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两个创新药!“艾力斯”背后企业家和科学家接力创新的故事

科创板再添一家自主创新药企。12月2日,“艾力斯”在上交所鸣锣上市,登陆科创板。宜信私募股权母基金的医疗健康生态圈里,又增加一家重磅创新药上市企业。


截至早盘收市,艾力斯市值达到约183亿元。


艾力斯本身的发展历程,是中国企业家和科学家传承创新的典型范本。而且,艾力斯这类创新企业的突破和发展,在双循环的背景下,意义格外重大。


中美经济和科技选择性脱钩,在数字化竞争领域和核心技术、关键原材料、产品等方面,中国面临“卡脖子”的局面,医疗健康行业也不例外。


艾力斯等中国创新药企的发展,不仅意味着国内将掌握更多自主研发的救命药,也意味着中国在医疗健康领域有更多硬核科技能力,来迎接双循环时代的到来。

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01企业家和科学家的接力棒


艾力斯这家公司有许多独特的地方。


它在上市之前,只进行过一次融资,一直靠自我输血走过了16年时间。这在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的创新药研发企业中,很少见。


首轮融资,艾力斯就吸引了众多优秀投资机构,并获得高达11.8亿的投资。


而且,创立16年,非常专注,先后研发的两类药,都打磨成了1.1类新药。所谓1.1类新药,简单地说,指国内外未上市销售的独创的药品,往往意味着是独家产品,并且是市场需求很大的品种。


能做到这些,首先是基于艾力斯的建立初衷就是笃定地将财富与新技术结合。


2004年之前的20年,企业家杜锦豪凭借实业投资完成财富积累。


2004年,杜锦豪与拥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终生科学家荣誉的郭建辉博士决定合作,分别注入资金和技术,创立创新药企业艾力斯。目标就是攻克国家自主创新的短板,满足巨大的临床需求。


这一合作初衷,即使在郭建辉博士去世之后,仍在延续。


2012年,艾力斯拿到抗高血压1.1类新药证书,迎来第一个创新成果。


也是在这一年,郭建辉博士因病逝世。但创新仍在继续,并且,杜锦豪带领公司完成了战略转型。


2012年,艾力斯将当时国内首个1.1类抗高血压沙坦类新药阿利沙坦酯技术转让,然后投身肿瘤药研发。目标非常明确,主攻肺癌靶向药。


而这次转型的基础,不仅在于本次技术转让为公司新一轮的战略发展注入了资金活水。更在于,郭建辉博士生前已经为公司创造了医药研究的平台和体系,并引进了很多创新药研发的专业人才。此后,杜锦豪也在持续为企业注入新的专业力量。


这六七年间,公司仍然没有引入投资人,只到2019年,随着公司自主研发的1.1类抗肿瘤新药完成三期临床,即将申请上市,公司才引入外部专业投资者。这也是其上市前唯一的一次融资。


02仅一款产品,成功闯关科创板


据艾力斯的招股书显示,公司目前仅有一款产品,就是肿瘤小分子靶向创新药“伏美替尼”,这也是艾力斯闯关科创板的一张“王牌”。


目前,艾力斯已建成伏美替尼制剂的生产线,将会为产品的商业化提供充足产能保障。它将是艾力斯第一个商业化的产品。


为什么仅凭一款产品就能闯关科创板成功?


首先因为这个药太重要了。


肺癌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种。根世卫组织的报告,肺癌是2018年全球和中国发病率最高的癌症种类。


所以,很多药企都想在肺癌药物这一领域有所突破,市场前景广阔。这也是为什么在2012年,杜锦豪决定进行战略转型,精准选择肿瘤药赛道,自主研发、主攻肺癌的重要原因。


而且,艾力斯选择攻克的是肺癌中发病率最高的癌症类型——非小细胞肺癌。


在这一新药方向上,不少药企都想研发出小分子靶向药。简单地说,靶向药物比化疗、放疗这些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更能实现对癌细胞的精准打击,对人体的伤害更小。


而要研发靶向药,就要针对主要靶点。


据研究,EGFR突变已经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主要靶点之一。《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2019版)》已经明确推荐EGFR-TKI作为一线治疗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方案。


而艾力斯研发的伏美替尼就是针对EGFR这一靶点的。伏美替尼是艾力斯独立研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二个国家1.1类新药,其临床研究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特别支持。


据媒体报道,艾力斯围绕非小细胞肺癌突变的靶点进行全面布局,不仅努力扩大伏美替尼的适应症范围,同时还在针对其他非小细胞肺癌的突变靶点开展新药研发。目前,艾力斯的主要产品管线已经拥有5个主要在研药品的10项在研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艾力斯也正在商业化上加大布局。


据媒体报道,今年3月25日,艾力斯宣布,任命刚从默沙东中国肿瘤事业部董事总经理离职的牟艳萍担任艾力斯的首席执行官,全面负责公司业务运营。牟艳萍在3年前参与组建了默沙东中国肿瘤市场部团队、管理运营着包括“K药”(可瑞达)销售团队、泰美利销售团队、乐卫玛销售团队。


X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