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从双11的“魔鬼心理学”中,看投资人的购物车里需要装点啥?

高质量增长文章头图.jpg


作者:资本市场项目组



流水的消费者,铁打的“双11”,一年一度的双11又来了!


不一样的平台,同样的“神”操作,


预付金、凑单满减、代金券、抽奖、叠猫币等等,


规则越来越复杂,俨然已从简单的小学数学升级到了高等数学,


可复杂的操作方式并未阻挡消费者的丝毫热情,爆款繁荣的背后,实际上有5大心理学“魔鬼”在助力。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几种心态,看看投资人们如何在双11的巨浪中找到最有价值的投资机会?


01

捡便宜心态


消费者喜欢占便宜的心理是商家屡试不爽的“法宝”,也是助力“双11”的第一大魔鬼。

双十一最大的卖点就是:疯狂折扣。“不只五折”、“史上最低”、“仅限当天”这些博人眼球的促销刺激着每个人的神经,提醒大家此时不买,更待何时?

在投资中,不少人也因为贪图便宜而青睐低价股,认为“已经跌不下去,估值到底了,下跌幅度有限”等,而选择重仓低价股。

但其实,买股票并非只看价格高低,而需要结合估值和行业。因为低价股并不代表着低风险,相反,低价股的风险反而会更大,以“捡便宜”的心态去抄底低价股,不看行业、不分析基本面,常常适得其反,遭遇巨额亏损。比如刚刚经历退市的暴风集团,截至11月9日收盘,以0.28元/股的行情,终结了上市路。

因此,我们在面对业绩不佳、经营不善的低价股时,应规避低价陷阱而不是选择抄底



02

从众心理


人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只有很少人能够保持独立性。

这种心理反映在双十一的全民狂欢中,是群体盲动的无集识。尤其一进直播间,伴随着人间唢呐“买它,必须买它”的口号,消费者就像施了魔法一般,疯狂“剁手”,其中有很多消费者的购买原因竟是:大家都买了,所以这个产品肯定好。

同样的心理在投资上,就是大家买什么那我也买什么。这种“从众效应”往往使投资人作出违反其本来意愿的决定。巴菲特的名言“人们贪婪时我恐惧,人们恐惧时我贪婪”虽广为流传,但在和人性作斗争时,依然只有极为少数的人才能做到。


03

稀缺性冲动


有研究发现,购买的冲动是一种本能。尤其是面对稀缺品的时候,焦虑情绪会被唤醒,导致失去理智。


比如‘’这个价格只有一次,错过再等一年”等讯息轰炸,加上商家有意通过数量有限、先到先得、不是所有人都能抢购成功的侥幸秒杀等方式,引起买家之间的竞购行为,常常让消费者争相购买。

这样的心态放在投资上,“脑热”也是常有的事。当金融产品被包装成稀缺性产品、当房子只剩最后一套、基金认购的最后几个份额,会让人们很容易因为以确幸产生非理性的冲动,从而作出错误的决策


04

思维定势


不抢点东西怎么对得起双十一?当它成了一种节日,就产生了所谓的“习俗”,就像年年到除夕合家看春晚一样。

思维定势就是“惯性思维”,会让人按照既有的思维惯性走下去。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可是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在投资中,比如当你判断市场会上涨时,假如这时候出现了负面消息,很多人所做的不是理性分析,而是选择性地视而不见;抑或当你买入一只股票或基金时,看到同样看好该股票或基金的文章时就会格外兴奋,哪怕写文章的人是一个你不太喜欢的作者。


05

损失厌恶


一到双十一零点,大家会不由自主打开某宝开始刷,抢完后瞬间感觉自己赚了好几个亿,这其实也和人们天然的风险厌恶有关。


比如商品不打折时,不购买其实意味着并没有付出成本,但是一旦商品打折,不买好像就意味着损失,这种感觉会促使不少消费者去买买买,以减少自己的“损失”。

投资的时候也是一样,股票在盈利的时候没有卖,之后出现下跌甚至亏损,有不少投资人就更愿意选择持有,因为“割肉就意味着真亏,但只要拿着不动说不定还会涨回来,然后便是越亏损就越拿着不放”,而失去了很多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机会。

当下,随着美国大选这一不确定性因素终于暂时性尘埃落定,全球市场风险偏好进一步提升。国内经济稳步复苏,“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将“高质量发展”提上日程。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如何定义高质量?喆颢资产执行董事、投研负责人王式平先生表示: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其实是要实现高质量增长,如何实现呢?我们在操作中,需要找到这三个关键词:

1、行业景气度高

2、企业利润增速快;

3、盈利水平高的龙头企业。

只有同时兼备以上三个指标,才是我们的“高质量增长”方向。对于投资人来说,只有赚长期、增长的钱,才能取得最优值。因此,把握机遇,及时出手,我们期待与您一起聚焦“高质量”,让价值回归,投资中国未来。


产品信息请点击文末“相关产品”查看!

X

加入收藏失败,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