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信私募股权母基金社会影响力评估报告》是母基金行业内的第一份社会影响力评估报告,通过首次系统全面地探讨宜信私募股权母基金在社会影响力上的绩效,并披露相关结果,希望能够对从业人员及更广泛的社会大众深层次了解影响力评估的意义有所帮助,助推影响力因素纳入更多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策略。
文章来源:看懂投资
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再创新记录!
1月12日,全球三大药企之一——瑞士诺华制药豪掷22亿美金,买下中国本土药企百济神州的PD-1创新药的海外权益。这是本土抗癌新药“出海”的又一里程碑事件。
百济神州将其自主研发的抗PD-1抗体药物替雷利珠单抗在多个国家的开发、生产和商业化,与诺华达成合作与授权协议。
这笔交易总交易金额超过22亿美元,是国内药物出售海外权益的迄今最大交易金额。
很多人对中国创新药的印象,还主要是《我不是药神》里那样,中国人往往难以吃到便宜的抗癌药物;中国的专利药物少;中国的创新药多是仿制、或follow海外……
而这个巨额交易,颠覆了全球范围内很多人的认知,中国的创新药什么时候变成这样了?
01这不是国内创新药物的第一次出海 其实,在百济神州与诺华的合作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多起国内创新药出海的案例。 在过去,中国药企更多是引进国外创新药在中国开展临床试验及商业化,也就是License-in(海外权益引入)。而现在越来越多地出现license out,也就是国外医药公司引进中国药企自主研发创新药的海外权益。 在2020年下半年,与PD-1/L1药物有关的出海案例,就有信达生物、基石药业等。 以宜信私募股权母基金的间接投资企业信达生物为例。2020年8月,信达生物宣布向礼来制药授权达伯舒(信迪利单抗)在中国以外地区的独家许可。 根据协议,信达生物将获得累计超过10亿美元的款项,包括2亿美元的首付款和高达8.25亿美元的开发和销售里程碑付款。另外,信达生物还将收到两位数比例的净销售额提成。 在宜信私募股权母基金的生态圈企业中,也还有多个中国创新药license out案例发生在更早之前。 像微芯生物出海更早,在13年前。微芯生物2007年3月向美国HUYA许可抗肿瘤化合药物西达本胺在中国以外的全球开发权利,这开创了中国创新药对外权益许可的先河。西达本胺也成为中国首个授权美国等发达国家使用专利的原创新药。 而且,当时西达本胺刚刚才获批在中国开展I期临床试验。在这么早期研发阶段的创新药就被国外公司看中引入海外,说明中国创新药企的创新能力已经获得海外大药企的认可。 2018年,药明康德集团旗下的生物制药研发、生产服务企业药明生物与其合作伙伴誉衡药业联合宣布,将PD-1抗体GLS-010的国际权益独家授权给专注于研发创新肿瘤免疫疗法的美国生物技术公司Arcus,总合同金额高达8.16亿美元。 此外,Arcus还与药明生物签订三年排他性服务协议,药明生物在一定期限内成为Arcus公司GLS-010获权范围内的独家生产服务商。 国外医药公司引进中国药企自主研发创新药的海外权益案例越来越多,交易规模也越来越高。从这些案例里,我们能深切看到到中国创新药企的崛起之势。 02成本低,速度快! 目前,中国已经批准了2种进口PD-1创新药及4种国产PD-1创新药上市,但售价已经实现全球最低。 FDA肿瘤学卓越中心主任Richard Pazdur曾经在公开场合评价,美国PD-1创新药售价过高,鼓励中国PD-1进入美国市场,希望以此拉低PD-1的总体定价。 中国创新药的优势是成本低、速度快。 从投入产出来看,创新药的研发成本分布、研发时间分布以及上市成功率是决定创新药投资回报率的三个重要指标。 以研发周期为例,根据2018年的行业统计,我国创新药研发周期:代表性药企临床阶段平均耗时5.4年,比美国短1.7年。 成本低、速度快,是中国创新药价格更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还有审批速度、医保制度等政策的支持。 以国产PD-1创新药为例。在经历2019年及2020年两轮国家医保谈判,4种国产PD-1创新药全部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最低医保后价格每支降至千元以下。 中国创新药成本低、速度快,借助跨国药企非常强大的销售团队,走到海外,将吃下N倍于中国的增量市场。 03主动权越来越大 中国创新药企的议价权也在逐步增强。 对比近十多年来中国药企license out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到,早几年的合作中,中国药企授权范围是“中国以外的市场”。而像这次百济神州与诺华合作的授权范围,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 一是,百济神州仍然保留了PD-1创新药百泽安在中国及“一带一路”周边发展中国家的独立商业化及研发权益,而这些发展中国家是创新药的空白市场,汇聚了全球超八成的人口。 二是,诺华虽然购得百泽安在北美的联合开发和商业化权益,但百济神州可在北美地区共同进行百泽安的产品销售,其中部分运营资金将由诺华提供,这意味着,百济神州将能够学习到百年跨国药企诺华在美国市场的商业化和销售经验。 22亿创下价格之最,价格越来越高,但授权的范围相对之前更小了。并且,中国药企能从中获得更多权益,这将可能为中国药企成长为跨国药企打下坚实的基础。 可以看到,经过多年积累,中国制药企业的创新能力从原料药、低端制剂到高端制剂、me too、me better、me best一步步升级,也许整体创新水平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但不少优秀的创新药企的国家化发展之路步子已经越迈越大,中国药企的崛起之势不可避免。 而且,中国药企在国际化之路上的主动权也正在逐步增强,这也意味着中国创新药企业未来将有机会领导全球创新药的研发及价格制定。 太多国人对这意味着什么一定感受深刻。 中国创新药自主研发、国产替代做得越好,类似《我不是药神》的情节就会越少。中国自主研发的创新药进入全球,中国的老百姓以及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将有更多机会合法地享有世界医药科技的最新成果。 信息来源: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07-3/200738134810.htm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0818/227033.shtml http://www.chemto.com/ch/?article-86.html
Copyright 2009 by Creditease Corp.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10222285号-8 版权所有 宜信惠民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宜信普惠全国服务热线:
400-811-2288
瑞承全国服务热线:
95183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