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山西晋中“90后”的一位妈妈接儿子放学时。因为流利背诵了《桃花源记》,让儿子一脸崇拜的新闻冲上热搜。很多网友评论:妈妈给他做了一个好的示范,给孩子做了好的榜样。
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子女是父母的希望,父母是子女的榜样。又如何能激发孩子的自驱力呢?难道是靠拳头和零花钱吗?央视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里面有这样一句台词深入人心: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是握笔的人,白纸变成什么样的景色,关键在于父母。
当下越来越多的父母加入到鸡娃大军中,想通过对孩子的严格管教让孩子脱颖而出。却忘记了重要的一点:鸡娃不如鸡自己,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最长久的教育;为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风向标。哈佛大学医学博士丹尼尔·西格尔和脑科学家蒂娜·佩恩·布赖森的研究结果表明:孩子听不进道理,原因在于父母养育孩子的方法,不符合大脑发展规律。
生怕输在各种起跑线上,各种辅导班能报则报,整的孩子每天像赶场似的狂奔。即便如此,孩子忙碌一天晚上回到家后依然没有喘息的机会。因为孩子贪玩了一会没写完作业,她把孩子严厉的训了一顿,各种苦口婆心,没想到一向听话的女儿突然大哭。都是学习惹的祸,原本爱我的爸爸妈妈,一提学习就不爱我了,像变了个人似的。
孩子在乎的是父母的爱,只有被爱填满,内心富足的孩子,才能在学习的路上找到前进的动力。《百家讲坛》主持人赵玉平曾分享过他亲身经历的一个小故事:他一位邻居妈妈因为和儿子的沟通,产生了很大的负性情绪。她说:我只是随口问了问作业写完了没有,没想到儿子瞬间暴跳如雷,摔门把自己关在房间不出来。孩子说,妈妈一天会问很多遍作业写没写完,但这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这句话的后续。作业都不赶紧写完,就你这学习态度,每天吊儿郎当的,我每天这么辛苦支撑这个家,你对得起我吗?
写完了不抓紧时间去复习一下,题都会了吗?就你这学习态度,每天推一推进一进的,我辛辛苦苦挣钱,你对得起我吗?
孩子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不必老是为规制和控制权而争吵。
父母总是觉得孩子就应该严格管教,最好是让孩子一看到自己就要危机感。指的是:有效反馈机制是达成目标的必要条件,适当鼓励和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沉默的陪伴和支持最重要,不要用指责控诉表达你的爱。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并且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甚至是愿望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犹如网上一位妈妈说:她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考进复旦大学。所以她的女儿一定要考进复旦大学,这样她的一生就没有遗憾了,满心满想都是自己的意愿。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存在,父母把自己的未完成强加给孩子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书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母亲明玉对儿女过度期望,并且一心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强加在女儿茉莉身上。为了让父母满意,茉莉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实现了母亲曾经上名校的愿望。说她接下来应该相夫教子而不是继续深造,为了不惹母亲生气,茉莉再一次顺从了母亲。然而婚后,茉莉过得很不幸福,包括自己的女儿竟然也踏上了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她选择立即终止这一荒唐的行为,支持女儿过自己的人生。纪伯伦的《论孩子》感动了千万父母,也给父母们敲响了警钟:与其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强加给孩子,把与孩子的关系搞得鸡飞狗跳,不如努力做好自己。父母如果足够上进强大、能力足够强,就会对孩子越包容并且更有智慧地去引导和陪伴。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闭上嘴,抬起腿,认真走自己的人生路,完美演示给孩子看,效果比任何都好。
一个嘴上告诉孩子读书很重要,自己却从不读书每天打麻将的妈妈。一个孩子玩手机就发脾气,自己却玩手机停不下来的爸爸;是不能让孩子真正信服的。可是朋友最近却因为女儿在幼儿园跟小朋友打架而被老师单独留下。她批评了女儿好几次,但是却发现孩子不仅不改反而变本加厉。有一天她亲眼看到女儿又和小朋友发生了矛盾,女儿对小朋友大喊: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为什么不听我的?我不喜欢你了,再不听话我就要打你了!
前几天,一位爷爷和一个小男孩在路灯下看书的照片冲上了热搜。爷爷是摊主,一直坐在小凳子上看书,而小朋友是跟着妈妈来。很多网友都说,看到这个画面治愈了很多。想起知乎上曾有个高赞问答。
你是怎么劝说你的孩子去阅读,而不是玩各种电子设备的呢?一个回答看似平淡却直击心底:孩子不听我的,他只是模仿我。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你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孩子的成长教育是一场修行,需从父母的自我教育开始,因为父母是孩子的根,根深才会蒂固。疯狂鸡娃的时候,不如转身看看自己,做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孩子成长的目的,不应止只是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乐观的态度、独立的人格和应有的担当与责任。家庭是人生最初的学校,孩子一生的品性的胚芽,都在家庭里形成。
教育,藏在每天的细节里,家长脱口而出的东西,会被孩子记得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