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自助方面,很多人都有一个梦想,叫做“内心强大”。的确,世界坚硬,生活不易,对强大内心能量的渴求,也就成了人之常情。事态紧急但沉着冷静、身处险境却临危不惧、毁谤入耳仍面不改色、大厦将倾能力挽狂澜……
停停停,这何止是内心强大,这简直就是“心理牛逼症”。只有神仙能得的那种。
锤炼出强大的内心当然可以是修习心理学的重要目标,但我们千万别指望内心强大意味着刀枪不入,成为心理上的变形金刚。
其实,人的精神力量潜力极大,只是因为大大小小的创伤,使我们对力量的调用能力被削弱了。换句话说,能够把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上来,我们的内心就已足够强大。我是看见心理的编辑昱轩,今天就和你聊聊,想拥有强大内心,你需要锻炼的4项心理特质。
别人一句“你怎么这点事都做不好”,就能让自己陷入彻底的自我批判;
一个项目失手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是否还能胜任工作;
总之,只要外界有一点负面反馈,就内心崩溃,感到自己很差劲。
所谓自尊,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核心信念,对自己是何种人的核心看法。它往往由过往经历得出:如果你过去的经历总体是正面的,那也会对自己持正面信念;如果认为这些经历是负面的,那自我信念也很可能负面。内心强大的人,往往拥有健康的自尊水平:他既不会认为自己很糟糕、不会成功、不配得到爱,也不会认为自己完美无缺、谁都比不上,而是认为“做自己是OK的”。他能够从根本上接受真实的自己,优点和缺点都接受。他知道自己和所有人一样,有弱点,会做错事,会后悔,会渴望改变,也同样清楚自己有强项、优点、良好的品质,两方面都需要赋予同等的关注、同样的价值。马未都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是眼睛里写满故事,但脸上却不见风霜。为什么眼里写满故事?因为人要经历足够多,才能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足够的认知。当这些经历,没有让一个人变得暴戾、刻薄、算计、愤世嫉俗、怨天尤人,相反,他接纳性地看待了自己经历的一切,便能“脸上不见风霜”。这种健康的自尊,会给一个人堂堂正正站立于世的自信:不羡慕谁,也不嘲笑谁,每个人有自己的命运,有好就有歹,有高光就有低谷,你很好,我也不差。
拥有健康自尊的人,不会活在他人的评价里,也不会把自己的价值感建立于外物基础上,相反,他有清晰的自我评价标准,做到了难能可贵的“自知之明”。
很多人羡慕内心强大者的一个表现,是他们似乎有极好的情绪管理能力,陷入绝望、暴跳如雷、崩溃哭泣等等状况似乎从没在他们身上发生过。
不是,人每天会产生各种情绪,而且它们很难被控制,没有人能做到在喜悦与悲伤之间灵活地自由切换。只不过,很多人的行为是被情绪影响的:愤怒了破口大骂歇斯底里,难过了暗自神伤垂泪到天明。内心强大者之所以不会这样,是因为他们有很好的自我觉察意识。在被外界事物影响时,能第一时间觉察到自己内心的情绪变化,并且看到发生这种变化的深层根源,同时,有意地改变自己的行为。
我多年前的一位领导,就是个很善于自我觉察情绪的人。
有一次,为了一个重点项目,全部门的人加好几天班做出了方案。竞标会上,甲方也对我们大加赞赏。本以为中标十拿九稳,谁知道第二天甲方说,他们选了另一家单位。得到消息,全部门都坐不住了,有直接骂甲方没水平的,有说要再和甲方battle说服的,还有的同事趴在桌子上一言不发。
老领导沉默了几秒,站起来说:“大家都辛苦了,我们的方案我发自内心觉得棒,过两天会私下和甲方了解具体情况。一会下了班请大家吃饭,放松一下!”
