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聪明的父母,都做对了这件事

在微博看到个暖心视频。
4岁萌娃对妈妈说
妈妈,你凶我的时候,我就很伤心;你对我温柔说话的时候,我就特别特别爱你。

他表示不希望妈妈大声叫“益达”,还作了个温柔示范。当妈妈低声念出“益达”时,孩子笑得眉眼弯弯。


640 (1).png

一个家庭中,母亲的温柔是最持久的力量。
父母温柔一分,孩子变好十分。
但丁曾说: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一个温柔的母亲,是家庭的福气;一个温和的父亲,是孩子的港湾。
父母送给孩子最温柔的礼物,便是低声说话。

640.png
父母音量越大
亲子沟通越少


亲子沟通的效果,不在于父母说了什么,而在于父母怎么说。

当父母拔高音量说话,甚至大吼大叫时,他们以为这是威慑,可以让孩子听话。
但对孩子来说,这意味着父母对自己的不满,也让他们没有安全感。
影视剧《了不起的儿科医生》中,男孩小宇的妈妈就是个大嗓门。
小宇手术后没几天,医生建议多休息。
但她怕孩子被原来的学校退回,看到没做几题的试卷,她就声泪俱下控诉。

恢复过程中,医生让小宇放松心情,陪他玩了会游戏。


640.jpg

她走上前就吼:
你就是故意装病,不想上学。有时间打游戏,没时间做作业?
渐渐地,小宇陷入抑郁。
如果妈妈能像医生那样,在小宇倔强不吃饭时,留下汉堡就安静走开;在他说自己笨时,给一个拥抱;在他画得不错时,说一句认可,也许小宇就不会心门紧闭。
这让我想起绘本故事《大嗓门妈妈》。
企鹅妈妈一大早冲着小企鹅大吼大叫“快点”,声音把小企鹅震得四分五裂。
小企鹅的脑袋飞上了宇宙,身体掉进了大海,翅膀迷失在热带雨林,嘴巴落到了山顶,屁股淹没在嘈杂的城市里,只剩下一双脚,还在跑啊跑。
它想叫,但没有嘴;它想找,但没有眼睛;它想飞,但没有翅膀……
妈妈的大嗓门,摧毁了小企鹅。
绘本故事中,企鹅妈妈可以找回小企鹅的身体碎片,缝补起来,还能抱抱它说声“对不起”。
但现实,却不一定。

如果父母只知道提高音量来让孩子听话,结果只能事与愿违。


640 (1).jpg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
实验员把妈妈们超过85分贝的训斥录音给7到11岁的儿童听,听完后,要求孩子把听到的训斥写在纸上。结果,正确率只有13.3%。
研究表明,声音越大,孩子注意力越是无法集中。
正如一个孩子说的
当父母在对我大喊大叫的时候,我根本听不懂他在说什么。
听不明白,何谈沟通。
父母不愿意好好说,孩子就没法好好听。
生长在这种家庭环境下的孩子,内心将越来越枯竭,无法滋养未来。

640 (2).png
低声说话
给足孩子“心理营养”


胡适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

如果我学得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的良好教养,来自慈母给的心理营养。
“心理营养”一词由林文采博士提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生理营养和心理营养就像两条腿,缺一不可。
生理营养,父母提供合理的膳食即可。
但心理营养,能否被孩子吸收,就需要父母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阿尔伯特曾提出人际沟通的“55387定律”,它被《妈妈知道怎么办》一书引用,延展到亲子沟通领域。


640 (2).jpg


什么是55387定律?即55%+38%+7%=100%。

它指人际沟通的效果,55%由仪表决定,即穿着、态度;38%由口气、口吻决定;7%由沟通的内容决定。
由此可见,对沟通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沟通的态度、语气。
作家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讲中说
此刻最想念的人是我的母亲。
母亲的温和教育,点亮了他的一生。
有次,他打碎了家里唯一一把热水壶,因害怕在草垛躲了一天。
傍晚母亲找来,没打也没骂,只是抚摸他的头。这让莫言感受到母爱和宽容。

还有次,他跟着母亲去卖白菜,多算了人一毛钱。


640 (3).jpg

等他放学,发现母亲泪流满面,母亲也没骂他,只是轻轻地说:
“儿子,你让娘丢脸了。”这让莫言学会了诚实和耻辱。
还有那件莫言记忆中最痛苦的事。
母亲在集体地里捡麦穗,被看守人扇倒在地。
多年后,再次遇见那个看守人,母亲拉住想上前报复的他,平静地说:“儿子,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这让莫言学会了宽容和理解。
母爱如同肥沃的土地,教育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
而心理营养是孩子一生的底层代码,请父母们降低说话的音量,用爱教养孩子,给足孩子生理营养,让孩子的人生得以充分绽放。

