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生活中99%的难题,这种“思维方式”必须知道

编者按:

面对复杂问题时,普通人会觉得无从下手、抓耳挠腮。但总有一些人很厉害,他们能够拨开迷雾在纷繁复杂中快速抓住核心,忽略枝节直击要害,干净利落地解决问题。但问题是,他们一定不是天生的能够看透事物的本质,这种能力是怎么来的?答案是“概念式思维”。

一个人若拥有概念式思维,总能一眼从事情的表象中发现问题的本质,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了。

正如《概念式思考》一书中所言:“把握无形的事物是发现问题本质、解决所有问题的前提”。所以说,完成这一项工作,则需要不断锻炼提升我们的概念式思维。


概念式思考教会我们把握无形的事物

概念式与发现本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本质多是无形的。

例如,团队的一部分人由于在工作中经常失误,耽误了时间;而另外一部分几乎不犯错的人,也会因经常迟到耽误工作进度。

在这种情况下,失误多、迟到次数多,这些都是表面的现象,究其深层原因,可能隐藏着诸如团队士气消沉等问题。

“失误多”这种现象通过观察就可以一目了然,但“团队士气消沉”这种问题是隐性的,而本质就是这种隐藏在某种事物背后、肉眼难以见到的东西。

在这个例子中,失误多的现象背后就隐藏着团队士气消沉的问题。

如上所述,“把握无形的事物”是发现问题本质、解决所有问题的前提。

从事知识工作的我们,平日里接触的工作对象多是无形的。

以生产产品为例,在生产线上从事产品组装工作的工人,他们的工作对象是有形的,而产品的设计者却需要先在头脑中进行设计,然后再在图纸上将其“有形化”,至于上升到设计概念,则完全是无形的了。

我们擅长处理有形的事物,却不善于在头脑中想象、思考无形的事物,而概念式要求我们能够得心应手地处理无形的事物。比方说:

无论产品的品质有多高,如果产品概念不鲜明的话,就不可能畅销;

无论产品的服务和质量有多完美,如果商业模式不好的话,就不可能赢利;

无论技艺有多高超,如果计划不合理的话,项目就不会成功;

无论技术有多出色,如果战略战术失误的话,企业也不会成功;

无论人才有多优秀,如果前景展望判断失败的话,集团就不能有效运转。

综上所述,把握无形的事物是概念式的前提。

概念式思维能帮助我们判断价值

把握了无形的事物后,在做决策之前还需要对其价值进行判断。

若是有形的产品和服务,那么判断其质量、精密度、功能以及客观价值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对于无形的事物,做出这些判断并非易事。

例如,如何判断前景和概念的利弊呢?很多人认为,生动有趣是判断前景和概念的要素。

然而,生动、有趣这类感觉因人而异。也就是说,这是由个人主观意识决定的。

但是,仅凭主观判断决定的事情,很可能得不到下属的支持和拥护,所以最终还是需要客观的判断。

同样作为无形的事物,战略和商业模式有理论的部分,也有大致的框架,所以有人认为相比前景和概念,战略和商业模式的评价是较为客观的。

但其实,这两项内容在本质上仍是主观的。

好的战略以及好的商业模式,说到底还是由主观判断决定的,所以对无形事物价值的判断,包括如何对其进行理解与解释,主观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描绘整体,需要概念式思考

要想把握事物的本质,需要找到象征整体的部分,并依据部分描绘出整体。

该情况下,“整体”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空间角度的整体;另一层是时间角度的整体。

想要描绘整体,从全局角度看待问题是必不可少的,所谓“全局角度”就是要把握事物整体的状态,也可以说用形象把握事物。

例如,在考虑发展战略时,如果顾及各个部门的细节的话,反而提不出好的战略。

一个好的发展战略,考虑的是整体方向。只关注眼前的情况,是无法做出好的战略选择的;同时,还要有前瞻性的考虑,即有必要对战略能够带来的长期良性影响进行思考。

在考虑产品概念时也是如此。不拘泥于产品的细节,而是决定出大致的状态或样子,这就是概念。

同时,它不仅包括现在的产品,还应考虑到产品的方向,即未来如何打造这个产品。

描绘整体时,必须将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统一起来。所谓“统一”,就是将各种要素总括为一个整体,关于统一的问题,将在后述中详细叙述,这里先举一个例子,方便大家在概念上有所把握。

本文摘自《概念式思考

好川哲人 著


X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