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到底是不是泡沫?

推 荐 语


“人类在进入星辰大海的大宇航时代的同时,也应该开启探索数字化生存的元宇宙。”


元宇宙到底是什么?在当前的语境下,它的身份似乎总是模糊的——是科技、艺术,或是数字孪生?


在宾大沃顿中国中心与CCV联合打造的系列讲座的《看见元宇宙》,CCV创始合伙人周炜尝试以一个更为哲学的角度揭开元宇宙的面纱,从拥有15年投资经验的投资人视角带领我们重新思考:元宇宙,究竟何去何从。


或许正如宾大沃顿中国中心主任、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教授张忠在活动中所说,“这些创世伙伴们正用他们的想法,他们的青春,为我们打造一个全新的宇宙。

*本文内容整理自创世伙伴CCV创始合伙人周炜先生在CCVx宾大沃顿中国中心《看见元宇宙》活动上的发言,转载需授权。


CCV领读

1

元宇宙是一种沉浸式的消耗吗?

2

元宇宙的核心是什么?

3

元宇宙的11维空间与每个人的子宇宙

4

元宇宙存在泡沫吗?





01

元宇宙,

还是星辰大海?

非常感谢宾大沃顿中国中心主任张忠教授刚才对我们的寄语。

首先元宇宙这个概念实际上已经谈了蛮久的了,而我们在这个方向上投资最早可能要从2016、2017年就开始有了,只是那时候没有这个概念。那个时候的概念我们称之为叫下一代的交互技术或者是数字孪生


元宇宙概念已经火了大概接近一年的时间了,今天的讨论我们其实可以非常发散想象来讨论,可能跟商业实际上并不一定非常有关系,但是它是一种思想的碰撞。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叫元宇宙还是星辰大海。在讲元宇宙之前,我们先来谈谈我们的人类宇宙。其实上人类的文明,也就小小几千年的历史,而工业文明可能就200年的短暂时间。在这种情况下的话,我们已经到了今天的成就。

如果说人类生命一直存在的话,很难想象一千年,一万年甚至一亿年以后会是什么样子。所以我觉得人类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进展这么快,我们前进的动力是什么?最核心的东西或许就在于我们对未来和未知的探索精神。

这个探索实际上并不仅仅限于物理的探索,在过去我们崇拜的都是类似于哥伦布和张骞这样的开拓者,或是到今天要带人类去火星的Elon Musk,他们在物理世界的影响是无比巨大的。但是除此之外,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幻想也应该是百花齐放的。

所以在科幻小说的这个范畴里,你会看到有两个大的流派,一个大的流派就是对外探索,探索宇宙,寻找宇宙的认知,探索外星的生物,找到宇宙的规律。但是从另一个方向来说,有一派它是更加深入到人的内心,探讨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人类最终生存是不是一定要物理性地进入到一个更远的星球去。


没有可能我们可以能量化、数字化生存?

©黑客帝国剧照

进而我们思考另一条结论,人类除了分布为多星球物种以外,还有一个选择,就是电子化、数码化、能量化。
基于这样两种道路的不同,前段时间我最喜欢的两个人:科幻作家刘慈欣和Elon Musk,有一些言论。他们讲说元宇宙这个概念让大家可能会丧失对外探索的这种热情,过度内卷,整天活在虚拟世界里。那人类作为一个物种,他的探索技能消失以后,就可能进入到一种缺乏外延的精神,变成一种失去生命力的物种,这是他们的担心。
我个人对这个观点并不认同,为什么?
从人类的历史上来说,真正去探索的永远都是在里面非常小比例的这些英雄型的人物。从中国历史上,张骞、霍去病都是探险家。汉朝代表了一个开拓的时代,西方大家能想起来的是哥伦布,Musk等。
但是历史上这个人群是非常小的,永远是小部分人在开拓和探索。而另一部分人他能做什么呢?他可以是艺术家,可以是哲学家,可以是心理学家,可以是碰见游戏的人,所以这些人不能认为他并没有在探索,他们探索是什么呢?探索的是你的内心世界。
所以我们认为,人类在进入星辰大海的大宇航时代的同时,也应该开启探索数字化生存的元宇宙。


