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故事 | 宫廷的王冠:印度泰姬陵的秘密

来源:《家族企业》杂志

(微信公众号ID: jiazuqiyezazhi)


作者:周 鼎


如果在国内街头随机询问路人,泰姬陵在哪个国家?估计最多的答案是泰国。甚至还会有人懵懂地解释说,泰姬陵是泰国王妃的安葬之处。这种误解与泰姬陵的译名不无关系。



泰姬陵的正式名称是泰姬·玛哈尔(Taj Mahal),“泰姬”(taj)是波斯语“王冠”,玛哈尔“mahal”则是“宫殿”,所以本意是“宫廷的王冠”,这是莫卧儿王朝第五代君主沙·贾汗赐封王后慕塔芝·玛哈尔的尊号。其实,在莫卧儿王朝的官方史书上,泰姬陵的名称是“辉煌明亮的陵寝”(rauza-imun awwara)。


莫卧儿帝国的爱情故事

更有趣的是,泰姬陵一直被全世界游客视作印度的标志性建筑,可是从主流的印度教文化看来,这座泰姬陵的多元色彩显而易见。在印度国内,泰姬陵的地位远远比不上印度教的几大圣地。像供奉毗湿奴大神的蒂鲁帕蒂神庙,其本土游客量是泰姬陵的六七倍。


关于泰姬陵的众多误解,或许都可以归咎于曾经辉煌一时的莫卧儿帝国。帝国创始人巴布尔是一个察合台突厥人,是世界上两个最为著名的征服者的后代:父系是帖木儿的子孙,母系是成吉思汗的后裔。由于巴布尔具有蒙古血统,所以他在南亚次大陆建立的帝国被称为“莫卧儿”(Mughal),原为波斯文,意思就是“蒙古”。


查希尔丁·穆罕默德·巴布尔(1483年2月14日-1530年12月26日),莫卧儿帝国开国君主,“巴布尔”在波斯语中的意思是“老虎”

1526年,巴布尔率领1.2万人的军队在帕尼帕特(Panipat)平原与德里苏丹国(13~16世纪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军事贵族统治北印度的伊斯兰教区域性封建国家的统称)的十万大军展开决战,凭借印度人罕见的蒙古火炮以少胜多。此后,他乘胜追击,攻占德里,宣布成为“印度斯坦皇帝”,结束了德里苏丹国在印度320年的统治。


一百年后,当沙·贾汗登基之时,莫卧儿帝国正处于黄金时期,其疆域包括今天印度北部、中部,以及孟加拉、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为了巩固这个多民族的帝国,王室正在努力调和外来的中亚草原文化、波斯文化与本土印度文化之间的种种紧张关系,尤其是伊斯兰教和印度教之间的信仰之争。这深刻地影响了泰姬陵的设计。


1631年,王后慕塔芝·玛哈尔在一次远征中因分娩而死,时年38岁。慕塔芝来自一个长期效忠王室的波斯家族。她聪明美丽,性情温和,富有艺术才华,在沙·贾汗被父王驱逐流放的七年时间里,她始终伴随左右,患难与共。在婚后的19年时间里,慕塔芝为丈夫生育了14个孩子。所以,在慕塔芝死后,沙·贾汗悲痛不已,后来并未再娶。据说,沙·贾汗曾经坦言,“如果不是《古兰经》要求信徒完全信赖真主的意志,必须克制对死者的悲伤,他宁愿选择退位,把权力分配给儿子们。”


沙·贾汗(1592年1月5日-1666年1月22日),莫卧儿帝国第五任皇帝,于1628年到1658年在位,“沙贾汉”在波斯语中的意思是“世界的统治者”。

沙·贾汗返回都城阿格拉后,立刻在亚穆纳河畔选了一块地,作为爱妻的长眠之所。陵寝的建造耗费了12年的时间,而整座陵园的大功告成则是在22年之后。泰姬陵由五个重要部分组成:南大门、花园、清真寺、客房以及陵寝,总面积大约17万平方米。360度无死角的完美对称布局和多元文化融合是泰姬陵最终成为世界著名建筑的两大根本因素。


多元传统文化的融合

据英国学者贾尔斯·提洛森研究,泰姬陵的设计师可能是从三个相关传统获得的灵感:莫卧儿在中亚的建筑,印度早期穆斯林统治者所兴建的建筑(尤其是在德里地区),以及印度本身更早以前的建筑技术知识。当然,这不是三个完全分离的传统,而是一个包括莫卧儿人采用其他技术在内的大熔炉。莫卧儿人自己不但了解这三个参考点,还将之与其他文化传统加以区别。选择基本的形式和规划时,他们遵循印度先前穆斯林统治者设下的前例,有时强调他们想要的特殊出身,让他们的设计颇有帖木儿时代的影子,但故意在过程中挪用当地的知识和技术。要了解泰姬陵的设计工程,这三个来源都相当重要。


