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未来30年的路径越来越清晰

一、今天的中国经济


1.今天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时代


① 技术是未来创新模式的核心竞争力


今天很多人都在问,中国经济向何处去?其实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十几二十年前,那些做生产性创新的企业当时很寂寞,但他们不做套利,不做价差,不做资产负债表扩张,坚持投到从未来看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上,笑到了今天。谁在这方面更早发力,谁在今天就能有收获。


今天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时代。一个企业的价值最终是由企业家内心的逻辑和未来发展的潮流方向是否一致、是否相互关联决定的。


② 价值创造的根本逻辑


整个中国经济和投资的基本逻辑,正在从负债驱动型的资产升值、追逐套利、寻租、价差的扩张逻辑,走向以生产性创新和竞争力为主导的价值创造逻辑。


由于中国城镇化率还只有60%多,存量商品房有两三百亿平方米,每年即使更新3%、4%,也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所以房地产还是有发展的空间,还是一个大行业。


但是从大逻辑来看,从各类金融机构对于房地产开发贷以及居民按揭贷款的上限“封死”,可见中央已经下了决心,就是金融资源对房地产的支持有了一个明确的天花板。


中国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已经比欧盟平均水平高,金融资源不能再更多地用于与资产负债表扩张相关的东西。


201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已经拉响了警报,提出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和防风险等等。那一年有些房企的骄傲达到了历史峰值,后续还接着扩张资产负债表扩张,现在就难以为继。就算做的再大,无非意味着将来倒的时候占地面积比较大。


这就是企业发展逻辑错误导致的后果。


2.目前中国经济的三个问题


中国经济肯定是有问题的,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了三条:


① 需求收缩


中国人均GDP是美国的1/6,按道理需求已经还很大,但开始收缩了。


② 供给冲击


从过去一两年出口高增长来看,冲击供给主要并非外因所致,应该更多找内因。比如政策叠加导致的“合成谬误”。


③ 预期软弱


中国经济有问题,有些并非经济本身的问题。中国经济不能靠隔三差五的座谈会去鼓劲,而应该让企业家和市场经济主体有预期、有信心,愿意沿着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去发展。


二、国运大逻辑及企业家责任


1.中国大周期背后的逻辑


① 国运周期与“十四五”规划


过去几十年,从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来看,可谓“十倍速增长”,1978年占1.7%左右,2020年占全球17.4%。


1978年中国GDP占美国的6.5%,2001年是美国的1/7,2008年是其1/3,2016年美国大选,中国GDP是其60%左右。大选后四年美国开始打压中国,但目前中国GDP是美国的3/4左右,不降反升。


接下来几十年,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来看很清晰,接下来三个五年计划从2021年开始,目标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后再有三个五年规划,成为世界现代化强国,实现伟大复兴。


从未来战略导向看,强调高质量发展、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扩大内需、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对外开放、大循环,并没有掉头和转向。


但是在这个大周期里,也可以看到一些明显变化,比如地产去金融化、医疗去市场化、教育去资本化、媒体去非公化、互联网平台去垄断化、媒体去流量化、娱乐去庸俗化、中小学生去网游化。


大周期里的逻辑变化也需要高度重视。


② 共同富裕背后的逻辑


过去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现在也强调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后面那句话也许更加重要。追求共同富裕是有社会基础的,因为现实情况是我们国家2/3的人月均收入在三千块钱以内。


去年有几个月,网上针对某家上市公司及其创始人开展巨大争论,把企业界曾被公认为教父级的人物在网上群殴。很多群殴都不顾事实和逻辑,但确实说明了民情的变化。


因此今天企业家无法回避社会和民众的吁求,无法回避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我接触过一些供应商,他们说外企是60天准时付款,而中国企业是6个月付款,还是商票,有时还拖延。这就是对利益相关方的不负责任。


现在做企业只想赚钱而缺乏利益相关者意识是走不通的。一旦被社交媒体曝光就是社死,无论谁,无一例外。


中央对共同富裕的诠释是辩证的。


一是鼓励勤劳创新致富。


二是坚持基本经济制度。


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强调先富带后富、帮后富,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靠偏门致富不能提倡,违法违规的要依法处理。


三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政府不能什么都包,重点是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即使将来发展水平更高、财力更雄厚了,也不能提过高的目标,搞过头的保障,坚决防止落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


四是坚持循序渐进。


同时也提出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比如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资本性所得管理,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改革,加大消费环节税收调节力度,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


