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28日深夜发文,点评近日股市,“行业监管政策有利于中国长远发展。”
发文后,A股、港股已经连涨2天,恐慌情绪渐渐消散。
政策引发短期情绪,其实也透露来了新一轮投资机会。
政策开枪,针对民生的“三座大山”。
回看这次政策调整,显然和以往完全不同。针对教培的“双减”文件,只是高层对三座大山”监管的一个开始,这两天接二连三发布重磅消息。
一、教育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1)从严审批,严禁教培机构资本化;
2)严格规范培训运营和内容,不得使用寒暑等假期;
3)加强资金监管、广告监管。
给学生减负,要求学校提供更多支持,打击校外培训机构,一份文件,直接把教培行业周一跌到谷里。
曾经9年涨70倍的大牛股好未来(原名学而思)半年暴跌95%脚踝斩,从90块最低跌到4块钱。
(来源:wind 好未来股价)
二、住房
1)就在今天(7月29日),武汉房管局发布征求意见,今后将进入“凭放票买房”时代。
意见稿指,购房先申请购房资格,符合条件才能领到购房的“饭票”,有效期60天。一张房票只能登记一个楼盘。
2)无独有偶,早在7月15日,南京已发布购房新规:建立全市规范购买新建商品住房报名工作,申购人仅可报一个。
3)还有重锤,广州部分银行房贷利率,首套加了130BP,直接飙到5.95%,二套加了140BP,已经到6.05%。
压楼市的政策出个不停,而地产股的股价已经低到不能再低了。
三、医疗
目前还没对医疗有实质的措施,不过多次集采,已经让恒瑞等医药龙头已经先跌为敬。
七月中旬又开启了新一轮集采,集采能使医疗产品大降80%-90%,有医保的人都能享受福利。
任泽平说,“什么是大势?就是降低房地产、金融、教育、互联网等的利润和垄断,以及由此引发的过去长期对民生和实体经济的挤压和成本,大力发展制造业、硬科技、实体经济、新能源、资本市场等。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也是百年未有之大机遇。看清这一大趋势,至关重要。每个企业每个人最终都是时代的产物。”
而我们要做的,是抓住时代的机遇。
什么是时代的机遇?
“很显然,只有科技创新才能把中国经济拉出内卷存量竞争的泥潭。”
这里有两个关键点:
1、存量市场,公平比效率更重要。
2、科技创新,人才与企业很重要。
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捋一下未来的投资机会:
一、教育仍然重要。
需要思考的是,谁会成为下一个教培行业?
1)从学科教育,往素质教育迭代。
从国家更长远的发展而言,目前最大的困境是技术卡脖子。
资本市场上给够资金,给够制度优势,推科创板、注册制,但好的资产、好的企业、好的人才,才是最缺的。需要更多创新的人才,从娃娃抓起。STEAM、兴趣教育……都属于其中。
培养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兴趣教育的核心。这已经不是单纯解决内卷了,而且为了培养创新人才、培养科技企业,更长远去思考教育的本质。
2)向辅助教学工具迭代,为教育公平服务。
从“双减”文件里可见端倪,学校未来有两大需求,一是解决课后辅导的支持,二是解决线上辅导的需求。
从技术层面去给学校提供支持和帮助,这类to G企业也大有机会。
3)向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迭代。
《2021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现状调研报告》发布,与一二代的农民工相比,95后新生代农民工更渴望获得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报告中的受访对象表示,找工作主要难在技能跟不上很多工作的要求,希望能够得到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从而能更好的在城市扎根下来。
公务员考试的相关培训呢?根据相关人员的信息,建议留个心眼,目前公务员考试正在改革,机构可提供的辅导效果可能大减,建议更多关注技能型职业培训的投资机会。
职业教育,也是目前K12龙头企业的转型方向。
这两天反弹的新东方和好未来,其非K12的业务板块正在经受机构的重新估值。对于龙头企业的转型,重点看管理层的再创业、转型能力和资源。
二、高新科技,未来十年值得投资。
重点说,碳中和下的新能源车行业。
为什么说新能源车行业如此重要?
1)汽车是除房地产外,可以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面对技术卡脖子,新能源是我国在大国博弈中,下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通过发展新能源车,可以打通光伏、电池等核心技术,推动锂电池、三元电池以及下一类电池的研发。谁掌握了能源技术,就拿下下一个时代。
3)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在2060年时归零碳排放,新能源需要快速发展,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
承担着那么多的责任,又有清晰的政策支持,新能源车的上中下游,都值得关注。
7月初,我们写了新能源的投资机会,高估值之下,我们仍然认为可以通过①定投,②逢低买入的方式去分享行业红利。关于新能源的文章可以回看智友学院7月9日的文章。
从最近的行情来看,市场对新能源板块的信心确实是中长期稳定的。
(来源:wind 新能源指数)
当然,高新科技除了新能源还有许多。
这些投资机会,要怎么参与?
我想先认真说几点,也是我这段时间对自己的反思:
1)当一个政策出来时,先别着急,再观望一两周,看看政策的延续性如何,再做后续操作。区分短期情绪与长期影响,仍然是普通投资者需要学习的。
2)要怎么看待一个政策、一个事件对企业、对股市的影响?
从价值投资的角度来看,如果这件事在现实中是好事,那么在股市里就是好事。
只不过,作为投资者要忍受“阵痛期”,由情绪导致的波动下跌。
3)不要过度、频繁关注宏观动态,有时候一家企业的系统化优势、运营能力、再创造能力更为重要。
优秀的企业,往往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都能给投资者带来收益。当然,挑选企业的能力就很重要了。
4)风险和机遇是一纸两面。当风险来临时,别只盯着风险,专业投资者已经在挖掘投资机会了。
具体回归到投资层面,怎么操作?
要么主动,要么被动。
1)投靠优秀的基金经理。
咱们周一文章也强调了这一点,如何判断一个事件对一家企业、一个行业的影响是长期还是短期的,基金经理和机构的信息处理能力远超投资者。
投靠优秀的基金经理, 可以帮你完成选股择时的繁重工作,获取投资的超额收益。
2)选择指数基金,尤其是科创50和中证500这类宽基指数。
如果你不相信基金经理,可以选择指数。
指数基金自己有新陈代谢的功能,可以淘汰落后的行业,补充跟上时代的行业。
教培行业受创后,国内的行业结构其实都在转型,但是最终到底转向哪里?此时如果瞎买容易踩坑,最为安全的方式是买指数基金,让指数自行更新淘汰。
拿创业板指数举例,六年前创业板指数的权重行业是传媒、计算机、医药,六年后是医药、新能源、芯片,虽然还是这个创业板,但是已经大换血,这也是为什么创业板这么牛的原因。
“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延续过去的逻辑。”
密集的政策出台,意味着崭新时代的来临,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接得住。
认知到位的你,才有可能把握。
文章来源:智友学院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