02

元宇宙的核心

在于创建

艺术家、思想文化、游戏电影、社区,这些我觉得都是在人类的另一种生存方式的可能性里面进行探索的一个重要的工具。所以人类和虚拟世界的关系是一直在不断进化的。
无论是从《2001太空漫游》中体现出的我们对宇宙探索,还是在元宇宙里面经常被拿来当概念用的《头号玩家》、《失控玩家》,我觉得都代表了我们的一种探索精神,它都应该被重视、都应该被支持。
所以我们的投资也是,无论是在对外探索的硬科技,还是在元宇宙这个方向上,我们都有相应的布局,我们都感到兴奋。所以回到元宇宙这个概念本身,美国一位知名的投资人总结出来的元宇宙的8要素,这个八要素是大家现在已经公认的,但是我仍然认为我们的观念里面,我对元宇宙的理解是创建才是最重要,它才是本质的。

元宇宙最基础最底层的东西应该是“创建”,应该是让所有的人都能够轻松方便、快捷地参与到这个世界的创建,这才叫一个世界。

我们这个世界好玩有趣,并不仅仅是因为有很多的大公司大企业,而是我们的真实世界让你感到生活是有趣的,这里面的每个人他都有独特的精神,才是真正有意思的东西。
所以从历史上来看,我们从内容平台的发展做一个例子,我们觉得它很像我热爱的物理学里面讲的,从一维到多维世界,一直到11维的过程。
最早在我们的互联网世界里看到的创建仅仅是文字,像我们在KPCB时代投资的中文阅读的第一平台,中文在线(300364)。到后来KPCB投了图片的Pinterst,然后中国出现了新浪微博,我们投资的音频内容平台的喜马拉雅,短视频的秒拍,后来出现了长视频内容的Bilibili,再到今天我们投资的元宇宙的MetaApp等其他一系列的公司。

我们的理解就是说从一开始文字、图片,到音频、视频,它是一直在增加它的复杂度和维度的。图片、文字它可能是一维的,到后来除了声音的内容以外,还要有剪辑;视频那变得更复杂,你还要会讲故事,有故事的维度此类的;然后变成三维、四维的长视频,更复杂,越往后它的复杂度越高,而到了真正实现元宇宙的时候,它也就是个终极的平台了,我们称之为【十一维的创建平台】。这里面它应该提供了无数的有价值的工具,在我们MetaApp的技术平台里面,它们称之为编辑器,对吧?这可能是它的一个核心的东西。
但是我们认为一个好的元宇宙,它应该是提供了无数的非常便捷的无论是编辑器还是创建引擎和工具,让每一个人在里面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能够有价值的参与。
那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在线下没事干,开会的时候走神,老喜欢拿手乱画一个迷宫之类的,对吧?如果你很会画迷宫,通过元宇宙提供的工具,你可以创建一个迷宫乐园。因为元宇宙的沉浸性,你进去以后,你的玩的感受可能跟真实的迷宫很像。一开始可能很多人凭兴趣去玩,到后来就变成一个职业了——你可以收费,你来玩我的迷宫你要交钱,最后你的生意就就在元宇宙中运行了。

我们前一段跟腾讯“探元计划”有个合作。探元计划想要做就是让中国的文化产业和文物产业更好地发挥商业价值,我们认为元宇宙就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通过元宇宙的创造性呈现,让大家对像三星堆这样的文化、文物更感兴趣,让大家沉浸性的在里面能够产生全身心的体验的感受。发散去想,这个感受本身的产生是不是能够产生一些商业价值?如果有人愿意自己在里面创建一些东西,他能不能做到让它能够变成一个可运营的事情?



