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或许是投资界积聚疑问最多的时刻。 站在时代的交界口,一面看到疫情反复、大国摩擦、通胀高涨等不确定性迭起,一面却看到新能源、硬科技、新出海等等投资风向正在显现。 关于时局、趋势、市场、风险、机遇,许多投资人都对此做了深层思考与自我判断。不确定的市场下,如何才能做好投资? 今晚19:30《唐宁会客厅》,两大实战派投资人九合创投创始人王啸、元生创投创始合伙人陈杰将做客直播,与大家聊聊投资的信心。 着眼市场趋势,信心何来? 有何风险预判,如何规避? 关键赛道布局,变中有机? 深度对话,点击下方图片预约直播 创投新趋势 人:产业轮转,从产业中找投资人才 2022年是新一轮科技创新周期的开始。 随着产业热点彻底从互联网转向硬科技,早期机构发现“水下项目”的方式和以往大为不同:投资人需要去到产业链里,泡工厂、下产业园;也需要频繁出入高校,和教授、院士探讨论文挖掘项目。 投资方式的改变自然带来投资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密集补充从产业中走出的人才,培养成中坚梯队,带动1-2个重要方向的投资,已经成为各大机构招人的一大趋势。 货:人民币转强加速到来 纵观今年一级市场,美元募资普遍低迷。随着马太效应加剧,头部基金一定程度吸纳了美元机构在中国的市场配额,由此带来的,则是人民币市场的加速活跃。 有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国共设立70支母基金,其中至少40支规模超百亿人民币。在目前的中国母基金里,国资(含市场化母基金)占比超90%,政府引导基金占80%。而国资的占比在2020年数据还仅为75%。 数据告诉我们两个趋势:人民币出资人群体在壮大;人民币出资人国资属性不断强化。尽管过去二十年,“人民币转强”的说法不绝如缕,但过去半年这一现象正真正加速到来。 场:中国是最有价值的市场之一 尽管不同投资人未来看好或深耕的领域有所不同,但对投资市场却有着高度一致的判断:坚定做多中国。 从产业基础上看,中国拥有最齐备的产业链和全球第二大的消费市场,并且经历了20多年的互联网高速发展,建立了信息化基础设施,为产业互联网数智化转型和科技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人才储备上看,互联网浪潮培养了一批工程师红利,随着越来越多科学家、研究学者开始回国创业,我国创业者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中越来越有竞争力。 从市场容量上看,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最复杂的应用场景,超大市场容量和稳定增长态势对投资人永远存在很大吸引力。 “做多中国科技”是下一创投周期最好的机遇。 风险在何处 环境:不确定性尚未完全消除 从当下的宏观环境看,国内层面,持续两年半的疫情,对于消费能力和意愿、就业市场等经济基本面的结构性要素,已从短期冲击转化为中期影响,不确定性仍然存在。 放眼国外,除疫情之外,相关政策、国际环境等多重影响下,中国公司境外上市的前景仍不明朗,全球范围对中国经济发展普遍持有观望态度。 投资:在“非共识”中取得胜利 我国已经进入到新一轮技术创新周期的早期酝酿阶段,风险投资也明显在向早期集中。 随着大批生物科技、合成生物学等领域的科学家、学者回国创业,由他们带动发展而起的新一轮产业更迭尚处于早期。由此,当下的创投行业普遍还没有形成共识,投资主题分散。 在这样的环境中想要取胜,更加考验投资机构的眼光和魄力。 共识,则意味着机会消失。只有精准找到还未浮出水面的非共识性项目,才有机会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超额收益率。 对普通投资人而言,选对投资机构就意味着手握更高胜率。 退出:进入产业并购新周期 二级市场估值的剧烈调整,让一级市场的退出比以往更艰难。 境内外IPO一直是国内GP长期高度依赖的退出方式,在逆全球化、地缘摩擦等背景下,上市前景还不太明朗,被企业战投、产投并购,越来越成为老股东退出的另一种可能。 随着买方退出压力以及一二级的长期倒挂,双重周期到拐点后,未来2年将进入产业并购新周期。 