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全球都在等这两个数据!



本周最受关注的重磅经济数据,无疑是中美两国即将公布的各自7月CPI数据了。

【CPI:消费者价格指数,世界各国基本均用CPI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


中美两国的通胀正到了重要的节骨眼上:

美国:6月份,美国CPI数据继续创出41年来的新高水平,同比增长幅度高达9.1%。因此,7月美国CPI数据的参考意义就非常大——若继续保持高位,不排除美联储还会采取更大力度的加息动作,以压制高企的通胀率水平。

中国:6月份,中国CPI已经同比从3月的0.9%快速上行至2.5%,破3%近在眼前!3%历来是中国通货膨胀的调控红线,破3凸显了当前物价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猪肉价格似乎是主要的驱动因素。

接下来,全球关注的是,中国未来能否控制住通胀?中美通胀会如何演变?我们拿什么来抗通胀?



影响中国经济的“猪”,什么来头


观察中国的通胀,猪价和油价是两个重要的指标。


俄乌冲突所扰乱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给中国带来输入性通胀,是相对最不确定的因素之一;相对而言,猪周期是当前市场中考量通胀确定性更高的因素。


因此,8月4日,头部上市猪企“温氏股份”公布其二季度业绩,引起了市场高度关注。


温氏股份公布,其二季度已实现正向盈利2.46亿元。不少机构认为,下一轮猪周期拐点来临。由此引发社会对通胀的进一步担忧。


为什么中国的通胀会与猪紧密挂钩?


由于猪肉在中国CPI样本篮子中占比较高,相较其他CPI商品样本项目的价格猪肉价格的周期性更强,且价格波动周期的长短适中。因此,猪肉价格的周期性变动成为影响CPI的重要变量,是我国考察和预测CPI波动的关键指标。


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被称为“猪周期”。


猪周期的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高——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如此周而复始之下,就形成了“猪周期”。


2006 年以来,可以划分出 4 轮猪周期,一轮完整的猪周期时长在 4 年-5 年左右。


数据来源:中国畜牧业信息网


从历史数据看,我国猪肉价格波动和CPI波动始终高度相关。


猪价上涨对通胀的影响有多大呢?


有券商在2019年曾统计,猪价对通胀的影响效应在2006-2007年和2010-2011年尤为显著:猪肉价格同比从-20~-30%上升至60%以上,同期CPI从低位分别飙升至8.7%和6.5%。


2016年,我国调减了猪肉价格在CPI构成中的权重——从3%降至2.5%左右,相应地,猪周期对通胀的带动幅度降低。2022年5月猪价同比-21.1%,对CPI拖累在逐步减弱,影响CPI0.34个百分点。剔除猪价后,CPI同比2.9%。


那么,接下来猪肉价格的上行会不会影响CPI整体涨幅?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国内的生猪产能目前总体已经恢复到了正常水平,所以价格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而且,前期压栏大猪会陆续出栏,有利于增加猪肉供给。加之相关部门加强市场调控,稳定供求关系,将促进价格平稳运行。因此,预计接下来猪肉价格走高会在一定程度上推高CPI涨幅,但整体对CPI整体涨幅的影响有限。



涨价、涨价,中美大不同


虽然预估影响有限,但猪肉价格是影响中国CPI的重要指标这个事实,一定程度造成中国和美国通胀的迥然不同:


从表面来看,比如美国的CPI快速增长且增幅较大,而我国的CPI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都保持在较低水平;而且,涨价的范围不同,中国仅上游原材料涨价,而美国是上中下游物品都在涨价。


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


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美CPI的统计口径不同。


双方CPI统计口径的一大显著不同,就是中美CPI篮子的样本分类和项目权重不同。总的来说,中国CPI篮子里商品和服务的权重很大;而美国CPI的样本则更重视住房和交通。


2020年中美两国CPI分类权重比较

数据来源:中美统计机构


CPI样本结构的差异,又会导致一系列其他差异:


例如,CPI受全球能源价格和国内货币环境影响程度也有所差异。相对而言,美国CPI样本里排在前列的项目更容易受到全球能源价格和国内货币环境的影响。


再加上国内能源结构、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以及在全球贸易分工上的角色特征等多方面的差异,导致中美通胀有显著不同,例如,美国的通胀是全面通胀、而中国的通胀则是局部通胀,且涨幅不同。


通胀特征的不同,或许将是国内与境外经济基本面的最大差别,“中美双周期”成为了2022年世界经济的关键词之一,这也将进一步影响全球资产配置。





买什么抗通胀?


过去十年,在低通胀、低利率的加持下,全球经济基本保持了“金发女孩经济”(低通胀、高增长)的撩人姿态。然而新冠疫情爆发后的第三年,“金发女孩”离场,全球通胀、供应链重构等因素,及中美双周期的差异,促使投资者们重新规划资产配置。


用桥水基金创始人Ray Dalio的话说:“我们并不预测经济环境中发生的变化,然后根据这些预测调整投资组合,而是在变化发生时捕捉他们,不断调整我们的投资对象,以使我们的投资对象始终集中在表现最好的市场中。”


看看聪明钱都在干什么。


对于2022年下半年的全球资产表现,宜信资产配置与研究中心判断:


美元指数或高位小幅回落;全球债券收益率或触顶回落;权益资产迎来转机,抓住中国权益当下机会;大宗商品面临高位回落的压力;另类投资价值进一步凸显。


根据宏观经济环境和资产策略研判,结合大类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整体配置策略上,宜信资产配置与研究中心建议:


超配中国权益和另类资产,规避美欧股票,低配债券。积极配置中国A股、港股和中概股,短期继续规避美股和欧股。多元化配置另类资产,尤其是私募股权和不动产;低配债券,以非标、对冲基金等类固收资产获取稳定收益。适度配置部分商品及相关CTA策略。安排适度的保险保障并保留更充足的现金,在未来的资产波动中抓住市场机会。


配置推荐表

备注:配置建议取值区间为[-5,5],正分表示推荐配置,负分表示不推荐配置,分值越大表示推荐或不推荐的程度越高。


全球主权基金在资产配置上的调整策略也印证了以上的观点。


近期,景顺(Invesco)在其发布的《景顺全球主权资产管理研究》中指出,目前,主权基金将通胀及环球地缘政治视为经济增长的最大威胁,开始转向增加私募市场配置。


数据来源:景顺(Invesco)


由于全球主权基金的投资期限较长,所以其配置策略的调整往往被视为一种极具代表性的预判。


景顺的这项研究深入探讨了139位首席投资总监、资产类别主管及高级投资组合策略师的观点,受访者分别来自81只主权基金及58间央行,旗下管理的资产总额达23万亿美元。


该研究结果显示,随着通胀及利率快速上升,主权基金正在重新考虑其宏观经济假设并相应地调整投资。59%的受访者预料利率进一步上升,已重新部署投资组合,这反映于固定收益配置持续下降,而私募市场另类投资配置则相应增加,特别是房地产、私募股权及基建。71%的受访者同意上述配置可有效对冲通胀。目前,在主权基金的投资组合中,私募资产的平均比重为22%。


X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