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卑该怎么办?这4种情况下家长的反应很重要!


想做而不敢做时,给信任

比如,带孩子看话剧,主持人邀请观众上台互动赢小礼物,孩子想去但是不敢,如果你说:“去呀,这有什么好怕的,你怎么这么没用。”

那多半孩子会更不敢,以后也慢慢会变成你嘴里那个胆小没用的人,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投射认同”。

反之,如果你说:“去吧,我相信你。”那孩子一定会大受鼓舞,即使这一次不敢上去,但下一次一定会更加勇敢自信。

不由得想起泰国的一则广告,叫《我不想让你得第一》。小男孩M刚进入球队时教练并不看好,妈妈对他说:“教练说你很努力,以前你都完全不会用头顶球,但是现在你时不时都能做到了......”

当孩子在训练中摔倒并因为追不上别人而沮丧时,妈妈温柔的问他:“疼吗?”然后蹲下身子帮他系上鞋带,并对他说:“没关系,努力去超过在你前面的那个人就好,一点点就可以了......”

在妈妈的不断鼓励下,M越战越勇。

在一次团队比赛失利的情况下,他想起了妈妈的话,看到了观众席上妈妈的手势,他奋力奔跑超越前面的人,用力一顶,一个漂亮的头球为团队赢得了关键的1分。

这一刻他战胜了自己,成为了自己的Superstar。

正如高尔基所说:


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



父母无条件的信任,将是孩子战胜一切的勇气。


做了没做好时,给包容

很多家长在孩子做了没做好时,会有意无意的打压贬低孩子。

比如,你上次教过孩子怎么握笔,结果孩子自己写字时,还是不会,你着急的一边说一边上手:“哎呀,我不是教过你吗?你这不对,你应该这样......”

这个时候你的话语和示范,无疑是在雪上加霜。

反之,如果你在孩子做了没做好时,能对他说:“没关系,你再试一下。”孩子感受到了你的包容,他会更愿意去挑战,才能越挫越勇。

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在论述父母该如何回应孩子的需求时,提出的一个理想化的状态,叫「不含敌意的坚决,不带诱惑的深情」。简单来说就是:无条件的爱,但是有边界。

泰国一个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公益短片,名为《豆芽引发梦想》。

短片中的小女孩J和妈妈一起在菜市场卖菜,她盯着另一个摊位的豆芽看得出奇。她问妈妈:“为什么那个摊位生意这么好?”妈妈说因为只有一个摊位卖豆芽,J接着问妈妈:“我们也可以种豆芽来卖吗?”

大多数父母,此时可能会说:“你想什么呢?豆芽是你想种就能种出来的吗?”但是J的妈妈只说了4个字:“可以试试。”

尽管妈妈识字不多,对生物科学知道的更少,还是和孩子一起从书里寻找知识;尽管家里的经济已经捉襟见肘,几次尝试失败,妈妈依然鼓励孩子再试一试。

妈妈无条件的爱,最终让她们成功培植出来了新鲜的豆芽,也让小女孩的梦想破土而出,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科学家。

正如《无条件养育》中所写:



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需要任何意义上的回报,它只是一个礼物,是所有孩子都应该得到的礼物。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无条件被爱,快乐的成为更好的自己。


有点小进步时,给看见

在管理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霍桑效应」,它是指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努力或绩效上升的情况。

每个人都渴望被看见,无回应之地便是心灵的绝境。

如陈奕迅在《浮夸》中唱道:



我含泪发誓,各位必须看到我。情爱中、工作中,受过的忽视太多,自尊已饱经跌堕,重视能治肚饿......