赛道新机会 科技:半导体行业洗牌,机会还在吗 半导体作为硬科技领域的核心机会,经历了2020年投资异常火爆、2021年全球缺货涨价潮,今年的日子似乎并不好过。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在国家政策、资金、人才培养等多层面的扶持下,资本疯狂涌入,半导体各个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随之诞生。 但半导体技术难度高,资金投入大,客户导入、验证、设计周期都很长,随着行业周期下行,资本热潮退去,估值遭遇回调,上半年多支半导体新股接连破发,不少投资人喊出“半导体公司估值已经见顶”,半导体行业迎来第一波洗牌,市场似乎也开始出现分歧。 半导体到底是否值得投资?有声音认为半导体公司只在中国值钱,对其真正价值打问号,但另一种声音更为强烈,认为在国产替代趋势下,半导体机会是中长期的,这个赛道会一直繁荣。 半导体的热度从AI芯片、消费电子芯片到车规级汽车芯片,从未来看,汽车和新能源产业链的电气电子、元宇宙产业链、云计算产业链、规模扩产需要的半导体设备和材料,这四个方向或许将成为半导体的下个投资热点。 医疗:赛道挤泡沫,早期、交叉成新趋势 相比于科技,另一“黄金赛道”医疗的冷似乎来得更早。 2021年下半年以来,医药板块在二级市场持续下跌,IPO上市出现困难。据统计,去年上市的98只医疗新股,25只破发,75只在IPO第一个交易年负增长,募资额和市值都被压缩。 步入2022,随着二级市场的负面情绪向一级市场传导,生物科技领域的融资情况也进入低迷状态。 在IPO受阻的背景下,上面提到的“投早”趋势,也在医疗赛道体现并成为主流。据鲸准研究院数据,2022年上半年,医疗赛道A轮融资事件共发生365笔,在该领域投融资总量占比超50%。 那么,“投早”的机会是什么?我们发现,在信息科技与生命科学的交叉点,投资人看到了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硬科技驱动的生物技术公司开始受到热捧。 据统计,2021年至今有近30家合成生物公司宣布融资,国内的头部投资机构几乎全线入场,每笔融资额上至蓝晶微生物的15亿,下至芝诺科技超千万融资,融资方向从工学穿越至医学。SynbioBeta甚至预测,2022年将是合成生物学有史以来最好的投资年。 在不确定性中,我们希望更准确的看待时局、趋势与市场,更科学的应对风险,更精准的发现机会,听睿者言,方能走得更好更远。 今晚19:30,九合创投创始人王啸、元生创投创始合伙人陈杰两位投资大咖将在《唐宁会客厅》深度对话,精彩分享切莫错过。
九合创投创始人 王啸 创投机构 九合创投成立于2011年,目前管理四支人民币基金、一支美元基金,管理规模约30亿人民币。 明星被投 青云科技、鹰瞳科技、探迹科技、众合云科、Momenta等。36氪、青云科技、鹰瞳科技等已上市。 嘉宾介绍 逾20年的互联网风险投资和创业经验。此前为“百度七剑客”之一,多次获评清科“中国早期投资家10强”、投中“中国最佳早期投资人”、36氪“中国最受创业者欢迎投资人”等奖项。 元生创投创始合伙人 陈杰 创投机构 元生创投成立于2013年,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医疗健康领域知名的风险投资机构之一。 明星被投 瑞尔齿科、康宁医院、华大基因、康立明等项目。截止目前,元生创投已有15家被投企业在科创板、港交所、纳斯达克上市。美元和人民币主基金共投资了近150家企业,几乎收录了所有医疗细分赛道的隐形冠军。 嘉宾介绍 中山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学士,美国康奈尔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在医疗健康投资领域浸润多年,对本土市场拥有深厚独到的见解,同时兼具国际化视野,经多年打磨,形成了积极稳健的投资风格。在创立元生前,他曽作为高级管理人员先后就职于美国泰山投资、德福资本、开投基金等著名投资机构,也曾在先正达、通用电气、飞利浦、壳牌等跨国企业从事医疗健康及投资并购相关工作。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