在古代印度的本土文化中,陵墓“纯属多余”。因为印度人不会埋葬死者,而是先将其火化,接着撒布骨灰。所以,印度最早的穆斯林征服者都是从国外引入陵墓的设计方案。在早期伊斯兰文化中,葬礼颇为朴素,陵寝也设计简单。最直接的是个单一方形墓室环绕一座坟墓,顶端设有一个圆顶,经由一个拱形门口进入。所有这些陵墓,大体都是在南北轴心上,头部朝北,脸部朝向侧边或西向,这是麦加的方向。建筑的西侧封闭,以容纳一个面向麦加的圣龛,和清真寺内一样,其他三边则保持开放。


慕塔芝·玛哈尔王后像


这个简易设计最早的变化是从方形变成八角形。据学者推测,这应该是参考伊斯兰主建筑的外形,例如耶路撒冷圣殿山建于7世纪的金顶清真寺。这项改变后来在14世纪时被引进印度次大陆。此后数百年里,陵寝的设计变得更加复杂,如在中央八角墓室外面,往往会再修一条环绕走廊。走廊一般为顶部覆盖、两侧开放的空间,是房屋居住空间的延伸,介于内部和外部之间的中间区域,同时提供遮蔽及通风的功能。那么,为什么会在陵墓中修建走廊呢?有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走廊方便访客在陵墓周围走动,是一种尊敬的表现。


在莫卧儿帝国统治前期,也许是因为国力扩充,帝国统治者们越来越热衷于兴建更大、更精致的陵墓。16世纪60年代,在德里建造的胡马雍(第二代国君)陵墓堪称里程碑。一位名为季亚斯的波斯籍建筑师受聘主持修建这座前所未有的宏大陵墓。建筑师保持了传统的基本原则,陵墓仍是一个顶部凸出的建筑,但是,改变也是一目了然。在宽度超过91米的挑高平台上,建筑师结合了方形和八角形两种形式;在安置石棺的中央八角室周围,简单的长廊被重新设计,建筑师增添了四座形状相同但外形更小的厅堂,然后再以长廊相互连接。围绕这些建筑的外墙本来应该是方形,不过四个棱角被削成斜角,变成了不规则八角形。轮廓(圆顶除外)看起来像个粗糙的立方体,由五个相互扣连的八角形块体所组成。


胡马雍陵

胡马雍陵的设计思路被泰姬陵的设计师加以改进。最明显的变化是,在泰姬陵的陵寝设计中,胡马雍陵的八角体被重新调整,从而使得每一个侧面上的八角体都置于同一条线上,形成更为一致的正面。这一改进也大大简化了陵寝中的拱门造型。先前拱门有各种大小,现在则变成只有两种尺寸,中央拱门高度为侧边拱门的两倍;同时,斜角也经过精密校正,以配合有侧边拱门的边角,因而在建筑周围产生一种移动或流动的感觉。


极端对称分组的旷世经典

除此之外,泰姬陵在尺寸上也有所增加,每边的宽度比胡马雍陵多9米,总高度(包括上方的尖顶饰和下方的墩座)更拔升至73米。设计师不仅改善了大小,也改善了比例。如果去除尖顶饰和墩座不计,建筑的高度和宽度一样,因此变成方形,一切都达到完美的均衡。所以,尽管胡马雍陵已相当雄伟,但与泰姬陵相比,始终缺少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


泰姬陵的侧面照,可见主殿拱门的布置完全对称。

泰姬陵的内部结构也相当简洁。与胡马雍陵一样,设有相同的中央八角厅,角落则有形状相同但外形较小的厅堂环绕。除了四个边角的八角厅外,还有四个长方形厅位于其间。因此,此种设计被称作“哈希必依特”(或称“八座天堂”),指围绕双倍高度中心的极端对称分组。


泰姬陵也有一座壮观的洋葱头圆顶,高度几乎正好是整个建筑的一半。众所周知,穹顶容易在建造过程中向内塌陷。相传,沙·贾汗别出心裁地在陵寝中心修建了一座圆形砖塔,以支撑尚未完工的穹顶。等到穹顶稳固之后,再打开陵寝大门,让民众免费取走砖石。但是,据研究者模拟实验,考虑到穹顶的实际大小,应该还是采用普通的叠涩法修建。铺砌红砖石的时候,每层砖石的位置都比下面一层略向内(或外)移,最后在穹顶处汇合。填抹灰浆之后,再在外壁贴上珍贵的纯白色大理石,并用铁钉固定。值得留意的是,这座象征“完美天堂”的圆顶依然是常见的双层设计。因为伊斯兰风格的高大穹顶很少会设计外部光源,所以为了避免顶部巨大的黑洞空间形成的压迫感,聪明的建筑师往往会添加一层较低的吊顶。泰姬陵的吊顶比穹顶顶部足足低了30米。


