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信私募股权母基金社会影响力评估报告》是母基金行业内的第一份社会影响力评估报告,通过首次系统全面地探讨宜信私募股权母基金在社会影响力上的绩效,并披露相关结果,希望能够对从业人员及更广泛的社会大众深层次了解影响力评估的意义有所帮助,助推影响力因素纳入更多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策略。
A股正迎来一场最大规模的退市风暴。
截至6月8日,已有42家公司收到终止上市决定,远远超过2021年全年退市公司数量总和。资本市场的“优胜劣汰”正加速进行。

史上最大规模退市潮来袭
2022,是“最严”退市新规落地的第二年。自4月底2021年报收官以来,沪、深交易所均加快了退市节奏,退市公司累计达42家,甚至出现一天 6 家企业同时被退市的罕见一幕。

从过往数据看,2019到2021年退市数量分别为10、16、20家,同比增速分别为100%、60%、25%,而2022年的现有退市数量已是去年的2倍。
退市新规实施以来,各类型退市案例不断增多,多元化退市渐成常态。
2018年以前,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是企业退市的主要原因。但从今年的数据来看,交易类指标退市、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及因“非标”审计意见退市案例开始增多。
如今年有27家公司退市与“非标”审计意见有关,其中更有10家*ST公司,“审计意见类型”成为其触发退市的唯一指标。
专家表示,A股退出渠道愈发畅通,投资者“用脚投票”,将进一步倒逼公司优胜劣汰,加速完成市场自我净化。
退市频发,A股怎么了?
A股“只进不出”的顽疾,多年来深受股民诟病。
1980 年至 2019 年期间,美股年均 IPO 公司数为 419 家,年均退市公司数为 455 家,淘汰的劣质公司数量远高于上市公司。
反观国内,近年来A股每年大约有300到500家企业上市,目前总量已达4800余家。在实行注册制改革前的近30年间,真正被退市的公司数量不到80家,年均退市仅不到3家。
退市的不畅通,一方面资源难以得到有效配置,一方面投资者权益也无法有效保护。退市制度的市场化、常态化、法治化早已是大势所趋。
有业内人士认为,A股至少应该保持每年30至50家的退市数量,才能有效发挥资本市场大浪淘沙的功能。
除了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也加快了企业退市的步伐。

2020年12月,沪深交易所发布了“退市新规”,全面完善了财务类、交易类、规范类、重大违法类等4类强制退市标准。
2022年4月29日,证监会发布并实施《关于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后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了上市公司退市后监管工作,退市情形更加健全,退市效率大幅提升。
自2020年底退市新规出台,当年如有上市公司财报触及退市新规相关情形,在2021年就会被实施*ST,如果2021财报数据仍不达标,就会在2022年被强制退市。
因此,今年企业扎堆退市也得益于退市新规的威力彰显。
退市潮释放两大重要信号
有效的退市制度是股市的“净化器”,优胜劣汰、有进有出,才能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良好生态。
目前这一波退市潮给投资者带来两大信号:
1、市场去散户化趋势明显
A股市场常有“炒差、炒壳”的不良风气,因为A股2亿投资者中97%为个人投资者,追求短期暴富,投机氛围浓重,而" 快进快出 " 的上市与退市机制无疑将劝退一大波投机散户。
对标美股来看,中国目前的情况和实行注册制之前的美股极为相似。1945 年,美股散户在市场占比超 93% ,而到2018 年,美国个人投资者占比已不足 6%,机构投资者占比高达93.2%。

数据来源:美联储 海通证券 截至2018年中
注册制下,上市退市更加通畅,中国股市去散户化的进程也将逐步加快。
2、与机构投资者同行将成必然
尽管散户贡献了90%的成交量,但近七成的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机构投资者才是赚钱的主力军。
随着注册制的推行,上市门槛大幅降低,上市公司数量还将持续快速增加,个人投资者缺乏专业投研能力和系统投资框架,有效甄别优质公司将愈发困难。
尽早与机构投资者同行,才能真正享受资本市场的发展红利。
Copyright 2009 by Creditease Corp.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10222285号-8 版权所有 宜信惠民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宜信普惠全国服务热线:
400-811-2288
瑞承全国服务热线:
95183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