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多个孩子的爱,怎么“一碗水端平”?

最近十年里,二胎、三胎在新生儿总数的占比增加。这让多孩家庭中的子女们,获得了通过手足之情学习人际关系的体验。


但另一方面,妈妈们也有各种苦恼:

“我也想一碗水端平,可是做不到”
“我想对每个孩子一视同仁,可还是偏向一个”

首先,从“公平”“平等”的角度来看,父母的爱、时间、金钱等不可能“平均分配”给每个孩子。

孩子有各自的不同需求,需要父母照顾的程度也不尽相同,他们的追求各异,想走的路也千差万别。

有的孩子希望父母多多陪自己,也有的孩子早就不愿意黏着父母,希望自力更生;有的孩子离开父母的百般呵护就无法找到人生道路,也有的孩子能够轻而易举地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

孩子因人而异,各有千秋。在需要父母的时候,父母给予相应的帮助,这才是真正的“平等”、真正的“公平”。

“这个孩子管了三回,那孩子同样也得管三次”,没有这个必要。

就拿吃饭和喝牛奶来说,每个孩子的需求量不一样,你让饭量大的孩子和饭量小的吃一样多,那才叫不公平呢。

不管有几个孩子
每个孩子都当独生子女看待

首先,父母应该对每个孩子的特点了如指掌,琢磨和欣赏他们的独特之处,而不是比较他们的优劣。

孩子各有不同,但每个都值得父母完整地疼爱。父母与孩子一对一的时间也必须得到保证。父母的爱和想法,在与孩子一对一的情况下才容易沟通。

孩子需要父母单独听取自己要求的时间,我称之为“独子时间”

比如父子(父女)俩、母子(母女)俩一起吃零食什么的。在这个时间里教给孩子一些事情,让他懂礼貌之类,孩子很容易听进去。

而几个孩子一块儿围着父母的时候,他们的各种要求会蜂拥而至。如果几个孩子同时跟父母说话,父母只能着急忙慌地同时听,必然有孩子被忽略。

就像鸟妈妈给雏鸟喂食。

当雏鸟有好多只,只会争先恐后地张开小嘴,嗷嗷待哺时,鸟妈妈只会保持气定神闲,她不会呵斥雏鸟们“别吵了!叽叽喳喳真烦人”,而是把食物依次喂到雏鸟嘴里,然后展翅而飞去捉虫子。

经典场景一
“兄弟俩天天吵架,烦透了”

问题描述:

上下相差两岁的儿子天天吵架,吵得我都懒得管了。

比赛陀螺输了吵、借玩具被拒绝吵、坐飞机谁靠窗也要吵……

先哭的基本上都是弟弟,他遭到哥哥嘲笑后,更会闹起来没完,越发哭得昏天暗地。我也不能眼睁睁看着弟弟一直哭下去,所以经常吼他们:“别吵了!”

另外,兄弟俩相互之间毫无谦让之心,我不得不介入,可又不知道他们应该谁让着谁。他俩倒是从来不下狠手,我是不是应该作壁上观,让他们自己解决?

——4岁和6岁男孩的妈妈


解决思路:

这类兄弟吵架不涉及原则问题,属于一种“体育活动”,没有好坏对错。家长妄加道德准绳,只能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父母的任务就是宣告比赛结束,无须介入或仲裁。

很多时候,吵架是孩子们的娱乐活动,对于吵输的一方,父母没有必要过度安慰。当然,吵赢的一方也不能予以表扬。父母的任务就是当裁判,但这种裁判不评判孰优孰劣,而是监督比赛过程,宣布比赛结束。


接下来,父母要让孩子平静下来,换一下心情。橄榄球称比赛结束为“No side(没有敌我之分)”,兄弟吵架也应该适用这种精神,“赛事”一旦结束,两人依旧是好哥俩。

“对方已经哭了,还要笑话人家”,这属于游戏结束后的人身攻击,所以家长要提醒他们:“好啦!别没完没了啦!”

