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银行”来了!未来,时间能存还能花?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到2025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养老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根据《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显示,作为社会养老支柱的基本保险养老基金可能在2028年首现负数。报告同时指出:到2035年基本保险养老基金有耗尽累计结余的可能性。


图片来源:《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


面对养老难题,时间银行作为互助性养老的一种新模式,逐渐走入了大众的生活。


什么是时间银行?


“时间银行”类似于普通银行,只不过普通银行存的是钱,时间银行存的是时间。


简单来说:人在自己时间和体力比较充裕的时候为人服务,等到自己有需要的时候,可以让别人为自己服务。


像是献血时给你发的献血证,达到相应次数后,可以免费/优先用血。



其实“时间银行”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


早在19世纪,欧美空想社会主义者就提出了用“劳动时间”代替货币的劳动交换方式。不过那会儿还只是一个概念,没有落地。


真正落地是在1980年,美国耶鲁大学法学博士埃德加·卡恩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基础上最早提出了“时间银行”的概念。



“时间银行”它的实质其实是以借助中介,通过对服务时间进行量化,从而实现延期支付劳动成果的目的。


“银行”中的“时间”,可以是货币,甚至是期货,毕竟前后几十年人类成本也在变化,在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时候付出劳动,在成本高的时候进行支取,“风险对冲”意味明显。


多地试点时间银行


目前,时间银行已经在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全球已经有超过1000个“时间银行”组织,而依照国情的区别,各国机构设置的特色也有所不同。


瑞士:低龄老人陪护高龄老人

2012年,通过瑞士政府发起,联邦社会保险部开发,联合当地教会、妇女会、红十字会、老人服务机构、居家服务组织等成立的“时间银行”,主张由低龄老人(60岁)对高龄老人(80岁)进行陪护,提供的服务包括驾驶服务、陪伴做饭、文书处理、家事帮助、休闲活动等,范围控制在圣加仑市市内。

日本:可兑换可转移

NALC作为民间组织,规模接近三万人,提供的服务以拓展文化类项目为主。同样是通过记录现时的服务时间换取将来的被服务时间,不同的是自己的时间可以转让给父母、配偶及子女,从本质上更接近于真正的“资产”。


在2018年上半年,民政部明确将“时间银行”纳⼊全国居家社区养⽼服务改⾰试点范围,并争取在试点的基础上建⽴能够在全国推广的运行模式。


目前,上海、南京、杭州、北京、广州等城市已经引入“时间银行”这⼀社区养老概念。与此同时,青岛、江苏、上海、北京等地相继出台了“时间银行”相关护航政策条例。


年轻存时间,年老享服务,时间银行志愿服务目前正渐趋走向社区常态化。


《习近平时间》栏目曾评价:时间银行不仅实现了互助养老,爱心循环,成为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补充力量,也为发展互助性养老探索出新的路子。


时间银行养老靠谱吗?


目前,时间银行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时间银行”规模小、网点少、异地壁垒多,以致服务提供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匹配对接难、异地“存取”难。


二是服务提供者数量不足、结构单一,未来支取风险大。


三是服务内容单一,专业化程度低,难以涵盖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人的全面照顾。


四是“时间币”换算标准相对简单,不能体现出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的差异,且各自为政,难以转移接续。


对此,瑞承家办保险产品中心认为:晚年生活,不仅需要照料和陪伴,还要有品质、有尊严,仅靠时间银行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保证未来养老支出需求得到满足,我们可以选择具有稳定现金流功能的年金保险,以及高现价高保额的终身寿险等产品进行灵活配置满足自身养老需求。


提前准备科学规划,实现“自由养老”。

X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