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刚进初中不久,我便接到了老师的电话,残酷的指出:孩子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太差,即便能做对几道加分大题,也不过是碰运气。在未来的学习中,如果不能牢固基础知识,很难拿到高分。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曾经我以为,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高高低低,起起伏伏,把孩子送进了当地最好的初中、最好的班级。
尤其是看了央视力荐的热播剧《大考》后,更是重重敲醒了我。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如果把顺序弄反了,将会受到严重的“惩罚”。有网友表示,《大考》中的田雯雯是“2022年最惨女孩”。十七八岁便已独居多年,有多少难熬的细节,不得而知。正逢新冠疫情却发高烧,若不是老师贴心照顾宽慰,不知道会留下什么样的阴影;若不是同学想起,不仅会错过高考,更有可能危及生命。田雯雯的父母,不是不爱她,而是在“赚钱”与孩子之间选择了前者。在女儿18年的人生中,他们呆在一起最长的时间,还是“疫情”所赐的3个月。过早独立的田雯雯,有着同龄孩子身上,少有的懂事与通透。她能理解父母的不易、平抚心中的不甘;能承担妈妈都难以承受的压力;能舒缓老师的尴尬。然而,这样的她,就像催熟的果子,表面上看鲜艳娇嫩,却充满了酸涩。对每个人都和善,却又仿佛隔着一层钢化玻璃,若谁强行触碰,便会产生密密麻麻的裂缝。妈妈不过批评了一句“你从小就独立惯了,跟谁都不亲,这个家连一点信任都没有”。
一年施舍似的就回来看我两三次,现在奶奶也走了,我能不独吗?
孩子一定要自己带,在他完全不能独立的情况下,你去给他带来快乐和舒服。
田雯雯的父母,就失去了这个的“资本”,明明是最亲的血缘,却处得小心翼翼。有了孩子后,许多父母都要面临“搬砖”与“抱孩子”的选择;钱能给孩子丰足的生活,却无法填补孩子渴望的爱,更难以编织亲子之间的亲密。父母给他的零花钱、买的玩具,是整个县城的孩子都羡慕的,可他却患上了轻度抑郁症。钱什么时候都可以赚,孩子的成长过程,却一去不复返的。不要等到孩子大了,与你不亲了,再去后悔当初没有好好陪伴。
别该尊重孩子时
为人父母,即便没有经过考试,那份血缘之亲衍生出来的爱,也能让父母爱之深切。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高考备考环境,她经常将丈夫“赶”出家门,只怕家里人多,影响孩子学习;为了全力陪伴孩子迎接人生“大考”,在老板的极力挽留下。她极力反对儿子的“国漫理想”,更强行制止孩子参加艺考;为了防止儿子沉迷画画,耽误学习,她拆掉了儿子房间的锁、守在儿子身后,盯着儿子学习......儿子想尽一切办法“反抗”,都被她以“我这都是为你好”遏制在了“摇篮”中。直到儿子误以为妈妈得了抑郁症,便克制自己的理想,顺从妈妈的一切“为你好”。
我们的动机也许是爱,但并不代表孩子接收到的也是爱。相反,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我们是在爱孩子,但孩子感受到的确实控制。
很多时候,“为你好”不过是披着“爱”的外衣,却在一次次提醒孩子“你不够好,我才要为你好。”如果说教育孩子,是一道道选择题,那么,这些题目总有一个必选项:尊重。其实,人生海海,路道漫长,从来不是一条路,便能决定一生。比起学习成绩、好的大学,什么才是支持孩子乘风破浪的内核。教育孩子,尊重孩子是对孩子有引导作用的前提,绝不能本末倒置。
别在该引领孩子时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有一个沉迷游戏、不务正业的爸爸。这个爸爸就像妈妈养的大儿子,每天除了打游戏,就是对着老婆撒娇,让他干一点儿事,不是叫苦,就是喊累。便拔了电脑电源、抠了主板、卖了游戏帐号,让爸爸玩不了游戏。
去崇拜他、模仿他,把他作为自己一生的榜样,这个男人十有八九就是他的父亲。
周博文对爸爸的态度,既是替妈妈抱不平,也是发泄心中对“父当如山”的渴望。他顶着高考压力,难以释放时,如果有爸爸陪在身边,他便不会独自夜跑;他看着妈妈艰辛操劳,无能为力时,如果有爸爸的支撑,他便不会企图放弃理想。剧中的周博文很幸运,有智慧的妈妈从中斡旋他们的父子关系。尊重他的选择,才让他不至于被“没长大”的爸爸影响过深。
有一种父母,身体成年,内心却没有长大,爱撒娇、缺乏责任感、依赖心极强。当成人的社会无法满足他们的幼儿式愿望,他们就把这些欲望投射到亲子关系。
过早承担成年人的责任,导致内心能量不足,待到成年之后,如同父母一般,轮回到“啃小”状态。不可否认,在我们的成长中,多数人身上,都铭刻着原生家庭教育失当的后果。但是,厉害的父母,不在于他的强大与完美,而是拥有“不断成长”的属性。心理学中,有个叫“镜映”的名词,具体到父母与子女之间,意思是说:
《战国策·赵策》中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既能看透到底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品质,能成为孩子一生的助力;又能感知,什么样的爱、什么样的行为,能成为孩子一生的底气。要当好父母,又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儿,不本末倒置,不急功近利,耐心有爱地陪伴在孩子身边就很好。让我们把育儿当一场自我的修行,带着觉知,把陪伴当作养育的底色。把孩子当朋友、当大人一样尊重,在关键的时候引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