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时隔11年再现“负增长”,对货币政策影响几何?

时隔11年,CPI同比再现负增长。


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数据显示,11月CPI同比下降0.5%。这是2009年10月以来该数据首次出现同比负增长。


CPI负增长或为昙花一现


从近期情况来看,CPI显著低于预期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01

食品价格跌幅要高于预期

11月食品整体环比下跌1.6%,是下半年以来的最大跌幅。从分项看,猪肉、鲜菜、水产品、蛋类的跌幅最大。其中猪肉价格受到产能恢复影响,延续了9月以来的下跌趋势,11月份虽然整体止跌,但相较10月价格仍跌去不少;鲜菜、水产品和鸡蛋则因天气晴好、休渔期结束等因素供给保障充沛。


02

非食品价格恢复弱于预期

因疫情对经济影响消退,9月以来非食品价格有企稳回升趋势,但11月却出现意外回落,由上月环比上涨0.1%转为下降0.1%,主要由能源价格、文教娱乐和居住类价格环比下跌所致。


尽管国际油价已经开始回升,但我国的成品油调价机制仍存在一定滞后性,导致能源价格环比下降;文教娱乐在9、10月开学季及节日密集期过后通常会回落,但本月跌幅略超往年水平,主要由旅游价格大幅下跌所致;居住价格则主要是房屋租金仍在下跌。


03

去年的高基数影响

去年11月CPI受猪肉价格影响环比上涨0.4%,推升了基数,对今年同月的同比增速有一定拖累作用。


结合PPI数据来看,尽管出现CPI和PPI双通缩的罕见情形,但整体情况并未超出预期。一方面,核心CPI同比上涨0.5%,涨幅已连续5个月相同;另一方面,通信设备、交通工具价格环比回升,且幅度不小,耐用消费品的回升反映出长期需求企稳。


部分专家表示,随着经济逐步进入趋势性的运行轨道,2021年物价运行大概率的走势是CPI下行后走稳,全年控制在3%以内应无悬念。


对货币政策有何影响?


CPI负增长,PPI同比降幅收窄,对货币政策总体影响有限,但货币政策观察期或有所延长。


一方面CPI为负主要受猪肉等结构性因素的拖累,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目前仍为正,表明实体通缩压力整体可控;另一方面,疫情期间对冲性政策的正常化退出节奏、力度或有望放缓,绝对不会出现“政策断崖”。


短期内CPI、PPI同时为负,反映出实体经济需求端有待进一步稳固,经济内生增长动能仍有待提高,加上猪肉高基数效应、CPI基期调整的影响,未来数月CPI持续为负的概率偏大,会对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形成一定的干扰。


来源:中国证券报


X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