03

在11维空间,每人

都可以创建子宇宙


所以到最后,就像当年从文字到音频到图片到视频、短视频,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在这种维度越来越高的平台里面。为什么?因为他的创建赚钱了,变成一个商业、变成生活了。他不光光沉浸在里面颓废、躺平,而是他在里面能够实现他实现的价值,他能够在里面创建他想创建的东西,留下自己的价值传播,我觉得这个是我认为元宇宙的最主要的一个基础。


如果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工具,其实我们可以想象每个人都可以创建自己的子宇宙


所以元宇宙在我概念里绝对不是只有一个的。上次我记得我参加凤凰卫视的节目的时候,跟另外同行有一个比较激烈的争论,他认为所谓元宇宙必须只有一个,如果多个的话就不叫元宇宙了,我觉得这个就有点太纠字面了。我希望将来是有多个的,这个宇宙物理规律和我们另外一个宇宙应该是不一样的。A宇宙的人的身份跟B宇宙里的我是不一样的,我为什么要在所有的宇宙里有同一个身份呢?我希望有11个人格,我可以在不同的11个宇宙里都实现它。可能我特别希望成为一个西部牛仔,但我现在要穿成这样,在这当成一个投资人讲这些东西,我为什么到那边去玩玩西部世界的事情?所以我觉得我们的想象要更狂野一点。


任何一个新的平台的产生应该是释放大家的创造力和生产力,而不是更多的约束。




Q
A
&


张忠教授:我个人觉得过去30年技术发展里边,你可以看出来在很多技术上,中西方发展方向和最后达到的效果有很多的共性,也有很多的差别。所以我想提问周炜在元宇宙发展上面,你如果往前看的话,你会发现中西方会有些什么不同。


CCV周炜:我们中国的特性,包括我们的技术,实际上是非常务实的。我在KPCB当了10年的中国主管合伙人,对比硅谷和中国的企业家对技术的使用的差异,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
中国的创业者能够在技术还很不完善的时候通过我们称之为“混血”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说我们在AI的应用上,还没成熟的技术,我们可以用人加AI一起来解决。但硅谷的科学家、创业者,他们如果技术没有准备好基本就不会先商用。所以中国的实用主义,我觉得可以让中国在元宇宙的技术发展上,能够在实商业化和实用化上走得更快。
但是在基础科学的研究上,我觉得目前我们仍然是落后一点的,而且可能会落后一段时间,这个是必然的。这是我能预测到的元宇宙中美之间可能一个发展的差异。


Q
A
&


杨安琪:周par相信在未来的元宇宙世界里会有自主意识的产生吗?

CCV周炜:对我们学物理相关专业的人来说,人就是一部机器,你所有的思考所有的东西无非就是一些大脑的电化学反应,今天大家都说不清楚意识是怎么产生的。

我认为无非就两个可能性:一是人就是这么特别,意识这个东西就像灵魂一样,永远解释不清楚,只有人有,但我不相信这一点,我不相信我们这么特别。这么大的宇宙,凭什么在这么这么小的一个地球上产生了这么这么小的一个物种,才几千年他就这么特别,剩下的几十亿、几百亿的宇宙的历史都干嘛去了?

二,如果你从物理和电子的角度来研究或者粒子的角度来研究人的话,你就会发现自主意识本身就是一个超复杂系统,就是我们现在不能理解它,是因为我们设计的计算机太简单了。到某个时间点,我相信我们是可以有一套所谓物理学上我们在追求的Holy Grill,就是所谓的宇宙的大一统方程式,我也相信对人的理解到最后你会发现你把所有的公式最后都解开以后,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可以预测的。


Q
A
&


观众:目前硬件来说,它最大的问题是成本居高不下,您觉得就是元宇宙垂类在哪个垂直的领域能够最快突破这个瓶颈呢?

CCV周炜:刚刚也说了,人类的天性,游戏必然是第一位的,所以这个肯定是最早能够赚钱的。

我一直在讲,其实很多人在讲泡沫,大家都说元宇宙有泡沫,当然有泡沫。你说今天我们中国的芯片投资有没有泡沫?泡沫大了去了,但是我有个关键结论就是,在任何一个时候,泡沫不管有多大,当它泡沫破掉的时候,如果它留下来的坚实的那块岩石的总价值远大于泡沫本身损耗,这个价值就是正的。

我们坚决相信元宇宙这个未来,所以有泡沫不怕,关键在于你不要成为泡沫中破掉的那一部分就行了。

X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