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信私募股权母基金社会影响力评估报告》是母基金行业内的第一份社会影响力评估报告,通过首次系统全面地探讨宜信私募股权母基金在社会影响力上的绩效,并披露相关结果,希望能够对从业人员及更广泛的社会大众深层次了解影响力评估的意义有所帮助,助推影响力因素纳入更多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策略。
7月25日,益方生物在科创板上市。钧山私募股权母基金生态圈又添利好!
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对创新企业来说,上市是新的起点,尽管上市首日经历破发,但如何看待这家企业的价值,以及上市及破发带来的思考,则是更有长期借鉴意义的。
瞄准高患病领域的未满足需求
益方生物目前最突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产品线丰富、管线进展快,并在临床上展现较好的结果。同时,在商业化上,益方生物也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益方生物在新药研发上有两大突出特点:选大品类、做差异化。
自2013年成立以来,益方生物就坚持研制全球首创(first-in-class)和最优(best-in-class)的创新新药,国际多中心开展的临床试验。
据招股书介绍,截至目前,公司的产品覆盖了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实体瘤,以及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等代谢疾病,核心产品管线均为自主研发并拥有全球知识产权,并有多个项目已经进入临床阶段或临床后期。
益方生物始终关注的是患者基数较多、治疗需求尚未满足的药物靶点。以其专注的肿瘤领域为例,从2016年到2020年,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从1,250亿元增长至1,97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2.1%。与此同时,抗肿瘤药物市场在整体药品市场的占比也从9.4%提升至13.6%。预计到2030年,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将达到6,831亿元。
在药物研发上,以肺癌治疗药物为例,在供给上,作为中国的第一大癌,国内针对肺癌治疗的靶向药物已上市多种,但大多接受过一代、二代药物治疗的患者,会在治疗后一年左右表现出耐药或突变,益方生物研发的肺癌治疗药物作为相关领域的第三代国产新药,则在安全性、有效性和价格上都有显现出明显优势。
在商业化方面,益方生物采取的做法是合作——借助全球性的销售合作伙伴来快速增强目前自身还稍显薄弱的销售能力,以此加速参与到全球协作的产业链条中。目前,益方生物已与贝达药业、辉瑞公司、默沙东公司等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实现业务合作,
上市破发的思考
遗憾的是,益方生物在上市首日破发了。
这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并不是孤例,尤其对生物科技公司而言。但需要看到的是,当前的上市企业破发未必都是因为企业本身缺乏持续经营和业绩增长的能力,例如:由于当前市场风险偏好普遍下行,这其中未盈利企业受到的冲击会更大;还有一二级市场估值差异,以及当前的二级市场针对新经济企业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投资能力和定价能力,导致新经济企业更容易被二级市场“错杀”。
当然,短期的波动和市场的起伏,并不会改变对市场的长期判断。长期来看,包括新药创新在内的医疗健康仍是长期值得布局。
以美国创新药板块历史上的暴跌为参考,可以看到,代表美股Biotech公司的BTK指数,从1992年底的阶段高点176点算起,至1995年中期的底部77点,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跌去了56%。
但熬过1995年的寒冬后,依靠重磅产品商业化成功,美国Biotech公司又在二十一世纪达到了新的高度。其中的代表性企业如安进,如今市值超过1200亿美元;基因泰克,如今市值超过40亿美元。
(数据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其实,当前的市场环境,是非常利于中国创新药企业的。
截至2022年1月4日,中国药品研发管线占全球的20.8%,仅次于美国。中国的医药研发正在快速前进。同时,自2015年,我国逐步开启了一系列鼓励创新药研发的新政策,创新药研发进入了黄金时期。
新冠疫情则进一步加速了全球各国之间的对话机制,中国创新药企业非常高效地融入到这样一个全球协作的生态体系中,成为在包括临床、研究、审批、生产、销售、BD等方面的全球创新药研发全链条中的一个重要参与者。
后疫情时代,在自身定位、创新速度、前沿技术、创新深度以及全球化等方面具备较强变革力的创新药企将具备更大的潜力优势,更有望在加速药物研发的同时,进行差异化创新。
那些追求真正自主创新、真正解决临床痛点、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的医疗健康创新企业,会有突围的机会和潜力。
此前,钧山私募股权母基金合伙人游思彤分享了他对于医疗健康领域投资机会的判断:
我坚定地认为,医疗健康是值得长期、持续布局的板块。而当下是投资医疗健康的一个很好的时机。
以生物医药领域为例,从近10年统计来看,A股生物医药指数走势与市盈率是高度相关的。目前这一板块整体估值已经回归到近10年低点,长期已经迎来布局机会。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有传导效应,相应的,随着一级市场的估值调整,医药领域的估值也逐渐颇具布局优势。
新冠疫情防疫常态化下,如何进行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思考和布局?
我们看好三大投资机会:
第一,卡脖子医疗技术创新。
以新冠疫情相关创新为例,在mRNA疫苗、特效药、检测等方面,我们与全球顶级水平仍是存在差距的。这些卡脖子或短板领域一定会成为未来创新突破的重点,也会成为国家政策扶持的重点,并有望带来好的投资回报。
第二,受疫情影响不大、且也是政策支持的行业。
从我们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CRO(医药研发外包)、CDMO(医药领域的定制研发生产)这两个领域在疫情前后受到的影响是最小的,十分值得关注。
第三,疫情防控稳定后预计会出现估值和股价恢复的行业。
这些领域的代表是医院、药店和具有很强消费属性的医疗项目,这些也将是我们投资关注的重点。
数据来源: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0118806349021928&wfr=spider&for=pc
Copyright 2009 by Creditease Corp.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10222285号-8 版权所有 宜信惠民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宜信普惠全国服务热线:
400-811-2288
瑞承全国服务热线:
95183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