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有效期只有10年:教育一旦过期,就会成为终身遗憾

前段时间,看了一场关于“家校社共育”的公益直播。


其中一位嘉宾的话,令我备受启发。


他是张锦庭,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同时,也是一位有着28年基础教育经验的小学校长。


(右边,张锦庭)


在直播中,张锦庭校长表示:


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成效就像打在食品包装上的标签,是具备“有效期”的。


3岁前,“最有效”;6岁前,“有效”;10岁前,“次有效”;等到了12、13岁,父母的权威也就基本“失效”了。


而3岁到13岁,这10年,正是孩子性格塑造的关键期,也是父母教育的黄金期。


一旦错过,花再多的金钱和时间都无法弥补。


所以在此期间,父母一定要注意以下三点——


01

  • 0-3岁,父母是照顾者,要建立依恋。


经过多年的调研,张锦庭校长发现:


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而言,3岁前,妈妈的重要性高达90%。


这时候,孩子与妈妈几乎是共生的关系。


如果在这一阶段,孩子能够得到妈妈温柔的照顾,他就会感到舒适与满足,并建立起最初的安全感,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但如果,父母早早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成功率就只剩14%。


著名心理学家哈里·哈洛曾做过一项著名的“恒河猴实验”。


研究人员将刚出生的小猴子,分别交给两位“妈妈”:


一位“妈妈”是用冷冰冰的金属丝网制作的;


另一位“妈妈”则是由软绒布和海绵包裹着木头制作的。


结果发现:


尽管金属丝网“妈妈”身上挂着奶瓶,但小猴子还是更愿意跟没有奶水的软绒布“妈妈”依偎在一起。


哪怕要喝奶了,也依旧抱着软绒布“妈妈”,只将头凑近奶瓶。



这是因为软绒布“妈妈”更接近真实妈妈的触感,能够让小猴子获得更多的安全感。


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


当小猴子受到惊吓后,会立刻奔向自己的软绒布“妈妈”,并在对方的怀里逐渐平静下来。


而那些无法接触软绒布“妈妈”的小猴子,则会立刻瘫倒在地,疯狂地抓挠自己,不断地撞击头部、大声尖叫等。


看起来,就像精神病院的患者发病了一样。


它们即便后来回到了猴群,也难以恢复和其他猴子之间正常的社会交往。


通过这项实验,哈洛证明了:对刚出生的孩子而言,他们所需要的绝不仅仅是食物。


母亲的爱抚、接触和心理上的关怀,才是一个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的保障。


0-3岁,是一个孩子建立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黄金期。


虽然孩子长大后,几乎会失去这一时期的全部记忆。


但父母每一个温暖的拥抱,每一次轻柔的抚慰,都会深深地渗入孩子的骨髓,成为孩子成长的养料,决定着他一生的幸福。


斯坦福医学院发布的一项最新研究就表明:


如果母亲能在孩子0-3岁时花更多的时间陪伴他,孩子不仅能获得更多情感上的安全感,而且能承受更多压力,并调节自己的情绪。


等他长大后,也能理解他人的社交暗示,拥有更高的情商,与他人建立更亲密的联系。


所以,作为父母,在孩子3岁前,再苦、再难、再累,也一定要把孩子带在身边,给孩子提供充沛的心理养分。


02

  • 3-12岁,父母是教练,要建立规则和榜样。


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一种说法:


“在孩子面前,父母要学会放下架子,跟孩子做朋友。”


然而,张锦庭校长却在直播中说:


“教育的过程,就是寻找‘重要他人’的过程。


所谓‘重要他人’,就是那个让孩子‘又敬又畏’的人。”


“小学阶段,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需要很强的引导性,家长在这个阶段要成为孩子的‘重要他人’,实施‘权威型教育’。”


在最该给孩子立规矩的年龄,把撒手不管当成静待花开,把纵容溺爱当成爱的教育。


却不想,失去权威的爱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毁了孩子,也伤了自己。


“河南都市频道”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闻:


一个13岁的男孩,因为沉迷游戏,辍学在家。


妈妈担心他长时间对着屏幕,会损害身体,就偷偷断了他的网。


谁知男孩从房间出来后,二话不说,照着妈妈的脸就是几记响亮的耳光。


爸爸见状,问他怎么能动手打妈妈。


男孩冲进厨房就拿起一把菜刀,扬言要砍杀父母。


没办法,夫妻二人只得仓促报警。


然而,通过采访才知道,孩子身上的问题,家长都要负一半的责任。


一直以来,父母对男孩的态度都是包容至上的:


