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几天,就要开学了!
每到这个时候,不仅孩子们的开学恐惧症发作,家长们也会不自觉染上焦虑症。
教育内卷严重的今天,无数父母把“鸡娃”当成人生信条,提到学习就上紧发条。她就是最近上映的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里,李小帅的妈妈李琦。李琦是海归学霸、谷歌创始人之一,她的爱人更是一路保送到大学,夫妻俩都是高学历知识分子。但是,在李琦的教育中,却没有数不清的兴趣班,也没有上不完的补习课。她支持孩子做生意、研究数码的爱好,着力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品格,放手给予孩子更自由的成长空间。这种“摆烂式鸡娃”的理念,跟塞利娜·阿尔法雷斯的看法不谋而合。塞利娜在《儿童自然法则》一书里提出了一个颠覆式观点:只有遵循儿童自然法则,孩子才能释放灿烂的天性,绘制出与众不同的人生。作为父母,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太关注“怎么做”,而忘记先了解“是什么”。教育的第一步,其实是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和自然天性。每个小孩到了两三岁的时候,家长将迎来一次巨大挑战:大人赶时间出门,孩子却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方式穿鞋穿衣服;开始有莫名其妙的坚持,东西一定要排成直线,物品必须按照颜色分类等等。家长认为孩子是无理取闹,殊不知,孩子只是来到了秩序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构建自己的内心秩序,对事物的规律异常敏锐。如果懂得孩子的发展规律,我们就能够平和地接受这个建设期,用耐心代替责难,安心等待孩子的成长。在孩子出生的那刻起,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会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会不断显现自己的自然天性。父母不应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规范孩子的行为,也不能用一套标准去要求每个孩子。改编自郑渊洁同名小说的短片《驯兔记》,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自小调皮捣蛋的小男孩皮皮鲁,来到了一间以“把所有孩子变成兔子”为目标的学校。变成兔子的标准是:不调皮,不顶嘴,无条件服从老师的话。在学校的教育下,班级所有孩子都变成了兔子,除了皮皮鲁。班主任十分着急,她想尽办法,不断给皮皮鲁施加压力,甚至还联合家长,给皮皮鲁吃药,只为了让皮皮鲁早日变成兔子。著名学者吴伯凡在一次论坛上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创新能力与美国、瑞典差距如此之大?答案是:我们在“打造工具”,而他们是在培养“人”。有些父母像木匠,只按心意把孩子雕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而有些父母像园丁,尊重孩子的选择,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长。把个性十足的孩子培养成呆头呆脑的器具,是这世上最失败的教育。意大利幼儿教育家洛利斯·马拉古奇提出一个观点:在父母和老师中间,还存在着第三位老师,那就是环境。塞利娜为了印证这个观点,在教育力量薄弱的地区设立了试点班:它没有占据大半教室的桌椅,没有固定的课程,更没有声嘶力竭的老师。一开始,嘈杂混乱的场面几乎天天上演,没想到一段时间之后,惊人的变化产生了。第一年,原本学习能力落后的孩子,纷纷超过了平均线,变得自律、自信,有礼貌。第二年,孩子们各个学科的能力水平都远超同龄人,尤其是阅读和数学。第三年,几乎所有孩子都脱胎换骨,变得自觉主动,执行力高。《窗边的小豆豆》一书里,主人公小豆豆的经历,也印证了这句话。小豆豆从小天马行空,好奇心旺盛,一年级时因调皮捣蛋被学校退学,转到了巴学园。巴学园崇尚自由学习,学生可以选择课程和座位,有大把的机会亲近大自然。不论她的想法多么无厘头,老师总会认真对待,和她交流;为了找钱包,她在厕所里翻找,老师没有批评,而是想了解她这么做的原因;她不曾被批评、被惩罚,校长还总是跟她说:“你真是个好孩子呀!”浸泡在有爱、自由的环境里,小豆豆从一个别人眼里的“坏小孩”,逐渐变得自信优秀,成为大家都能接受的好孩子。即使是最好的儿童,如果生活在组织不好的集体里,也会很快变成一群小野兽。
作为家长,为孩子打造有爱、自由、有序的成长环境,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滋养。为什么你看了很多育儿书籍,学了不少育儿课程,还是不知道从何下手?塞利娜用三年的试点和漫长的研究,找到了儿童成长的关键钥匙。她认为,教育难题的关键是,我们一直用僵化的制度法则,代替了儿童成长的自然法则。改变旧思路,遵循儿童自然法则,才是教育的真正捷径。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惊人的影响。有个研究叫“幼年之难”,选取了来自不同阶层的42个家庭,观察孩子七个月到三岁间亲自间的互动。统计发现,三岁孩子使用的86%-98%语言,甚至是孩子说话方式和词汇,都来自于父母。除了语言,孩子的行为和人格的形成也和父母密切相关。所以,想要孩子乐观开朗,家长也该积极向上;想要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家长也要做到经常锻炼。一组小白鼠自己在迷宫里多次奔跑、碰壁之后找到出口,另一组小白鼠则被放在小推车上,直接一路送出迷宫。再把两组小白鼠放进迷宫时,自力更生的小白鼠们能快速找到出口,而另一组却慢得多。只有在实践中遭受失败,改正错误,重新尝试,成功的果实才会真正属于自己。开车时,将档位挂到5档,但同时又拉了手刹,车子会轰轰地响着,却不能前进。一旦陷入按部就班的生活,失去自由活动的权利,大脑就会被拉上“手刹”。许多研究表明,自由空间更多的孩子,心智发育越完善。因为,他们需要安排自己的活动,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思考力,更提高了执行力。相反,一个从小没机会为自己做决定的孩子,长大之后便更无法决定自己的人生。作为父母,学会收起“为你好”的旗帜,试着放开禁锢孩子的双手,孩子或许能飞得更高、更远。哈佛大学曾做过关于幸福感的研究,结果发现,一个人拥有的爱越多,就越健康快乐,也更容易成功。从小被爱滋养长大的孩子,长大之后也能用爱穿越人生风雨。第一:理解,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第二:指导,长者须是指导者的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第三:解放,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孩子应全部为自己所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的,或许不是先进的教育方法,也不是详实的操作手册,而是充分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和自然天性。遵守成长的自然法则,不侵扰孩子的成长,给予他们爱和自由,这便是教育的所有奥义。因为,一切教育,都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