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报复性消费反弹,也大可不必失望

悲观者正确,但乐观者引领成功。

抗疫3年,磨掉了很多人的信心,叠加去年众多创业者/投资机构在消费赛道的翻船,直接把市场对于消费创新的预期拉到冰点。

不过盯着当下,即使正确,也不会对未来投资/创业提供任何指导性帮助。

不如一起通过一些历史数据和事实分析,看清楚当下的中国消费处于一个什么阶段,锁定未来发展大方向,布局进一步工作…

01
需求端:宏观数据说话,消费能力存在结构性改变

先说点扫兴的,疫情过后,很多人期盼的报复性消费大概率是要落空了。直接拆数据说话。

虽然22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全年的GDP增长目标定调在了5.5%,还在增长,GNI也会跟着变更漂亮。

但实际情况是,在人均收入基础(~1.2万美元)上减去负债后(62%),消费者的平均消费能力大概只和10年前差不多。

如果考虑实际消费购买力(剔除CPI影响),可能连10年前都不如…

我们不以消费升级or消费降级的角度去解读这个问题,因为消费向来是分层的。能聊的只是主流趋势的变化...

核心变化还是负债水平的急速膨胀,中国目前居民负债率62%,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数值。

说能够继续透支确实也还能继续透支,毕竟美国居民目前负债率76%(08年次贷危机时峰值94%),对标看依然有挤压空间,说透支过度也是透支过度,毕竟中国居民储蓄率全球第一,大家从来不习惯借钱过日子…

做了个中国发展阶段与消费能力的简单统计

所以说,报复性消费的动力来自于哪里?可能出现极端变量改变现状,各位或许也会有自己的破局之道。

但我更倾向于接受当下,并以此作为未来消费能力的预期准线:消费能力已经发生结构性改变,需要接受这种式微的消费主旋律。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需要对消费市场失望,因为大机会一定是藏在结构性里的。

02

供给端:很卷,但远远没有卷到头


说点幸福的烦恼,消费赛道虽说感觉已经很卷,但确实远远没有卷到头。也就意味着,未来还有很多机会,大家还能继续卷。

为什么这么笃定?我们来举个日本市场的真实案例,以点带面去看待问题。

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品类,创口贴。在日本,被2家公司(NICHIBAN&小林制药)直接卷到天花板。

先是NICHIBAN,1918年成立的百年公司了,他家创口贴“可利肤TM”为了把消费者体验做到极致,在产品微创新上做了很多变态的细节。

除了根据伤口大小选择创口贴型号外,还根据人体关节的凹凸问题设计了贴合患部的特殊形状,保证极度丝滑的贴合度。

甚至,根据使用场景/伤口是否有浸出液/环境干燥度设计了不同的产品系列,极度人性化的对待每一个伤口…

可利肤创口贴的极致消费创新

当你在为这些微创新已经足够惊艳的时候,小林制药直接突破认知局限,把创口贴的聚集状态给突破了,整出了液体创口贴。通过喷雾,在伤口上快速干燥形成保护膜,最大程度保证了指关节的灵活程度。

小林制药的喷雾液体创口贴

一个这么成熟的品类,依然还能做出这么多微创新,更何况还有那么多不成熟的品类??回头再看中国,很多品类目前连代表品牌都没有出现,还远远不到深度互卷的程度。

所以,就消费创新卷出新高度这件事,不必高估市场一年的变化,更不必低估五年的变化,路还很长很长很长…

03
历程:看日本,正确对待历史进程中的中国消费

在中国消费市场有个大共识,消费未来会在相当程度向日本靠拢。通过看日本整个宏观社会和业态变迁背后演变的规律,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当下的进度,以及未来的一些方向。

老生常谈,三浦展的《第四消费时代》把日本消费的发展过程系统性划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自己的特征。套用这个框架看中国,有相当程度的适用性。

日本四个消费社会的框架划分

从出生率剧变看,中国正在以n倍快进的速度奔向第四消费社会。但从几个维度指标看(人口老龄化18.7%/出生率刚刚跌破1%/品牌倾向加重...),中国目前大体正在经历第三消费社会,而且是刚刚开启第三消费社会。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从第二消费社会向第三消费社会的过渡,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就是设计思维的觉醒。

因为在第一和第二消费社会,供给处于匮乏且快速丰富的状态,会有一个行业beta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必然规律,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就是涌现大量的“借鉴抄袭”。

日本当年这种恶性的竞争手段也是常态,中国并非是原创玩家。

日本高速发展阶段发生的部分抄袭事件

直到1950年代,“日本制造”受到国外大规模抵制和控诉后,才开始逐渐觉醒设计思维,并在第二消费社会的后半程,开始出现日后极具代表性的设计公司,如GK工业设计研究所(1957)、日本设计中心NDC(1960)…

这为第三消费社会能出现大量的差异化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打下了坚实基础。

再看中国,如果关注前两年消费市场,一定会看到品牌的整个市场变化。

设计开始赋能产品,很多公司甚至创业第一天就试图凸显品牌力(当然,对于这种做法不予置评…),其背后的设计公司也逐渐出圈(比如热浪),正如当年的日本…

阳光下没有新鲜事,历史只会重演。

大概率中国接下来的消费新机会,也会和日本第三消费社会类似。这个阶段主要出现了什么变化?

也是重要的结构性变化,日本1980年泡沫经济破灭后,消费能力直接断崖下跌。

消费主题从量变跨度到质变,整个市场开始出现Brandless特征,逆品牌化(撕掉标签)和注重性价比(除去高品牌溢价和高流通成本,不是纯粹图便宜)开始成为主流需求而崛起。

也是顺应这样的行业beta机会,MUJI(1980)、优衣库(1963)、大创(1972)、Seria(1987)、堂吉诃德(1978)等公司才得以迅猛发展,还有CVS和药妆店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

甚至可以看到,消费主题变化后,性价比的需求被放大,一定程度是不利于消费品牌创新发展的,因为品牌溢价正在被削弱(当然并不会消失)。

相对而言,渠道的创新机会会被放大,因为降低流通成本符合消费人群购买力的变化。

回到中国市场,某种程度也可以解释,why now,零售行业又开始面临一场迅速且重大的变革。硬折扣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后,开始在中国本土生根发芽。

文章来源:格上财富

X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