想玩游戏就玩游戏,小学没念完也没关系。


爸爸在儿子面前,甚至不敢说一句话,不敢做一件事。



正是父母的软弱,让自己彻底失去了权威,也把孩子惯成了无法无天的逆子。


其实,就像《规矩和爱》一书中写的:


“在没有规矩的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敬畏;在没有爱的规矩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自卑。


只有在规矩和爱中长大,孩子才能学会自信与谦卑。”


在孩子3-12岁期间,父母一定要做权威型教练,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成为足以影响孩子一生的重要他人。


比如,平日里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比如,立好规矩就坚决执行,绝不会因为孩子的哭闹、脾气一而再、再而三地妥协,朝令夕改;


再比如,同一件事不能妈妈说“不行”,爸爸却说“可以”,而是要让家里只有一个声音……


只有小时候给孩子“扎针”,长大后,孩子才能长出一双能够自由飞翔的“翅膀”。


03

  • 12岁以后,父母是朋友,要学会尊重和放手。


最后,张锦庭校长还建议:


当孩子进入初中后,父母要实施“民主型教育”,和孩子进行平等对话。


作家刘墉曾在书里讲过自己与儿子的故事:



中学时代,儿子刘轩极度叛逆,学习一塌糊涂,还一度将考过零分的赛车手舒马赫当成自己的偶像。


面对青春期的儿子,刘墉没有用暴力镇压他,而是和儿子约定:


如果儿子也能在答满试卷的情况下考零分,从此以后,自己就再也不干涉儿子的学业。


一开始,儿子很高兴,觉得只要瞎蒙就行了。


直到后来,他才发现:


考零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是需要知道所有题目的正确答案才可以。


这一刻,儿子才终于明白了爸爸的苦心,不再与他针锋相对。


后来,儿子通过努力学习考上了哈佛大学。


还成了知名的作家、主持人。


看到儿子的成长,刘墉很是感慨,他意识到: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最忌讳的,就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简单、粗暴地贬低孩子的偶像和喜好。


而要努力成为孩子的“战友”,以和善、坚定、尊重的态度,和孩子站到一边。


这是因为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孩子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


正如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说的:


“十几岁的孩子对不请自来的关注和建议感到愤怒,他们会努力让自己显得成熟、独立和自主。”


这时候,如果父母再用对待小孩子那一套,威胁、恐吓,甚至打骂,多半会发现不管用了。


只有把孩子当作平等的大人来对话,才可能找到突破的关键。


在一档节目中,演员邓超回忆起自己的青春期,说“我叛逆到令人发指”。



当时,他染头发、打耳洞,还经常离家出走。


一开始,爸爸总试图用暴力“打醒”他。


直到有一次,邓超离家出走半个多月,只身一人跑到广州的一家歌舞厅打杂。


为了不再失去自己的儿子,爸爸决定换一种教育方式,把邓超当“哥们”,看到儿子喜欢跳舞和表演,就鼓励他考中戏:


“试试看,万一走狗屎运呢?”


“如果不行,咱们就当逛逛北京,看长城去!”


而邓超,也渐渐收拢了身上的“刺儿”,重新接纳了父母。


其实,每个孩子到了青春期,和父母都必有一战。


如果孩子赢了,是喜剧;如果父母赢了,是悲剧。


所以,我们要做的,从来不是赢了孩子,而是赢得孩子。


04


日本早期教育鼻祖木村久一曾提出过一个“潜能发展递减法则”。


在他看来,如果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合理教育,就有可能挖掘到孩子100分的潜能;5岁开始会降至80分;10岁开始则降至60分。


同时,这一法则还具有两大特点:


一是教育开始得越晚,孩子最终发挥出来的潜能就越少;


二是不可逆转,一些能力如果在特定发展期没有及时开发,就可能会被永远埋没。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作为孩子的养育者,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握好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期。


在幼年时,给孩子爱与陪伴;在少年时,成为他们的榜样和权威;在青年时,学会放手和尊重。


文章来源:洞见

X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