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凶我的时候,我就很伤心;你对我温柔说话的时候,我就特别特别爱你。
他表示不希望妈妈大声叫“益达”,还作了个温柔示范。当妈妈低声念出“益达”时,孩子笑得眉眼弯弯。
一个温柔的母亲,是家庭的福气;一个温和的父亲,是孩子的港湾。
亲子沟通的效果,不在于父母说了什么,而在于父母怎么说。
当父母拔高音量说话,甚至大吼大叫时,他们以为这是威慑,可以让孩子听话。但对孩子来说,这意味着父母对自己的不满,也让他们没有安全感。影视剧《了不起的儿科医生》中,男孩小宇的妈妈就是个大嗓门。但她怕孩子被原来的学校退回,看到没做几题的试卷,她就声泪俱下控诉。恢复过程中,医生让小宇放松心情,陪他玩了会游戏。
你就是故意装病,不想上学。有时间打游戏,没时间做作业?
如果妈妈能像医生那样,在小宇倔强不吃饭时,留下汉堡就安静走开;在他说自己笨时,给一个拥抱;在他画得不错时,说一句认可,也许小宇就不会心门紧闭。企鹅妈妈一大早冲着小企鹅大吼大叫“快点”,声音把小企鹅震得四分五裂。小企鹅的脑袋飞上了宇宙,身体掉进了大海,翅膀迷失在热带雨林,嘴巴落到了山顶,屁股淹没在嘈杂的城市里,只剩下一双脚,还在跑啊跑。它想叫,但没有嘴;它想找,但没有眼睛;它想飞,但没有翅膀……绘本故事中,企鹅妈妈可以找回小企鹅的身体碎片,缝补起来,还能抱抱它说声“对不起”。如果父母只知道提高音量来让孩子听话,结果只能事与愿违。
实验员把妈妈们超过85分贝的训斥录音给7到11岁的儿童听,听完后,要求孩子把听到的训斥写在纸上。结果,正确率只有13.3%。当父母在对我大喊大叫的时候,我根本听不懂他在说什么。
生长在这种家庭环境下的孩子,内心将越来越枯竭,无法滋养未来。
胡适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
如果我学得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心理营养”一词由林文采博士提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生理营养和心理营养就像两条腿,缺一不可。但心理营养,能否被孩子吸收,就需要父母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美国社会语言学家阿尔伯特曾提出人际沟通的“55387定律”,它被《妈妈知道怎么办》一书引用,延展到亲子沟通领域。

什么是55387定律?即55%+38%+7%=100%。
它指人际沟通的效果,55%由仪表决定,即穿着、态度;38%由口气、口吻决定;7%由沟通的内容决定。由此可见,对沟通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沟通的态度、语气。有次,他打碎了家里唯一一把热水壶,因害怕在草垛躲了一天。傍晚母亲找来,没打也没骂,只是抚摸他的头。这让莫言感受到母爱和宽容。还有次,他跟着母亲去卖白菜,多算了人一毛钱。
等他放学,发现母亲泪流满面,母亲也没骂他,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脸了。”这让莫言学会了诚实和耻辱。多年后,再次遇见那个看守人,母亲拉住想上前报复的他,平静地说:“儿子,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这让莫言学会了宽容和理解。而心理营养是孩子一生的底层代码,请父母们降低说话的音量,用爱教养孩子,给足孩子生理营养,让孩子的人生得以充分绽放。
曾看过一句话:家长声音越大,孩子就越长越傻。
哈佛医学院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那些长期遭受父母言语暴力的孩子。他们大脑中负责记忆和学习的脑区会发生萎缩,让他们的智力受损,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而且这样的伤害是永久性的。父母发火时,孩子的那种害怕,就像被几只老虎逼到了墙角。
孩子已被吓傻,脑子里唯一想的就是自己会不会被打,谈何沟通。

不妨让我们试试《不吼不叫如何平静的让孩子与父母合作》一书中提出的ABCDE法则,五步停止对孩子的“狮子吼”。
一方面,找出情绪的源头。问问自己,真正让自己发火的,是遍布客厅的玩具,还是没完没了的操劳?队友不给力?另一方面,抑制自己不断升级的想法。孩子一次成绩没考好,父母便联想到以后去不了好的中学、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请打住,回观当下。
彭凯平教授在一次讲座中,从脑科学的角度进行了解释:大脑中的杏仁核和负面情绪体验密切相关,当我们遇到不开心的事时,它会变得活跃,会充血,温度升高。如何缓解负面情绪?心理学家发现一个简单的方法,即抑制杏仁核的活动。如何抑制?因杏仁核位于鼻子内侧,只要吸进去凉气,就能让杏仁核的温度降低,活跃度降低。这也是为何很多人爱去空气清新的乡下、山里,吸一口清晨的凉气,就能一扫连日以来的郁闷和烦恼。情绪当头,给自己几分钟“卫生间”时间,试试情绪ABC法则。
A指已经发生的事,B指对这件事的认知和看法,C指结果。先给妈妈们看自己孩子把校服弄得脏兮兮的视频,她们无一例外都在指责孩子。接着给妈妈们看完整视频,当她们发现孩子是因为帮助别人才把衣服弄脏时,妈妈们都以自己的孩子为荣。情绪ABC理论指出,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和改变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看法,改善和管理我们的情绪。
第四步,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决定你的孩子需要什么。如果孩子无法很好沟通,父母需要确定孩子这时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是父母的理解,尊重,还是帮助?妈妈一遍遍问,音量一遍比一遍高,孩子哭得不能自已,但回答始终是8个。你可能要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对,难怪妈妈要发火?其实不然。这个年纪的孩子,只具备具象思维,2个果冻连在一起可不就是一个“8”,他们还没发展出“1+1=2”的抽象思维。
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就是父母的理解,不是他不想做,而是做不到。孩子每一个问题行为的背后,都有大人未曾理解的苦衷。
孩子挑食,不是因为不听话,而是味蕾发育不完善,你吃到的是香味,孩子吃到的却是怪味。孩子磨蹭,不是故意作对,而是还不具备时间观念,不明白10分钟到底是多久。有位把两个女儿培养成名校博士的妈妈,邻居向她询问教子秘诀,她说:“不要指望别人的见识都和你一样。”
她还讲述了一个故事:
她曾看到女儿在幼儿园的一幅绘画作品,一下就怔住了。画的名字是“陪妈妈逛街”,但画中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有的只是数不尽的大人们的腿。思考良久,她才明白,因为女儿的身高只到自己的腰部,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除了能看到一双双的腿,还能看什么呢?父母要学会角色置换,把自己当成孩子,用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有效沟通。不断往亲子情感账户里存钱,靠每天1°的变化,一点点构筑与孩子的美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