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芯片就像抢厕纸。”特斯拉CEO马斯克曾在社交媒体如此说道。近两年,一场“芯片荒”席卷全球,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要属汽车行业。芯片短缺对特斯拉的供应链产生重大影响,马斯克认为,部分公司大笔囤积超出公司需求芯片的行为,和疫情初期囤积卫生纸的消费者相差无几。
面对短期内无法解决的供应链难题,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必须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危机中寻先机,更应对汽车半导体供应链的长期安全稳定,推出更加妥善的中国方案。在“天时地利人和”之下,中国汽车芯片厂商如何做?怎么投?华创资本合伙人熊伟铭就此话题接受了甲子光年采访。
「甲子光年」:在全球汽车行业“缺芯”的背景下,国内半导体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政策角度,智能汽车、汽车芯片等成为政策制定的高频热词。行业角度,国内的汽车芯片企业具有天然的渠道优势和较高的性价比,更能契合本土车厂的需求。比如域驰智能方面就认为,这次芯片短缺对于国产芯片企业是一次很好的大练兵。国产芯片为什么一直没发展起来?因为无人敢用,没有应用场景,就没办法去发现问题、去改进。
从某些技术领域来看,国产芯片厂商也已经足够与国外芯片巨头抗衡。比如对于地平线推出的车规级芯片征程5,开源证券就认为,这标志着地平线成为业界唯一能实现L2-L4的全场景整车智能芯片方案提供商。黑芝麻智能的算力和功耗也已经可与英伟达匹敌,杨宇欣曾表示,英伟达目前在市场上能拿到的Xavier芯片算力是30TOPS,我们的算力是40TOPS。
这是否意味着在“国产替代”加速的背景下,中国汽车芯片领域出现了“弯道超车”的机遇?
熊伟铭:不仅仅是“弯道超车”,国产汽车芯片已经来到了“直道超车”的局面——全球一起摸着石头过河,一不小心中国先上岸了。一方面,近些年的国际形势对中国科技是个加速,此前中国科技企业不太愿意干底层相关的布局,但是随着需求量的上升,侧面加速了中国芯片厂商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家政策的支持之下,也导致国外芯片厂商完全没有中国跑得快。
「甲子光年」:随着汽车芯片市场的发展,除了国外的英伟达、英飞凌,国内的地平线、黑芝麻等第三方公司,主机厂自研芯片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例如北汽和吉利,前者与Imagination集团、翠微股份共同成立了北京核芯达科技有限公司,后者由控股的亿咖通科技与Arm中国达成合作,同时吉利自身也在布局自研芯片。造车新势力方面,零跑汽车在2020年还发布了首款全国产化、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车规级AI智能驾驶芯片——凌芯01芯片。小鹏、蔚来也准备进行自动驾驶计算芯片的自主研发。
随着整车厂自研芯片的趋势愈发明显,车载AI芯片将来有望形成多强争霸局面?
熊伟铭:不太看好传统厂商去自研芯片。传统车商大的思维惯性和知识结构已经相对老化,随着技术的迭代,传统擅长做市场利益分配的人已经不是市场的主角,擅长做技术创新的人才是。比如在智能汽车时代,互联网入局造车对汽车市场就有很大的影响,他们会将汽车市场运营效率压到极致。最后哪些企业会胜出?我倾向于还是认为这些先跑的人。
「甲子光年」:在2021世界半导体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汉明指出我国芯片的现状——中国想要完成芯片的国产化替代,还缺8个中芯国际。简而言之,如今我国需要8个中芯国际的产能,才能够满足当下半导体市场日益增长的芯片需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副秘书长叶盛基也表示,中国半导体市场需求旺盛,但供给不足。芯片需求中国市场占全球三分之一,但自给率只占15%,特别是汽车芯片自给率不足5%。
产能不足是综合性问题,这表明从先进制程产能到部分材料甚至是封装基板,都出现了短缺。这也是中国汽车芯片厂商面临的技术难题。整体而言,国内汽车行业依赖国际大型零部件集团的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半导体领域的核心零部件技术、电气架构、供应体系。对于产业链的长期安全而言,潜存巨大的风险。
随着国产替代处于进行时,但面临自给率依然低的现状,我国汽车芯片到底还差在哪?
熊伟铭:中国的汽车芯片在Fabless模式上是没问题的,只是在工艺上卡脖子;同时,对芯片制造工艺的成本控制还不够成熟,比如同样是100块钱,国内企业只能做出一颗芯片,国外能做出100块芯片;还有一个是软的底层,中国没有IP(底层操作系统)。我们没有安卓、Linux、 Windows这类的系统,中国的操作系统不那么成熟,不过在市场的支持下,我们底层操作系统的突破只是时间问题。
「甲子光年」:没有最火爆,只有更火爆。这是汽车芯片投资领域的现状。
随着芯片国产替代的大势愈发明显,资本也在源源不断地涌入半导体领域。据云岫资本的统计数据,在2020年7月到2021年6月的近一年时间内,市场有534个半导体公司获得融资,总金额达到1526亿元人民币。
比如人工智能芯片公司地平线,在今年不到半年时间就融了三轮。目前,地平线已完成高达15亿美元大C轮融资,投后估值高达50亿美元。
在一笔笔融资密集出炉下,大家在争抢最后的门票。但不可避免的,就是市场乱象的出现。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曾表示,国内投资集成电路产业的热情不断高涨,一些没经验、没技术、没人才的“三无”企业投身集成电路行业,个别地方对集成电路发展的规律认识不够,盲目上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风险显现。
资本争先下注,带来的是群雄逐鹿,还是过热的泡沫?
熊伟铭:前两年太冷了,两权相害取其轻,现在汽车芯片领域的情况是宁愿通胀也不要滞胀。因为全球的需求还有增长,就不会有问题,比如经济大衰退到最后会影响政治稳定,各方面都有问题。
「甲子光年」:潮水之下,未来一定是智能化汽车的天下。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人才的培养下,未来入局汽车芯片的企业只会多,不会少。
联想创投团队表示,目前半导体领域的投资确实有一些过热的情况,一方面,社会资本的流入吸引了一批顶尖人才回国创业,极大帮助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项目数量的暴增也加大了投资的难度,这也要求投资机构要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去做深入的研究,认真筛选潜力项目。
如何去伪存精,选择出哪些具有真实力的汽车芯片厂商?投资人们怎么想?
熊伟铭:现在主要看工艺半导体,因为它跟材料相关,这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投资方向。如同iPhone带动手机行业发展出来不同的供应链系统,电动车也一样,这是新时代luxury car,在里面看从油车到电车的过程中,哪些是变与不变的,带来哪些元器件的变化。团队方面,希望是一个balance的团队,比如说两人或者三个人过去合作过,也尤其关注他们的商业能力。
文章来源:华创资本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