如果孩子仍然不听话,大人也不要批评,最好找个由头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换个心情。

多孩家庭中,孩子们会比独生子女更快速地学会“顺其自然地和好如初”,这一点有举足轻重的价值。
经典场景二
“给女儿们买东西,总不能让她们都满意”

问题描述:

我家是仨女孩儿,可能是因为她们相互只差两三岁的原因,买东西的时候她们肯定起口角。

比如,我让她们各选一样不同的,可奇怪的是,三个人偏偏都选同一种。结果就是,我家东西很多都是一式三份。

我让她们买不重样的,大家换着用,可谁都不愿意

还有,下面两个小的出生月份相同,一起买生日礼物的时候,老大肯定趁机揩油,非得给她也买点儿什么不可。我也想断然拒绝,可最后总是拧不过她……我听说“孩子跟父母要东西,经常是因为父母关心不够”,真是这样吗?

——5岁、8岁和10岁女孩的妈妈


解决思路:
在给孩子买东西的事情上,每个家庭最好制定一个规则。

我个人认为,让某个孩子委曲求全未必是好事。

因为即使是成年人,我们也经常觉得:别人挑的东西总是莫名其妙地吸引人。

不过,家长有必要制定一个方针,比如某天不买东西,价格上限是多少。如果说好了“今天每人买一样”,那么即使三个孩子都选一样的,家长也要认可。突然让她们“买一个轮换着用”,她们不会心悦诚服。


关于生日礼物这件事,严格说来,“11月生的11月给礼物,4月生的4月给礼物”,这种想法也没错,只是想让孩子理解这一点,似乎并不容易。

我觉得,既然孩子认为不公平,那就同一天送给他们生日礼物吧,无所谓的事!但是我有言在先,11月要礼物的话,圣诞节礼物就没了。

当然,各个家庭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规则,如果您希望“礼物一年只买一次”,那么也可以和孩子们约好,“姐姐过生日的时候,你们也想收礼物的话,那你们过生日的时候就只有蛋糕啦!”

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大人孩子都一致同意就行。
经典场景三
“姐姐一个劲儿地打扰弟弟玩!”

问题描述:

最近,姐弟俩终于能玩到一起了,但是姐姐总搅和弟弟,弟弟说多少遍“别别别!”“你走开!”她都充耳不闻,最后惹得弟弟动手打她,两人干一架。

“小的干扰大的”我倒是经常听说,我家孩子怎么是“大的惹小的”?

我绝对不是一味地批评大女儿,她表现好的时候,我也可劲儿夸她。

——一对姐弟的妈妈


解决思路:
大的不能让着小的,有着情非得已的理由。家长首先要多疼爱老大。

大的对小的不能保持友爱,这种情况很常见。通常,一直以来都是独生子女的老大,看到弟弟妹妹出生,都会觉得爸爸妈妈被抢走了,当然会吃醋、心有怨气,从而对小的刻薄。

因此,老大会容易做出一些出格的事,就是因为她觉得妈妈的视线总是放在弟弟身上,这实际上是她欲求不满的表现。

家里有老大和老二的情况下,他们的关系往往都存在这种倾向,这时家长有必要优先考虑老大。遇到什么事情都先可着“姐姐”来,渐渐地她就会谦让弟弟了。

表面上看似重视老大,实际上这是我们培养姐弟情深的一种育儿策略。


小结


父母的爱、时间、金钱等不可能“平均分配”。在孩子需要父母的时候,父母给予相应的帮助,这才是真正的“平等”、真正的“公平”。


孩子需要父母单独听取自己要求的“独子时间”


多孩家庭中,孩子们会比独生子女更快地学会“顺其自然地和好如初”。


在给孩子买东西的事情上,让某个孩子委曲求全未必是好事。


家长首先要多疼爱老大,而不是一味强调“大的就得让着小的”。


文章来源:高途教育

X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