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秦国缺兵少粮,商鞅是如何解决的?

来源 | 老张说(ID:OldZhangShuo)

作者 | 欧德张,原阿里巴巴集团大政委,新商业学院特聘讲师,布道教育CEO


《大秦帝国》一开场,秦国和魏国的少梁大战,暴露出了秦军一个问题:后勤跟不上。战斗到紧要关头,征粮征不到,士兵和马都吃的不够,哪有力气打仗。


还有个问题在剧中屡次被提及,那就是兵源不够。


而在商鞅的《强秦九论》中,对此有两项针对性举措:

一是《军功论》,鼓励国民参军杀敌,按照杀人数可以得到晋升和爵位。

二是《农爵论》,鼓励农民多耕种,多缴粮税,超过国定一倍就能获得爵位。

可以看到,这两项政策的核心就是——做得好能封爵

01


爵位的吸引力

爵位对于老百姓有什么样的吸引力?

第一,被赐予爵位的同时能够获得相配套的田宅。
第二,爵位带来的是社会地位的跃迁。
第三,因为军功获得的爵位,可以传三代。
因此,这两项政策对于老百姓的吸引力非常大。

结果就是:老百姓从不愿参军变成争相参军;年纪大的不符合参军条件的,那就好好种粮,也有封爵的希望。
而一旦身边有人因为军功、农耕而受赏或封爵,老百姓的积极性就会被更加激发出来。

总结起来,这两项政策最根本的,是让老百姓看到了提高自己物质水平和提升阶层的机会。也就是,向上攀升的通道被打开了,生活有奔头。
其实在职场上也是一样,没有人喜欢一眼就能望到头的职业道路。很多企业的招聘广告中,都会把“晋升空间大”作为吸引点。
所以,要达到激励的目的,一定要找准目标人群的需求点。

02

定位目标人群

商鞅和秦孝公说过一句话,我很喜欢:“小政在朝不在民,大政在民不在朝。”

意思是,小的政治家看重的是朝堂上的官员,而不关心群众;大政治家看重百姓的生活,而看轻朝堂上的官员。

为什么要关注群众?因为群众才是占绝大多数的,拥有最大的力量,是强国之本。
在商鞅和秦孝公的蓝图里,他们要建设的是一个综合国力强盛的秦国。

一个真正的强国,需要具备这五个要素:人口众多,农工兴旺,府库充盈,甲兵强盛,民勇公战。这每一项,都离不开群众。
(这里我再插一句:商鞅变法归根究底是为了建立君主专制,实现中央集权,所以他也实施了很多被人诟病的政策,比如连坐制。但是在商鞅变法十年后,秦国的社会面貌和百姓生活确实有了很大的提升。)


社会心理学家莱昂·费斯廷格指出:“集团成员身份的吸引力并不仅仅在于一种归属感,而在于能够通过这一成员身份获得一些什么。”就像国家被期待增进其公民的共同利益,企业也同样被期待能够增进其成员的共同利益。

企业必须要思考,如何实现成员利益和组织目标这两者的共赢,而最常用的,就是建立激励制度。

03


双因素激励理论

我们来看,商鞅的这两项政策,既有物质激励,也有精神激励,非常符合美国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X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