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坚决遏制权钱交易,坚决打击内幕交易、操纵股市、财务造假、偷税漏税等获取非法收入行为。


这些精神必须全面领会,共同富裕既不是劫富济贫,但为富不仁肯定也是不行的。


③ 政治意识与合规监管


过去很少讲国家安全,现在国家这方面意识很强。


过去强调开放,现在也强调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过去强调和谐社会,现在也强调伟大斗争。


过去强调促进发展放第一位,现在有些文件是监管规范放在第一位。


2.政策变化与内涵


改革开放的总线路大方向没有变,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没有变,但是内涵有所调整。


比如过去讲改革,更多是放,现在是强调可控;过去开放是国际接轨,现在强调坚持自主;过去发展是GDP论英雄,现在是高质量发展。


过去国企除了牵扯到国家安全、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一般竞争性的领域进行重组(退出),现在国企要做大做强。


过去是中央向地方让权,国有向民营让权,计划向市场让权,现在更强调的是集中统一。


现在的经济发展理念跟过去是有不同的,约束性、规范性的方面越来越多。


从经济成分的表现看,去年上半年各种类型的企业的收入增长相差无几,但是从利润看,私营企业利润增长最慢,国有控股企业增长最快。


沪深两市自然人控股的上市公司有2700家,去年上半年利润5000多亿,而国资委管理的央企的利润就有上万亿。


3.民企与企业家责任


① 民企业务不受约束扩张时代的结束


企业家要爱国,勇于创新,诚信守法,承担社会责任,拓展国际视野,这都是中央领导的要求。


民营企业家备受追捧的高光时代结束了,民企的业务扩张不受约束的时代也结束了。所以民企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② 民企生产性创新时代的开启


民企的生产性创新时代正在开始。


我们来看一些公司的创立时间,2010年是宁德时代、百济神州;2012年是喜茶;2014年是蔚来;2014、2015年有理想、小鹏、地平线;2016年是花西子。这些企业,无论是科创还是新消费,生产性创新则是根本。


民企的阳光大道,一是生产性创新,二是要在保障股东利益的同时兼顾利益相关方。


③ 企业家需具备的能力


企业家要热爱生活,不能躺平和放松。


要把握国运大逻辑,提升政治意识和新形势下的合规意识,不触碰底线和敏感点。


要学习政策法规和文件,与监管者和政府保持建设性的沟通。


企业自身要提升核心能力,敏捷变化的能力,要探索新边疆。


三、中国企业的现在与未来


1.中国企业在创新时代的表现


我对中国企业在创新时代的表现充满信心。


我曾经采访宝马、宝洁、欧莱雅得知,他们在中国的研发正向全球外溢,这些产品不仅在新兴市场,在纽约、伦敦、巴黎,都表现出不俗的销售业绩,这说明中国年轻消费者偏好有可能引领全球消费时尚。


我曾在亚马逊全球开店峰会做过演讲和调研,发现中国制造正在走向中国品牌,在电子、移动游戏等方面的产品在欧美日韩主流市场全是新奇酷智,包括扫地机器人、无人机技术、3D结构光的避障技术,智能化技术把传统消费产品提升了一个档次。


中国正进入创新时代,大量新品牌层出不穷,消费电子领域更是潜能无限。


2.未来时代的发展趋势


硬科技、数字化和元宇宙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比如歌尔股份生产全球高端VR设备70%以上,VR、AR等也将是中国制造的时代。


新消费升级,包含年轻消费群体和中老年消费群体,未来60、70后这部分有财富的人面临退休,所以康复市场前景好;基础消费,因为有14亿人口,也很大。


除此之外,双碳、城镇化和全球化也有较大发展空间,尤其是跨境电商和跨境投资。


中国企业的1.0阶段是抄袭、拷贝、follow;2.0是met too/me better;3.0阶段更上一层楼,是be myself。最后的阶段是change the world,这需要教育的支持和科学家红利等作为基础。


3.未来在我们手中


2017年初的达沃斯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和特朗普总统都做了演讲,之后路透社的调查显示有3420个政商财经领袖参与调查“未来十年谁主导全球历程”,结果显示:中国36%,美国32%,俄罗14%,其余18%。


全球有识之士对于中国在未来全球经济中的领航地位期望很高。这是期待,也是机遇,未来在我们手中。


文章来源:格上财富


公募频道-banner-招商.jpg

X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