他说:“怎么可能不生气呢,一开始很难接受。但我感觉到,之所以气,是认为自己受到了羞辱:明明你们竞标会上还说我们做得好,怎么转脸就选了另一家呢?可是,对方很可能并没有这样的恶意,也许另一家真的表现比我们好,也许有专业之外的原因,这我们都不知道。我能做的,就是先对大家的工作进行肯定,团队得对自己保持信心啊。”所以,内心强大者的自我觉察,不是改变、控制、压抑自己的难过、愤怒、失望、焦虑,而是看见它们的存在,允许它们存在,再选择合适的行为。“我根本不想接这个项目,可如果不接,老板肯定会生气。”
“好累啊,可是如果不陪女朋友逛街,她又不会给我好脸色看了。”于是,为了让别人不生气,我们无法说出那个“不”字,违心地做着自己不愿做的事,承受着内心抗拒力的煎熬。这是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一种主张。它的意思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会产生各种感受,是谁的感受,就是谁的课题,你只能对自己的课题负责——比如,老板派任务给你,你产生了抗拒的感受,那么如何处理这种感受是你的课题。你可以为了自己舒服点,选择拒绝,并且敢于承担后果。那么老板可能会生气,但他如何处理生气的感受是他的课题,你无法对他的课题负责,至少你当下是轻松的。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忠于自己的职业要求,消除抗拒,接受任务,这也没有问题。
最糟糕的情况,是你明明不想做,但因为怕老板生气,便硬着头皮接下来,这就出现了课题混淆。人际关系的困扰,大多来源于此:我们要么想对别人的情绪负责,要么在该自己负责的事情上,反倒把期望寄托于他人——“老板怎么还不给我涨工资呢,我明明是业绩最好的人!”“男朋友总是不关心我,好难过,为什么不能多给我打打电话?”
而内心强大的人,对于该自己负责的事,能够做到积极主动,同时不会把别人的课题也拿过来——“老板不说涨工资,那我就列出业绩表现,提出调薪申请,如果他不同意,我会综合考虑是继续留在这,还是看看有没有更合适的机会,至于他会不会生气,我无法负责。”“男朋友没给我打电话,我可以打电话给他,表达我的需要,至于他是不是会听,是他的事。”“领导对工作不熟悉,没关系,我可以多从一线视角提出我的建议,至于他会认为我积极负责,还是挑战他的威严,那是他的事。”一颗等待别人拯救的心是弱小的,一颗主动对自己负责的心才是强大的。
700多年前,苏格兰人民还生活在英国国王的统治和压迫下。
1306年,罗伯特·布鲁斯成为苏格兰新国王,他立志解放祖国,便集结军队,与英军血战,但因实力悬殊而惨遭失败。罗伯特·布鲁斯死里逃生,藏身于一个寒冷潮湿的山洞,精疲力尽,心如死灰。一想到失败便感到羞惭绝望,想着干脆逃离祖国,再不折返。就在这时,他发现山洞的缝隙上,有一只蜘蛛在努力地织网。这项工作很艰难,它得先吐出一根丝,再爬到另一边再吐出一根,如此来来回回。而且,还不时有强风把刚刚织了一点的网吹破,蜘蛛也被吹得在残存的蛛丝上打转。可是,它一直没有放弃,只要风力减弱,就再次吐丝。蛛网一次次被吹破,它一次次重新开始。终于,风停顿了好一会,它抓紧时间工作,等到风再来时,蛛网的强度已足够抵御。罗伯特·布鲁斯大受震撼:连这只小生灵都能为了自己的信念而顽强坚持,我又有何不可?为了民族的自由,一次不成,那就再来!伤愈后,他再次召集军队,终于在8年后的班诺克本战役中,击败了3倍于己的英军,取得了独立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他自己,也成为了苏格兰历史上最重要的国王之一。在生活中,我们难免遇到阻碍、挫折、失败,难免会经历低谷与至暗时刻,有些人在这种时候选择了自我怀疑,选择了放弃。但内心强大的人,就会像山洞里顶风织网的蜘蛛和逆境奋起的罗伯特·布鲁斯一样,跌倒后再爬起,向着心中信念,向着自己笃信与向往的价值,坚韧前行。
所谓价值,就是你行动的指引,是你相信与看重的东西。比如,争取自由、为人民做出贡献、帮助他人…… 如果你还没有想过自己这一生要追求什么,建议你认真思考,这很有必要。
心理治疗中,有一个流派叫做接纳与承诺疗法(ACT),它的主张就是,不论你正在遭遇怎样的心理与情绪困扰,都要信守对于自己价值追求的承诺,向着你想成为的人坚定前行,在行动过程中收获学习和成长,在迷失时让自己回到正轨。借用温斯顿·丘吉尔的话说:“成功并非结局,失败亦非末日。唯有持续前进,才是真正的成功。”我们学习心理学的一部分意义,就是认识心理规律,从而疗愈创伤、接纳自己、强大内心。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不仅能够真实地做自己,也有了向外给予爱与能量的能力。最后,再次和你分享美国家庭治疗大师维吉尼亚·萨提亚的那首诗,《当我内心足够强大》。愿你如诗中所言,不断成长,终得绽放:
文章来源:看见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