在自体心理学之客体情绪经验中说,当人在不能被很好回应的环境中,那即是精神之死亡或者停滞之地。

也就是说不被看见,不被回应的人,精神是死的。

纪录片《零零后》中有一个“小恶霸”池亦洋,他精力充沛,导演张同道曾形容他是自己“钻进镜头”的。

有一次他抢了别的小朋友的棍子,被老师批评后,恶狠狠的对小朋友们说:“以后你们谁再说,我就把你们打成肉泥。”

这样一个孩子,也引来了家长们的集体抵制。

幸好,他的父母和园长发现,池亦洋虽调皮,当小伙伴发生矛盾时,他却可以很轻松的调解。

最后,经过父母和老师的引导,他还是偶尔会打人,但是成了那个带领男孩子进步的“孩子王”。

他的努力被看到了,也逐渐的找回了自信。在不断尝试下,还成功找到了自己的热爱。一步步努力走出了国门,登上了橄榄球国际联赛的舞台,成了一名优秀的运动员。

每一个生命都需要「被看见」。

因为被看见,我们感受到被重视,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因为被看见,我们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暖,从而知道自己是被爱的;因为被看见,我们体会到难以忘怀的深情,从而想要加倍努力;因为被看见,我们知道我们不是一个人。

正如心理学家鲍尔比所说:“爱就是用心观察、温柔注视”。

愿每个孩子都能被看见, 都能被父母眼里的光照亮,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模样。


持续行动时,给陪伴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表明:



每个人的身体里存在不同的智慧,只有发现孩子的天赋,并因材施教才能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也就是说每个孩子都有天赋,而父母的责任在于发现并支持。


纪录片《小小少年》中,有一个在云南小山村的猪肉店跳芭蕾的小姑娘。

她叫小云,每天凌晨4:30她就要起来和妈妈一起卖猪肉,客流高峰过后小小的店铺就成了她的练功房。压腿、开肩、小踢腿、跳跃……

妈妈没上过什么学,更不懂芭蕾舞。但是,当她察觉到女儿天赋和热爱时,第一反应就是:支持她帮助她。

只要闲下来,她就找来视频陪女儿一起学习,帮她压腿数拍子。

妈妈说“我就看别人妈妈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只要孩子喜欢,大人肯定要帮她”。

常年在外跑长途的爸爸,也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支持着女儿。没有钱,他就带着云儿一根根的搬运木头,亲自动手搭建了一个简陋的练功房。

芭蕾需要天赋,也需要专业的指导。

为了不蹉跎女儿的天赋,让她得到更专业的学习,妈妈到处帮女儿印发简历找老师,逢人就拿出手机里的视频介绍。

就在这样看似笨拙的“大海捞针”,通过驾校老师,她成功帮助女儿找到了命中的伯乐,北京舞蹈学院的老师——关於、张萍夫妇。

戴维·埃尔金德说:



孩子们最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对父母很重要,永远都被爱围绕。



进入专业训练后,云儿吃尽苦头,一度萌生退意,不善言辞的妈妈问她:“你以后还想在家养猪吗?”云儿心里清楚的知道,自己不想。

于是,在爸爸妈妈的支持下,她咬着牙坚持下来了,最终走上了央视的舞台。

当孩子为了梦想持续努力时,最好的爱就是“我一直在你身边支持你”。

比如《小欢喜》中的方一凡,他喜欢舞蹈想要参加艺考,被妈妈拒绝后,爸爸偷偷的帮他找了老师,并做通了妈妈的工作。

更是每天早出晚归亲自往返几个小时,接送他去上课。功夫不负有心人,方一凡最终成功考上南京艺术学院。

爸妈的全力托举,将是孩子一生勇往直前的底气。


写在最后

德国心理医生斯蒂芬妮•斯塔尔认为儿童不自信,主要与父母的早期教育有关。孩子会通过父母的态度,来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并逐渐内化成自己的自我评价。

每个孩子都如同一粒种子,父母需要不断挖掘他的内在觉醒力,给他阳光雨露,他们才能茁壮成长。

以上四个场景,你的支持和陪伴,将化作阳光雨露滋养他们的心灵。

文章来源:樊登育儿号


X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