脑皮层神经信号。


而马斯克选择的是更难的侵入式脑机接口,需要开颅后往试验对象的大脑里植入电极、神经芯片、传感器等外来设备,以获取更精准的神经信号。


马斯克曾在多个场合提及,他研究创建脑机接口的原因之一:加快人机的交互速度。


2020年,马斯克表示,现在的目的是让设备能舒适放置在人体的大脑里,解决脑部和脊椎损伤问题,还可以监测是否有心脏病发作、中风等风险。并可以通过控制激素水平,解决许多神经系统问题,比如记忆力减退、成瘾、抑郁等。


他希望 Neuralink 将来能解决视障、听障、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与脑部损伤密切相关的疾病,让患者重获对世界的感知。



从重拾行走到改造大脑


脑机接口备受瞩目,成为最具潜力的方向之一。事实上,科学家对脑机接口技术的研究,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研究员通过将机器与猴子大脑连接到一起,证实猴子可以通过放大大脑信号来控制表盘上指针的运动。


随后的研究中,科学家用这项技术帮助瘫痪病人恢复一定的运动功能。


2005 年,Cyberkinetics 公司获得美国 FDA 批准,在九位病人进行了第一期运动皮层脑机接口临床试验,脑机接口企业开始增长。


2014年6月12日,脑机接口做了一次世界级科普。


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开幕式上,一名高位截瘫长达9年的巴西少年,通过大脑控制的下肢机器人外骨骼为巴西世界杯开球。

(视觉中国/图)


如果说神经学、医学背景的科学家们热衷于将脑机接口应用于临床医学,以马斯克为代表的新型企业家则是希望通过脑机接口将人脑与计算机结合起来,让人脑可以利用外界的计算力,或者与人工智能(AI)结合起来,提升人类能力,变成与人工智能“共生”的“超人”。大脑和心智领域将成为下一个颠覆性演变的前沿阵地。


马斯克想要的未来,离我们远吗?马斯克列出了他的时间表:


2020年底:把脑机接口植入人脑,首先在瘫痪病人身上开始人体实验。


10 年内:让两个植入脑机接口的人无需讲话,也能直接用脑信号沟通。


25 年内:打造出「全脑接口」(whole-brain interface),即脑中几乎所有的神经元都能够与外界顺畅沟通。

其实,持有这个目标的,不只有马斯克,并已有企业走在了前面。


如今,脑机接口已经从实验阶段逐步走向落地,正逐渐在肢体运动障碍诊疗、意识与认知障碍诊疗、神经疾病诊疗等场景呈现出更多商业化的可能。



布局脑机接口、6G技术……上海打造五大未来产业集群:到2030年产值5000亿元


脑机接口在中国也正在加速前进。


今年11月,《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印发。上海谋划未来产业布局方向,主要考虑技术的“前沿性”、需求的“突破性”、影响的“颠覆性”、价值的“战略性”、前景的“爆发性”。其中就包括布局脑机接口、6G技术……


事实上,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科研团队开始在脑机接口领域取得研究成果。


例如,今年9月,中国科学院官网一则消息显示:中国科学院针对头皮脑电信号的解码问题开展研究并取得进展。消息称,研究人员所提出的方法大幅度提高了脑信号解码速度,对推进脑机接口在瘫痪病人运动康复上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同样也是在今年9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在国际顶级期刊发布了一项关于脑机接口的成果:利用光纳米神经遥控技术,可实现脑机接口设备灵活精创植入,以及无线交互信息。

……


2022年8月,中科院院士、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曾提到,未来5年内,脑机接口技术的临床应用,帮助残障人群、瘫痪者解决部分生活问题的产品将上市。


在前沿科技的魅力之下,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进入这一赛道。而且,其实脑机接口只是医疗健康领域交叉学科创新的一个例子,随着前沿科技的进步,除此之外,例如计算生物学(AI制药)、合成生物学等等,都是医疗健康领域交叉创新的重大技术突破,有的已经实现了商业化落地。


“未来五到十年甚至更长一段的时间,可以产生指数级回报的公司,一定在交叉创新领域。”钧山私募股权基金合伙人游思彤说。

X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