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落地,这个两万亿赛道值得关注!

商业航天的万亿蓝海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出差三人组”在太空生活六个月后平安回归,象征着中国航天技术取得了又一新的成就。


随着神舟十三的落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航天科技赛道,加上国内商业航天领域政策逐渐放开,吸引诸多来自航天系统的科研人员“出圈”创业。


神舟十三是落地了,但我国的商业航天却发展起来了。


2015-2020年商业航天行业市场规模由3,764亿元增长至10,20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2.09%,其中2020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22%。


随着我国航天技术逐步提升以及下游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商业航天市场将逐步完善,预计到2024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达到24060亿元。

为什么发展商业航天

01

主力军&生力军

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航天科技在维护国家竞争力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能否有效的执行国家战略和任务,是航天科技发展的重要使命。


但是航天发展不仅要有国家牵头的主力军,还要有商业航天发展的生力军。


当商业航天这支“生力军”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将反哺国家战略和竞争优势的打造。


为何?


因为,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规定,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的使用权采用“先到先得”的竞争方式获取,从而造成“先占永得”的局面。


为此,不仅要靠“国家队”进行战略布局,也需要商业航天企业在竞争中发挥作用。


例如,美国就以商业模式开展月球、行星资源的商业开发等。

02

带来产业集聚

从整个产业链角度看:商业航天主要分为上游的基础设施、中游的产品集成和下游的应用服务。


上游的基础设施简单可以分为:火箭制造发射、卫星制造运维,以及相关的配套服务。


中游为软件平台、数据产品、系统集成和终端集成。


下游主要有卫星组网、点对点运输、太空旅游、深空探测等方面,按用途主要分为通信、导航、遥感三类,应用前景广泛,市场潜力巨大。


可以说,整个商业航天的产业链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03

人才整合和技术创新

产业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航天科技人才的聚集,还会有大量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媒体、娱乐等各个产业领域人才的汇聚,不同科技领域人才的汇聚意味着可以激发更多技术创新的可能,不断产生更多乘数效应。


尤其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增材制造等新技术的融合创新,为航天科技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有利支撑。

商业航天发展现状


民企百花齐放

公开信息显示,到2020年底,全国有注册航天企业318家,其中卫星应用领域134家、卫星制造领域84家、卫星运营领域48家、卫星发射领域47家,呈现出主体多元、模式多样的竞争格局。

国内已涌现出以蓝箭航天为代表的诸多民营航天科技企业。


蓝箭航天是国内最早成立的致力于中大型运载火箭研制的企业,是目前国内唯一、世界第三家同时掌握百吨级液体火箭发动机和中大型液氧甲烷火箭全部关键技术及研制保障能力的民营企业,其自主研制的朱雀二号液体火箭为国内首款采用液氧甲烷推进剂的低成本液体火箭,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空白。


在航天科技领域,宜信私募股权早已布局,捕获一众例如蓝箭航天一样的优秀企业。

02

赛道持续火热

虽受疫情影响,商业航天依旧热度不减。


融资金额大幅增加,2020年首次突破100亿元人民币,相较2019年增长了61.21%。并且有大约46%的商业航天融资流向了卫星发射领域,约33%的商业航天融资流向了卫星制造领域。


对于商业航天的赛道,资本方依然保持密切关注。

03

发展空间很大

根据胡润研究院《2021全球独角兽榜》,2021年全球有1058家独角兽企业。商业航天作为新兴产业,全球仅有8家企业上榜,并且全部来自美国或中国。


商业航天以前沿技术为驱动,后期应用前景广阔,整个行业的发展空间极大,目前还处于蓝海,因此之后更可能诞生众多的“独角兽”企业。

梦想与商业的结合

在未来,商业航天将会有更多想象空间,由于商业航天领域目前仍处于一片蓝海,是由有冒险精神的开拓者大显身手才能实现更多商业价值。


太空梦想与商业利益的结合,以及技术创新本身带来的丰厚利润回报,必定还会激发了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到商业航天的创新当中。


投资人也可以用私募股权的方式,参与太空商业浪潮。





X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