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出现负增长,未富先老怎么办?


官方首次宣布,中国总人口将负增长!日前,《求是》杂志刊登署名文章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入负增长阶段”。


人口负增长之后,就是人口达峰。预计到2027年,中国总人口将达到峰值。


由于反映未来经济持续发展的指标,就是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所以人口问题很重要,关系到每一个人当下和未来的工作生活、财富增长等等。人口出现负增长,未富先老怎么办?



中国人口负增长背后,值得关注的是什么?

首先,相较起来,中国的人口负增长呈现两大特点。


第一是,人口增速的下降速度快。


有多快?过去十年,中国年人口增量从2012年时的1006万人,一路下滑至2021年的48万。仅5年间,2021年相较2016年,人口出生数就减少了40%。


对比看一下。从时长来看,日本从每年增长100万以上,掉到50万以下,用了40年;从50万到负增长,又花了30年。从人口出生数来看,日本从1974年到2015年,40年时间里,出生人口减少了50%。


目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跌至1.15,比严重少子老龄化的日本(1.3)还低。


第二是,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的时间来得有点早。


日本2011年人口出现负增长时,人均GDP已接近5万美元了。韩国也有3.5万美元。而中国此时才刚刚迈上一万美元大关。


这意味着,我国将面临更快的老龄人口增长,且未富先老的状况下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

路径会截然不同。


另外,中国人口布局有了新的变化。


根据七普数据,人口布局的基本盘如下:


常住人口排行榜上,广东、山东、河南、江苏和四川位列前五。


若以流动人口为标准,总量头名依然是广东,达到6063.51万人,浙江以3010.78万人排名第二,江苏、山东、四川和河南紧随其后,均超过2000万人。


从人口流出来看,与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强劲的“磁吸效应”相对的,是河南、安徽、四川、广西、贵州、湖南等地的“出走”。


城市间的人口竞争,也再生变局。


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广东,人口增量被浙江“反超”。


广东和浙江都是人口流入较多的省份,浙江人口流入总量虽然没有广东大,但流动人口占比全国最高,人口增量多是浙江吸引力的体现。2021年是浙江人口增量第一次超过广东。


千万人口城市有多少?


有增有减。哈尔滨常住人口跌破千万,同时截至2021年底,共有17个城市的常住人口超过千万。排名依次是重庆(3000万以上两级),上海、北京和成都(同处2000万人口的量级),广州和深圳(冲击2000万人口量级)。排名有上有下,中部人口大城易主,武汉人口增量位居全国第一,千万人口城市里排名已快速上升至第8位;西安、苏州和郑州排名下跌。


出生人口超百万,谁是全国“最敢生”的省份?


2021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7.52‰,超过一半省市低于这一数值。除了东北之外,也不乏江苏、浙江、上海等东部经济强省强市;目前,全国仅有4省人口出生率超过10‰,分别是西藏、贵州、宁夏、青海。这些省内,基本都是少数民族为主的地区,且为欠发达地区;而在TOP5经济大省中,只有广东、河南出生率高于大盘。其中,广东以9.35‰的出生率遥遥领先,而江苏以5.7‰垫底。


总之,中国人口未来发展呈现六大趋势:


14亿人口零增长,需要努力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出生人口进入1000万平台期,急需积极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


劳动年龄人口9亿以上,素质提升,挖掘人力资本新红利空间巨大;


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低龄老人占比高,高龄老人将翻番;


总抚养比快速上升,到2050年,100个劳动年龄人口要抚养106个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


将有超过10亿人居住在城镇,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将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这些行业将迎来大变局!


如何克服人口负增长、人口达峰带来的难题?对现在主流的经济学来说,这是超纲的命题。因为这些经济学的研究,都是基于人口增速大于零的状况。而人口增速小于零的情况,没有研究过。


从当下来看,“一切不利于生娃的行业,都危险了”,例如,地产、教培行业。老龄化加速和城市化放缓合力促成房地产的大拐点。


房地产行业的变化,也将引起一系列的改变:


随着房地产投资和交易的收缩,与房地产相关的建筑、钢铁、水泥、家电、家具等行业都将面临需求收缩问题。


由于此前信贷规模与房地产周期高度相关,接下来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模式将面临收缩,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未来会回落,对于那些过去对房地产依赖度过高的金融企业而言,过去因房地产的繁荣而强大,今后则将因此而拖累。


经济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直接融资比重有望继续提升。


资产配置从原先的房地产转向金融资产,居民财富配置格局将面临重大转向,财富管理行业将有较大发展机会。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此消彼长式的存量经济的特征会更加明显,区域经济的分化和产业的分化会更加明显。


资本市场改革成为重构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的突破口,行业向上发展趋势持续。中国经济从长期投资拉动主导模式向消费和科创主导模式转型。


两大方向值得投资者关注


中国人口负增长,及城市人口布局变化,意味着经济增长遍地开花、遍地高增长的时代过去了。哪些领域将可能带来高额回报?两大基础设施级的方向值得关注:


首先,是碳中和。


“碳中和”不仅仅是减排问题,而是对经济结构和经济基础的再造,它是重大的中国机遇,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将走上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碳中和就是“基建”,几乎所有行业会因此重做一遍。未来十年,“碳中和”也将成为企业自身发展调整的新指标,资金流向将往“双碳”板块倾斜,由此带动一批环保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


第二,是全面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大潮。


经过本轮疫情,尤其可以看到,中美摩擦从贸易摩擦升级为科技摩擦,科技竞争成为全球的竞争点,可以预见,全球将爆发科技创新的巨大浪潮。当前,整个国家战略是构建一个以数据、AI、算力、5G、云计算为核心的科技高速公路,让所有的实体经济在这个高速公路上运行各自的商业模式,以此产生利润,并由此构建中国的科技发展通道。这是一个比此前全球的信息高速公路更先进的科技高速公路。


金融大鳄索罗斯对投资有一个著名的看法:“重要的不是做出正确判断的频度,而是做出正确判断的量级。”


未来中国投资最重要的领域是对实体经济进行转型的领域。而碳中和和数字化是两个最基本的基础设施级别的推动力。

X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