泰姬陵内部示意图,描绘了慕塔芝·玛哈尔和沙·贾汗石棺外的屏风,以及大厅上的穹顶。

泰姬陵陵寝的巨大圆顶和四周较小的四座圆顶的上方,都有伞盖式的装饰造型和金属的尖顶。此种设计也可溯至胡马雍陵,不过边角凉亭和圆顶比较不明显。这种建筑即是所谓的“雨伞”,从15世纪以来即为印度伊斯兰教陵墓常见的组件,设计灵感来自于印度本土,取材于代表印度教文化的吉祥宝瓶。莫卧儿帝国文化整合多方文明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在陵寝外面,环绕着四个尖塔。这么做可能有点奇怪,因为尖塔是宣礼员用来宣布祷告时刻的塔楼,是清真寺必有的建筑,但在陵墓里并没有什么作用,纯属装饰。由此亦可见泰姬陵对传统伊斯兰文化的偏离。有意思的是,这些尖塔如今常常成为喜欢抢戏的配角。原来人们发现这些尖塔稍微外倾。有一个比较可信的说法是,这些尖塔是故意这么设计的,以防止它们在地震时倾倒,损毁陵墓。另一个说法是,它们必须向外倾斜,这样看起来才会是直的,以校正所谓视差的光学幻觉。如果这些尖塔完全是直的,从地面往上看,它们会向中央圆顶收敛,反而给人歪斜的感觉。


从亚穆纳河北岸看到的的泰姬陵主殿(中)、答辩厅(左)和清真寺(右)。

另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是,泰姬陵选址在亚穆纳河畔,其实并不符合建筑工程学的要求。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泰姬陵陵寝总重量将近四万吨,如何在松软的河滨低地上建造如此沉重的庞然大物,这是一大挑战。为此建筑师们建造了20多个高达12米、形似水塔的巨大支柱,穿过厚厚的泥沙层,直达底部的坚实地基。


河畔乐园,泰姬陵花园中的秘密

尽管泰姬陵的完美陵寝建筑几乎吸引了所有游客的注意力,但是很少有游客知道,如果没有陵寝前方的大花园,整座陵寝将毫无意义。因为沙·贾汗修建泰姬陵的秘密正在其中。


由于花园脆弱、不易维护,最初似乎没有受到德里苏丹的青睐。当莫卧儿征服印度之后,巴布尔开始积极推广这种伊斯兰风格的“四园式”花园。典型的“四园式”花园以一道高墙环绕,数条溪流蜿蜒其间并汇合在中央水池,将花园分成数个部分。


此后,四园式花园和陵墓建筑被结合起来。这个想法虽然简单,却有可能是莫卧儿人所首创。为什么会在花园里修陵墓?答案是:如果花园是天堂乐园的意象,那还有什么地方比它更适合陵墓呢?所以,莫卧儿的贵族们不仅喜爱在生前建造陵墓,并且暂时先将其以花园形式呈现。后来在皇帝的赞助下,花园规模变得极大化。我们前面提到的胡马雍陵,就位于一个开阔的四园式花园中,各区再以水道分成八个同样大小的部分。


泰姬陵花园中央的步道

泰姬陵的花园后来居上,各边长约300米,是最大也是最复杂的建筑;每区(以小径而非水道)分成四个部分,然后各部分再切成四个区域,总共有64个区块。在此前的皇家陵园中,陵墓位于四园式花园的正中央,但是泰姬陵看上去却别具一格,置于花园尽头的露台上。除了与河畔这一地点相呼应,此种设计似乎还可让整个花园尽入眼帘,而位于两条溪流交汇处的水池设计在正中央,更凸显出天堂乐园的意象。


关于泰姬玛哈陵,根据流传最久的传说,它只是原本设计的一半大小而已。不仅如此,相传沙·贾汗原本有意为自己另建一座仿泰姬陵形式的陵墓,但采用黑色大理石,位于河流对岸,面向泰姬陵,两墓之间以一座桥梁相连。这个传说如今已经被考古学者们否决。因为1995年至1997年之间,考古学者们在传说中的这个区域里进行挖掘,惊讶地发现一个花园遗迹,规模与泰姬陵相当,并与之完全排成直线。这应该就是古代文献提到的“月光花园”。


而经过考古分析后,人们发现月光花园的真实故事甚至比传说更让人惊讶。月光花园的建造时间约与泰姬陵一样,并被视为是个观赏泰姬陵的好地方。但是,一旦我们认识到花园的宗教意义,我们就应该知道,月光花园绝不只是个供人观赏的地方。如果将月光花园重新放到泰姬陵的整体设计蓝图中,你会惊讶地发现,泰姬陵墓室原来并不是处于花园的尽头。事实上,整座花园被亚穆纳河从中贯穿流过,一分为二,泰姬陵墓室恰好处于花园中心。这时的花园才真正成为了“河畔天堂乐园”!


泰姬陵清真寺的拱门

泰姬陵被世人视作爱情圣地。然而,最真挚的爱情也终将面对永别的痛苦,只有虔诚的信仰才能安慰孤独的爱人。这或许才是沙·贾汗的真正领悟吧。


(作者是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长期从事中国文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本文详见于【《家族企业》杂志2020年12月刊】 未经本刊授权,不得转载;经本刊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

X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