640 (3).png
孩子99%的成功
来自父母1%的改变


曾看过一句话:家长声音越大,孩子就越长越傻。

猛一听以为是句玩笑,事实上是有科学依据的。
哈佛医学院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那些长期遭受父母言语暴力的孩子。他们大脑中负责记忆和学习的脑区会发生萎缩,让他们的智力受损,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而且这样的伤害是永久性的。
李玫瑾教授曾说
父母发火时,孩子的那种害怕,就像被几只老虎逼到了墙角。

孩子已被吓傻,脑子里唯一想的就是自己会不会被打,谈何沟通。


640 (4).jpg


不妨让我们试试《不吼不叫如何平静的让孩子与父母合作》一书中提出的ABCDE法则,五步停止对孩子的“狮子吼”。

第一步,Ask。问自己,为什么生气。
一方面,找出情绪的源头。问问自己,真正让自己发火的,是遍布客厅的玩具,还是没完没了的操劳?队友不给力?

另一方面,抑制自己不断升级的想法。孩子一次成绩没考好,父母便联想到以后去不了好的中学、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请打住,回观当下。


640 (5).jpg

第二步,Breathe。深呼吸。
很多人都试过深呼吸缓解情绪,却不明白是为什么。
彭凯平教授在一次讲座中,从脑科学的角度进行了解释:
大脑中的杏仁核和负面情绪体验密切相关,当我们遇到不开心的事时,它会变得活跃,会充血,温度升高。
如何缓解负面情绪?心理学家发现一个简单的方法,即抑制杏仁核的活动。
如何抑制?因杏仁核位于鼻子内侧,只要吸进去凉气,就能让杏仁核的温度降低,活跃度降低。
这也是为何很多人爱去空气清新的乡下、山里,吸一口清晨的凉气,就能一扫连日以来的郁闷和烦恼。
第三步,Clam yourself。平静自我。

情绪当头,给自己几分钟“卫生间”时间,试试情绪ABC法则。


640 (6).jpg

何为情绪ABC法则?
A指已经发生的事,B指对这件事的认知和看法,C指结果。
曾有个学校做过一个实验:
先给妈妈们看自己孩子把校服弄得脏兮兮的视频,她们无一例外都在指责孩子。
接着给妈妈们看完整视频,当她们发现孩子是因为帮助别人才把衣服弄脏时,妈妈们都以自己的孩子为荣。
A没有变化,因为B的改变,C也发生了改变。

情绪ABC理论指出,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和改变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看法,改善和管理我们的情绪。


640 (7).jpg

第四步,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决定你的孩子需要什么。
如果孩子无法很好沟通,父母需要确定孩子这时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是父母的理解,尊重,还是帮助?
看过一个揪心的视频:
一位妈妈用2个圆圆的果冻教3岁左右的孩子数数。
孩子数“1,2”,妈妈问一共几个,孩子回答8个。
妈妈一遍遍问,音量一遍比一遍高,孩子哭得不能自已,但回答始终是8个。
你可能要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对,难怪妈妈要发火?

其实不然。这个年纪的孩子,只具备具象思维,2个果冻连在一起可不就是一个“8”,他们还没发展出“1+1=2”的抽象思维。


640 (8).jpg

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就是父母的理解,不是他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第五步,Empathy。用同理心来沟通。
有人说:
孩子每一个问题行为的背后,都有大人未曾理解的苦衷。
孩子挑食,不是因为不听话,而是味蕾发育不完善,你吃到的是香味,孩子吃到的却是怪味。
孩子磨蹭,不是故意作对,而是还不具备时间观念,不明白10分钟到底是多久。

有位把两个女儿培养成名校博士的妈妈,邻居向她询问教子秘诀,她说:“不要指望别人的见识都和你一样。”


640 (9).jpg


她还讲述了一个故事:

她曾看到女儿在幼儿园的一幅绘画作品,一下就怔住了。
画的名字是“陪妈妈逛街”,但画中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有的只是数不尽的大人们的腿。
思考良久,她才明白,因为女儿的身高只到自己的腰部,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除了能看到一双双的腿,还能看什么呢?
父母要学会角色置换,把自己当成孩子,用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有效沟通。

640 (4).png
写在最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如白纸,父母如何教育,决定了他们的人生走向。
父母要用温柔的话语,让孩子感受到爱。
不断往亲子情感账户里存钱,靠每天1°的变化,一点点构筑与孩子的美好关系。
X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